宋文静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与任务,时代要求教师求“变”,而“六要”在政治上和业务上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其中“思维要新”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修养、理念内容、实践方式和角色定位上拓展思路,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要新”;思政课
[中圖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6-004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青少年正处于人生中的“拔节孕穗期”,其思想教育问题关键也在于教师,因此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点要求。其中“思维要新”意义深远,如今数字化和科技化飞速发展,信息日新月异,思政课教师如果固守传统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用单一的方式进行教育,其效果必定差强人意,甚至会起反作用。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面对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思政课教师也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的迫切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已经满足了人民低层次的生存需求,向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不断靠拢。“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办好教育事业关乎民生福祉和人民幸福感的获得,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在新时代这一目标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更加凸显。青年一代是思政课的主要受众,他们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上个性特征明显,是非判断能力有待加强。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线上各种消息鱼龙混杂,其思想动向和价值取向很容易受到影响,一不小心就变成“受害者”。青年日益成为社会中中流砥柱的力量,毛泽东曾经把他们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关乎国家的未来,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他们的引导尤其重要,这需要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如今大数据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新媒体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碎片化”“快餐式”传播方式盛行,大众倾向于短且快的信息接收模式,“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方法无法完全抓住受教育者的眼球,面对新兴媒介缺少感染力。传统的思政课课堂几乎是教师的独角戏:一份PPT加上“一板一眼”地单调讲解,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师生之间缺少互动性,学生成了“低头族”,最终的考核也只是以分数呈现。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认知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之间存在“脱节”,教师上课的内容无法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进而无法改变其具体的行为实践。思政课面临时代的困境要求思政课教师也应当顺势而为,在新的境遇下探索新的路径,创新思政课的发展。
世界当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是又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思政课教学实践,是全体思政课教师的共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的根本支撑,如果脱离马克思主义去讲思政课,思政课的政治性得不到彰显,会变得空泛、简单化,更谈不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的时代,思政课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同时,要“不忘本来”,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思政课的土壤之中,用新的思维和视野去“浇灌”,从而让思政课更有魅力。
二、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的路径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说:“马院姓马,在马言马”,意思是高校中马克思主义学院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深入学习、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涵,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当然,思政课教师作为马院的一分子,首先要摆明自己的立场,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教学生涯乃至毕生的追求,在教书育人之前先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学懂、弄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含的深刻道理。高校中思政课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有些教师自己立场倾斜,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不正确或是偏激的观点,甚至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真正意蕴,这必然导致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认知偏差,认为马克思主义原来是这样或那样,更无法坚定正确的价值观;还有一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读不够深刻,课堂上无法准确地讲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逻辑,对学生的疑问也无法解答,导致学生“一知半解”。思政课教师“德不配位”背离了思政课的初衷,会将其引入“死胡同”,再纠正起来会存在很大的困难。
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的“‘新是有前提、有原则的,是守正创新。思维要新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创新课堂教学。”思政课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责任的同时,首先要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修养。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明白,我们“从哪儿来”,我们的初心是什么,而思政课教师的初心便是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纲要课”“概论课”“原理课”和“基础课”四门公共政治课教师,面对的是大部分高校学生,如果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修养不足,理论功底薄弱,其教育结果也会失效。“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必须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去探寻出路,并对其进行丰富和拓展,思政课教师只有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理直气壮、游刃有余地讲好思政课。
(二)更新教学理念和内容
教学理念是教师把握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和学生所持有的观点或态度;教学内容是教师在总结和预测的基础上,需要在课堂传递的信息。“思政课教师要把握新时代的主要特征,认识新问题、总结新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新的时代眼光推进新认知”。中国如今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新的时代境遇,要求思政课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教学理念,在坚持传统理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符合時代的要求融入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了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培养以外,还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进行思政课讲授过程中,更要加强对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的引导,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追求与信仰,避免学生出现思想和行为“两张皮”,即思想上是一套,行为表现上又是另一套,两者不能很好地对应起来。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也是思政课教师需要思考清楚的,在这个层面,教育内容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育结果。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意思在于理论不等于也不能代替实践,但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如今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如何传播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重大意义,高校做好思想理论工作的重要阵地。时代的变化和信息的更迭为思政课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在思政课课堂上要深入浅出地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同时,思政课教师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学科背景有关联的相关内容融入课堂,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三)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科技革命的进一步推进为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不断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思维习惯,思政课教学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往新兴教学模式转向。白纸黑字式书本内容虽较为全面、概括性较强,但是更新换代较慢,其中的实效性不足,无法及时将新出现的某些现象或案例反映在篇章中。思政课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兼而有之的学科,思政课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照本宣科,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课,应该“创新话语体系,多用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方式,推动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时下流行的视频、图片甚至社会实践之类的“沉浸式”教学模式,恰好弥补书本的不足,用简短而又极富感染力的方式来传递主流社会价值,既达到了教育目的,又增强了教育效果的持久度。
例如,“基础课”教师在讲授爱国主义篇目时,按照书本框架讲也能够达到教育的效果,由于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将爱国主义的内涵完完全全地传递给学生,而课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也是不得而知的。也就是说,教育过程趋于固定化、模板化,且缺少效果的反馈。所以思政课教师要学会转变话语体系,“用生活话语讲理论”,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我和我的祖国》《战狼2》等类型的电影,用直接的感官刺激来触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电影的画面转换、人物刻画、故事讲述中传递价值观念,让学生自行体验和感悟,这种教育既完成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育目标,在观看完毕后又能引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使得教育效果更加持久有效。反观韩国的流行文化在中国传播得如此广泛,与他们的文化输出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服饰发型到歌曲语言,从各“男团”“女团”到综艺电影,其价值观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思政课教师是否可以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规律,将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再如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网红”思政课教师龙兵,他将思政课带出教室,走到人文景点、历史遗址中去,突破传统模式,让学生们“身临其境”,真切地去体会和感受,这种形式被称为“移动”思政课,深受学生喜爱;上海市杨浦区通过邀请名师教授讲授热点话题,将思政课带进社区,并且以直播的形式在网络上展开,点击量达到两百多万次。思政课实践方式的创新案例已经不胜枚举。如今,全国各地纷纷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展览、革命旧址等,甚至创建数字化的网上展馆,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场景。这些资源也在启示思政课教师从书本中“走出来”,突破思维定式,不固守思政课的一般模式,在利用好课堂主阵地的基础上,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样化的载体或手段,创新思政课的表达方式,把思政课上“活”,上得有声有色、入情入理,上得更易于接受和传播。
(四)明确角色定位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新时代思政理论课教师不同于其他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还承担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同马克思主义的责任。列宁说:“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讲课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讲课人来决定。”换句话说,教师在讲好思政理论课中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学生接收到什么样的信息和知识,与教师的知识储备、能力的高低密不可分。历史和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巨大的使命,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引领作用。
此外,在思政课课堂上,如果只是囿于“你说我听”“满堂灌”的讲课模式,很容易使学生陷入被动,其积极性和参与感无法充分调动,最终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思政课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具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群体,这决定了教师不能大包大揽,在授课的过程中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从高高在上的角色中置换为与学生平等相处,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才是教师应有的觉悟。思政课教师应更多地关照学生,这样培养的学生,不会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批量生产”的,才具有个性化特征。
三、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是“以人为本”“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自始至终都是关于人的学说,其出发点是人,最终价值指向也是人,它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来审视世界的。思政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必须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其立足点是人,再具体一些就是青年人,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相契合。试想,如果思政课没有把“人”这一主体贯通于教育的全过程,那么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提出以及教育结果的体现会没有意义。因此,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首先就要以学生为中心,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论述,又符合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不断发展,要求各行各业都要进行变革,思政课也应该求变。作为思政课课堂的主要组织者,思政课教师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通过创新自己的思维助推思政课改革,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在坚定政治立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的基础上“守正创新”,用新的话语体系讲好马克思主义,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思政课教师通过探索多种途径和载体,将单一的思政课内容彰显在多样化的形式当中,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思政课不仅“有意义”,更加“有意思”。此外,思政课教师的“思维要新”必须摒弃“教师中心论”,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增强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思政课讲得好不好,能不能讲得深入人心都是学生说了算,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学生主体论”。
如今,我们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思政课教师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六个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与时代发展同向而行。其中“思维要新”是思政课教师的自我要求,与其他五“要”构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政治要强、情怀要深、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思维要新”提供支撑。坚守“思维要新”,思政课教师就不会迷失方向,不会被时代所抛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針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网,2018-05-04.
[4]张广良.“六要”是思政课教师的不懈追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0).
[5]曹兰胜,陈玲.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要新”[J].北京教育(德育),2019(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王言珍.“六要”教导记心头[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9).
(责任编辑:王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