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晓鹏
电视剧《觉醒年代》是国家广电总局“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的重点剧目,在春节播出后受到广泛好评,收视率高,豆瓣评分高达9.0分,专家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般来说像这种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作品,多数存在同质化和概念化的问题,缺乏观赏性,但这部向党百年诞辰献礼的优秀电视剧没有大肆营销宣传,也没有当红的大牌明星,却能这样大受欢迎,这启发我思考,让我反思觉醒。它为什么会这么成功,这么好看呢?它到底好在哪里呢?细细想来,有如下几点原因:一、突破了写我党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雷同化重复化的问题,抢占了重要历史空白,所以占了先机,即人无我有。创作要有新意才让人爱看。二、人物形象塑造是让人爱看的根本,这部剧塑造了一批知识分子真实生动、亲切鲜活的形象。三、创作态度极为认真严谨,全剧画面讲究,全片有丰富精彩、生动鲜活的细节。
一
《觉醒年代》的成功在于独辟蹊径,没有直接写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丰功伟绩,而是选取了一段以前很少反映却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全剧贯穿时段,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全剧以北大校长蔡元培请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为开篇,以李、陈、胡三人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为基本叙事主线,以陈延年、邓中夏、赵世炎、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青年追求真理,追寻理想的坎坷经历为辅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光彩形象,形象而生动地告诉我们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在那个历史时间里诞生,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结合产生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作品描写了陈独秀从声明不参与政治到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陈延年从一个坚定的无政府主义者转变成为共产主义献身的革命者;李大钊从一个在课堂上宣讲革命的学者,到走向工农大众成为共产党的创始人,以及更多的有探索精神,追求真理的学人志士,都是一步步从启蒙科学民主,倡导自由,最后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由于这一段历史主要发生在北京大学,从前很少集中展现,所以给观众带来欣赏的新鲜感,对不知道这段历史的人有很强的吸引力。正是因为在一百年前这个觉醒的年代里,有剧中这样一批革命先驱,喊出了“打倒孔家店”“大力倡导新文化”“开科学民主之新风”,为传播新思想奔走呼号,才使我们后来走上了共产主义之路。
二
《觉醒年代》突破了革命历史题材人物概念化,破除了人为编造戏剧性的创作手法,而是把重点放在重现真实历史人物上,塑造了一批真实而个性化的生动人物。所以大家都说这部剧让过去教科书里的人物活了起来,大家不是看戏,而是看人。剧中成功地塑造出一批既有理想光彩又有个性弱点的真实生动人物。谦逊宽容、大智若愚、公正平等的蔡元培;狂傲不羁、激情如火、说一不二的陈独秀;平实憨厚、正义善良、信念坚定的李大钊;文雅谦逊、学问为上、彬彬有礼的胡适;以及闪耀理想光辉、纯正如雪、严格律己的陈延年等。此外,一些反面的保守恋旧的人物也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如傲视文坛、身带随从、学识渊博、复古守旧又为人正直的辜鸿铭等等,让我们不仅领略了新文化运动著名人物的风采,也从审美上不能不为这些性情卓越,血肉丰实的荧屏形象所感染。创作者准确地抓住这些人物各有标识性的性格内核,达到了形神兼备,而且也没有回避剧中主要人物身上的弱点,比如陈独秀在北大、在《新青年》编辑部是当时倡导科学民主的旗帜性人物,可是在家里儿子陈延年却说他就是一个说一不二的封建大家长,父子常有冲突争斗。儿子对这样的父亲又爱又恨的心理很真切动人。正是这种对人物个性化、差异化的把握使人物细腻饱满、丰富生动、形神兼备。他们身上既有大情怀和大浪漫,也有个人内心的小心思。
电视剧《觉醒年代》剧照
剧中每个主要人物出场都从人物性格出发,杜绝千篇一律。如陈独秀刚出场时,他不修边幅,落落寡合,生动地显露出他自命不凡的性格和独特气质;再如坚守孔孟之道的大孺辜鸿铭一出场,身后就跟着两个仆人,一个为他端着茶壶茶碗,一个为他举着烟枪。他留着长长的辫子,在课堂上有仆人跟着,大学开会还有仆人跟着,就连去别人家做客也有仆人跟着。这样的开场和细节,一下就写活了这种恋旧保守的人物。这个人物的复杂性还在于他偏偏是游历欧洲国家最多的人,他会多种外语,说英语比英国人还地道。在剧中,他当众嘲笑了胡适的英语不正宗;还有毛泽东的出场也很精彩,在瓢泼大雨的街上,军阀的马队横冲直撞,叫卖孩子的人贩子的声音,伸手乞讨活命的百姓,不言自明了那个年代的大背景,青年毛泽东出现在这一背景中,他兴冲冲抱着刚刚出版的《新青年》迎风冒雨而来,一出场就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所以,《觉醒年代》好看,就是因为剧中人物立体鲜活,生动有趣又富有内蕴,发人深思。
三
《觉醒年代》的成功还在于创作态度认真严谨。编剧龙平平本人就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研部主任,也是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兼职教授,该剧创作过程长达六年。导演也是极为认真的,他对剧中哪怕一个小小道具也力求真实,如《新青年》用的纸张,胡适制服上的一颗纽扣,都力求符合当时的历史原貌。他说过:尽管有些画面只有几秒,几乎是一扫而过,观众可能根本注意不到,但我们就是要追求这一点一滴的真实,只有当观众产生了信任感,才能相信我们剧情的真实。总之,《觉醒年代》从创编到导演以及演员表演,从镜头画面到人物服装,都是很讲究很认真的。而且用大量生动的细节来丰富剧作。这决非那些粗制滥造、以跑情节取胜的红色题材可以相比的。
剧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画面,在陈独秀的家,也是《新青年》编辑部所在地的门外,有一条泥泞的道路。陈独秀和李大钊、胡适等人多次走过这条泥泞的路,他们的鞋上全是泥水,有时不得不拿出砖头垫上才可以走过去。以前我们看过许多北京胡同的影视剧,都没有这么细致而有象征意味的镜头。鲁迅在剧中出场并不多,可是仅仅一个镜头就让人过目不忘。鲁迅应邀为《新青年》写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镜头是鲁迅写了一夜,完成了小说,满地是他写完的纸张,他就躺在地上,一脸满足的神情。剧中的服装也很有讲究,蔡元培这个每月挣几百大洋的大校长总是穿一件旧棉袍,李大钊也总是穿件粗糙的长袍,而胡适则是一身精致的西装,观众一看就可以把人物区分出来。剧中有的细节也极为精准巧妙。比如,蔡元培去请陈独秀到北大任教,陈独秀正在屋里睡觉,蔡元培不让人叫醒他,在风雪中一个人坐在长廊的椅子上等陈独秀醒来;陈独秀有事去找蔡校长时,就没管蔡元培累了一夜正在熟睡,一下就把校长大呼小叫地喊醒了。这样的细节对比一下子表露出两个人的性格,蔡平易近人,平等民主,先为他人着想,而陈则相反。
对比一些制作粗糙的红色题材主旋律作品,《觉醒年代》给了创作者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