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华 杨婷
颅内感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较为严重的疾病,主要是由于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随着血液流动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的[1]。颅内感染可能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且具有一定的潜伏期,潜伏时间多为2~21 d,临床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2]。颅内感染起病急骤,临床多表现为抽搐、失语、精神异常、智力障碍等,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障碍[3]。腰椎穿刺引流术是急性期颅内感染的常用干预手段,虽可改善症状,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每隔12 h就要进行1次穿刺操作,过程复杂[4]。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急性期颅内感染的主要特点是创伤小、成功率高、感染率低,但带管时间相较其他方法延长。本研究旨在观察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急性期颅内感染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100例急性期颅内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5]急性期颅内感染诊断标准;(2)对照组符合腰椎穿刺引流术治疗标准,研究组符合文献[6]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标准。排除标准:(1)其他脑类疾病;(2)入院资料不全;(3)合并精神异常或表达不清;(4)依从性差。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28~64岁,平均(41.49±5.77)岁;体质指数18.9~21.8 kg/m2,平均(20.12±0.74)kg/m2。研究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27~65岁,平均(41.11±5.82)岁;体质指数18.8~22.1 kg/m2,平均(20.16±0.79)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1 对照组 常规抗生素治疗基础上进行腰椎穿刺引流术。帮助患者摆出弯腰侧卧姿势,在腰2和骶1椎体缝隙选取准确位置,缓慢沿棘突进针,进针深度为4 cm左右,脑脊液伴随针芯的抽出而流出,取其中2~5 ml进行检测,每隔12 h穿刺操作1次。
1.2.2 研究组 根据患者颅内感染具体情况和药物试敏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为患者提供营养免疫支持。在此基础上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患者取侧卧位,屈髓屈膝,以L3~4或L4~5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局部用利多卡因麻醉,先用硬膜外针穿刺,看脑脊液流出后,沿穿刺针将导丝插入腰池,固定导丝,取下穿刺针,用扩张器沿导丝扩大穿刺口。拔出扩张器,放置引流管,见脑脊液流出,再进入约3 cm。将置管朝向尾端,观察管内的脑脊液顺利流出后,将引流管缝合固定在背部皮肤上。将金霉素软膏涂在引流管皮肤入口处,将引流管外侧沿背部中部引导至肩部,并用长胶带固定。安装三通装置后,连接引流袋并将其放在床的平面上,检查每个连接处,形成封闭的引流系统。连接无菌引流袋和引流管远端,将床头抬高15°左右,保证引流管与患者腋中线平行,适当调整引流速度(10~15 ml/h),引流量为200~350 ml。脑脊液检查结果:连续3 d白细胞计数正常或体温正常,密切观察患者,如未出现脑脊液漏或头疼加剧等,可拔掉引流管。
比较两组治疗后1个月脑脊液相关指标、体温恢复时间、感染控制时间、加拿大神经功能量表(CNS)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CNS: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量表共有8个项目,包括意识、水平凝视功能、面肌、言语、上下肢肌力、手肌力及步行能力,CNS分值范围0~45分,其中0~15分为轻度缺损,16~30分为中度缺损,31~45分为重度缺损,分值越高说明神经功能恢复越差。NIHSS评分:主要包括意识水平、面瘫、视野、感觉、上下肢运动、构音障碍等,每方面分值范围0~5分,评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蛋白质、白细胞计数、脑脊液压力低于对照组,葡萄糖、氯化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1个月脑脊液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后1个月脑脊液指标比较 (±s)
注:1 mm H2O=0.009 8 kPa。
组别 蛋白质(g/L) 葡萄糖(mmol/L) 氯化物(mmol/L) 白细胞计数(×106/L) 脑脊液压力(mm H2O)对照组(n=50) 0.36±0.02 2.37±0.72 120.34±2.79 6.13±1.69 133.75±26.35研究组(n=50) 0.26±0.03 3.51±1.58 128.32±1.35 5.02±1.36 87.96±15.58 t值 19.612 7.420 11.361 3.618 16.825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研究组体温恢复时间、感染控制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研究组CN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体温恢复时间、感染控制时间及CNS评分比较 (±s)
表2 两组体温恢复时间、感染控制时间及CNS评分比较 (±s)
感染控制时间(d)组别 体温恢复时间(d)C N S评分(分)对照组(n=5 0) 8.0 3±2.2 3 1 0.7 1±2.6 9 1 6.4 9±1.6 7研究组(n=5 0) 5.1 2±1.4 7 7.9 7±1.3 8 1 0.3 5±1.2 8 t值 4.5 9 6 5.0 1 1 4.7 4 5 P值 <0.0 5 <0.0 5 <0.0 5
研究组意识水平、面瘫、视野、感觉、上下肢运动、构音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1个月NIHSS评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后1个月NIHSS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意识水平 面瘫 视野 感觉 上下肢运动 构音障碍研究组(n=50) 2.29±0.19 2.43±0.23 1.32±0.20 2.41±0.44 2.39±0.32 1.30±0.21对照组(n=50) 4.23±0.64 4.12±0.31 4.09±0.29 4.11±0.30 4.13±0.25 3.12±0.46 t值 4.237 3.968 4.425 5.012 4.285 4.351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颅内感染发病率高,可达到2%~18%,临床表现为失语、抽搐、智力障碍等[8]。颅内感染症状易出现在颅脑手术后,特点是病情变化快,且不易控制。脑脊液是一种丰富的培养基,利于细菌等的感染和繁殖,增加颅内感染发生风险[9]。
近年来,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在急性期颅内感染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临床效果理想。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脑脊液蛋白质、白细胞计数、脑脊液压力水平低于对照组,葡萄糖、氯化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可改善颅内感染患者的身体各项指标,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是基于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遵循循证医学的治疗方法,在诊疗基础上结合每位患者的情况制定对应的手术实施方案,还可预防并发症[10]。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体温恢复时间、感染控制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研究组CN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可帮助急性期颅内感染患者快速恢复正常体温和控制感染,并提高CNS评分。传统的腰椎穿刺引流术可引流的脑脊液量有限,无法一次性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需要反复进行穿刺,给患者造成沉重负担,不利于后期康复[11]。腰大池置管引流术能够有效避免上述问题,其优势在于:穿刺操作简便,创伤小;穿刺次数仅为1次,可有效降低因反复穿刺而发生感染的风险;可实时监测脑脊液压力水平,创造良好的脑脊液检查条件;促进脑脊液循环再生成;减轻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12]。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意识水平、面瘫、视野、感觉、上下肢运动、构音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利于患者恢复。对于急性期颅内感染患者来说,最主要的影响之一就是意识神经类问题,其中,包括意识形态、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方面。NIHSS评分通过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检测,获得患者的神经系统恢复情况。有研究报道,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急性期颅内感染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神经系统功能,使其意识形态及行为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急性期颅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体温恢复,快速控制感染,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