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琨 林先钊 章华星
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专科疾病中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病因多与个体接触特应性病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介质释放,进而引发炎症反应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是鼻黏膜组织的一种非感染性炎症。临床上多以阵发性流涕、连续喷嚏、鼻塞、鼻痒等症状为表现。为了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在临床上常常采用抗组胺类药物治疗此疾病,服药当下临床症状多数可减轻,但有一部分效果却不佳,且远期的临床治疗效果却并不理想,甚至有报道指出这类药物还会引起中枢神经抑制作用,长时间应用常易发生低血压、头晕、痴呆以及精神错乱等不良反应,使患者的病痛增加,尤其对老年人应慎用[1]。从中医学角度来讲,过敏性鼻炎属于鼻鼽范畴,主要可分为肺气虚寒、肾阳亏虚、脾气虚弱、肺经伏热这四个证型。中医学多在此基础上,对过敏性鼻炎进行辨证施治。根据中医理论过敏性鼻炎可采用针灸、口服中药等传统疗法,但是很多患者往往因为畏惧传统针灸的酸麻胀痛感及抗拒中药的苦涩感无法坚持这些传统治疗,导致临床疗效大打折扣。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大多患者对艾灸的接受程度较高,且应用冬病夏治理论在三伏天进行督脉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纳入2018年6月-2019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就诊的62例肺气虚寒型、肾阳不足型或脾气虚弱型过敏性鼻炎(鼻鼽)患者。诊断标准:中医疾病诊断、证候分类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人卫版的《耳鼻咽喉科诊断学》。(1)纳入标准:患者年龄15~60岁;根据中医、西医诊断标准,辨证符合肺气虚寒型、肾阳不足型、脾气虚弱型过敏性鼻炎;知情同意书自愿签订。(2)排除标准:辨证符合肺经伏热型过敏性鼻炎;确诊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不全、贫血严重;精神意识严重失常;良性或恶性肿瘤疾病;治疗前6个月曾接受过督脉灸治疗;治疗期间因外感或其他疾病引发严重过敏性鼻炎发作,且使用了抗生素等药物影响试验观察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以信封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年龄15~60岁,平均(37.56±4.56)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83±0.56)年,男女分别16、15例;治疗组31例,年龄16~60岁,平均(38.02±4.56)岁,病程7个月~3年,平均(1.85±0.63)年,男女分别17、14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该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对照组:于每晚口服地氯雷他定片(广东九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8005)治疗,5 mg/次,疗程14 d[2]。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配合三伏天督脉灸治疗,督脉灸治疗的穴区位于督脉的大椎穴至腰俞穴,施术前先于督脉及两侧皮肤上使用温热姜汁敷涂擦拭至皮肤湿润,之后于患者脊背上用宽度合适的无菌纱布敷盖在湿润的皮肤上,然后在纱布上均匀敷上温热的姜末,姜末宽约10 cm,高1 cm,之后在姜末上铺撒陈艾绒,最后点燃艾绒,燃尽一次称为“一壮”,一次督脉灸需连续灸3壮。灸完3壮之后,移去艾绒灰、生姜末、纱布,再用温水擦净患者的督脉及两侧皮肤。分别于三伏天的初伏第1天、中伏第1天及末伏第1天进行督脉灸1次(3壮),3次为一疗程,本研究灸治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
以文献[3]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2004年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为依据,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及体征评分的变化情况,并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症状评分:以喷嚏、流涕、鼻塞、鼻痒四个常见症状为评分对象,评分标准划分为三级,1~3分,分值也高表示症状越重。具体评分标准如下:喷嚏评分:3~5个喷嚏计1分,6~10个喷嚏计2分,≥11个计3分;流涕评分:≤5次流涕计1分,5~9次流涕计2分,≥10次流涕计3分;鼻塞评分:有意识吸气时感觉计1分,间歇性或交互性计2分,几乎全天用口呼吸计3分;鼻痒评分:间断鼻痒计1分,蚁行感但可忍受计2分,蚁行感且难忍受计3分。体征评分标准:分值分三级为1~3分,若鼻内镜下见鼻甲轻度肿胀,但鼻中隔及中鼻甲尚可见,计1分;若鼻内镜下见下鼻甲与鼻中隔(或与鼻底)紧靠,下鼻甲与鼻中隔(或与鼻底)之间还有小缝隙,计2分;若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见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病变、息肉形成,计3分。
根据症状和体征评分结果评定疗效,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症状、体征总分-治疗后症状、体征总分)/治疗前症状、体征总分×100%,疗效评定计算数值≥66%视为显效,数值范围在26%~65%表示有效,数值≤25%表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
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检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评分及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与体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临床症状评分及体征评分变化 [分,(±s)]
表1 临床症状评分及体征评分变化 [分,(±s)]
鼻塞流涕鼻痒组别 喷嚏体征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31) 2.53±0.19 1.83±0.16 2.42±0.13 1.65±0.15 2.66±0.32 1.85±0.16 2.45±0.20 1.65±0.15 2.38±0.51 1.87±0.22治疗组(n=31) 2.55±0.21 1.23±0.55 2.36±0.19 1.08±0.46 2.65±0.25 1.58±0.35 2.49±0.16 1.16±0.56 2.58±0.40 1.56±0.32 t值 0.393 2 3.862 4 1.451 1 6.559 3 0.137 1 3.906 3 0.869 5 4.705 9 1.718 0 4.444 7 P值 0.695 6 0.000 3 0.152 0 0.000 0 0.891 4 0.000 2 0.388 0 0.000 0 0.090 9 0.000 0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0.32%,对照组64.52%,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临床治疗结果
过敏性鼻炎属于耳鼻喉科常见专科疾病范畴,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过敏性鼻炎在全球的发病率高达10%以上,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加之该疾病自身具有的特点:病程长,伴有频发的阵发性打喷嚏、鼻痒等表现,不仅使患者的身心受到折磨,而且严重时同样影响着家人的健康[4]。现代医学认为过敏性鼻炎是一种鼻腔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目前西医临床上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方法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使用药物,抗组胺药地氯雷他定在临床实践中已被广泛应用,其在人体内受甲酸乙酯的影响,可产生抗过敏的活性成分,从而对过敏性鼻炎起到治疗效果,但临床疗效的持久性颇有争议[2]。根据中医理论,过敏性鼻炎又被称之为鼻鼽。可辨证分为4个证型:肺气虚寒型常有受到风邪入侵史,患者临床表现多为面色苍白、气短、咳嗽,咳痰时色白等;肾阳不足型的临床表现多以咳嗽、打喷嚏、鼻痒和鼻塞等为主症,伴畏寒肢冷,小便清长,特别是遇风劳累时表现更为明显;脾气虚弱型则多以鼻痒而喷嚏连作,流清涕、量较多为主症,伴四肢乏力,大便溏薄;而肺经伏热型常在酷热暑天或由热气诱发,多以鼻痒、咽痒,喷嚏频作,鼻塞,口干烦热为主症[3-5]。
很多中医学者认为过敏性鼻炎发病初期多因风邪入侵鼻窍,侵袭肺脏,导致人体内部阴阳平衡被破坏而诱发疾病,病程日久,影响脾肾功能,导致正虚邪恋诸症,使疾病迁延难愈。根据过敏性疾病的病因,结合治疗原则调和阴阳、补虚泻实,在临床上对其施治常采用特定取穴补虚泻实、促进阴阳调和,协助扶正祛邪治愈疾病[6-7]。艾灸作为传统治疗方法,其通过穴位及灸疗,能有效疏经通络、调和阴阳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多以补虚为主,热证多慎用灸法,施灸可能导致热证更盛[8],故本研究辩证选取肺气虚寒、肾阳不足、脾气虚弱这3种证型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本次研究在以往艾灸治疗基础上做出创新,即三伏天行督脉灸疗法是应用冬病夏治理论在三伏天通过灸疗对督脉穴位进行刺激,相对比以往灸疗,其具有灸疗效果更为显著,不仅实现调节脏腑经络气血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抵抗力具有促进作用[9-10]。不过在给予患者三伏天督脉灸治疗时需要注意几点事项:一是在艾灸过程中,如果患者感觉皮肤发烫,治疗人员需要及时放置小纱布块在发烫部位,以防止灼伤。二是,如果患者出现灼伤起泡现象,72 h后将泡内的泡液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出,并在灼伤部位使用龙胆紫来保护。三是经过灸疗后,机体的毛孔均处于张开状态,需要叮嘱患者当天一定不要沐浴、待在风口的地方,以防止受寒、感冒,且寒凉食物也应禁止食用,以防止灸疗的临床效果被降低[11-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明显降低,且治疗组的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疗效更为优异(P<0.05)。
综上所述,对于肺气虚寒型、肾阳不足型及脾气虚弱型过敏性鼻炎(鼻鼽)患者,在口服地氯雷他定的基础上,进行三伏天督脉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