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历经6月7日、8日连续两天“鏖战”,2021年全国高考终于落下帷幕。随之而来,又“轮到”新一届考生及其家长面对那道令人头疼的难题——选专业。
说举棋难定吧,其实也能理解,毕竟这道“选择题”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未来职业发展,甚至人生规划。因此,只有保持理智与清醒才能“做对”这道题。
选专业要“知己知彼”
每年高考前后都会听到一种说法:读什么专业不重要,重要的是考所好大学。
这种论调靠谱吗?不见得。因为在一定意义上,专业会影响今后就业和深造发展的方向,“地位”举足轻重。如据相关调研,不同专业毕业生的求职难度与就业质量皆存较大差异。哪怕从事同一职业,但若专业背景不同,薪资往往亦有差距,可见选“好”专业的重要性。
当然,这件事因人而异、因需求而异、因分数而异,无法一概而论,但有些基本原则仍应当掌握。如作为一名“过来人”,清华大学水利系2007级本科生江汉臣给出的建议是——选专业要“知己知彼”。
所谓知己,是指考生要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能力、未来需求,据此自我定位。而且,即便专业名称相同,不同院校也有不同的侧重培养方向。
比如,天津体育学院开设的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着重“体育”特色,就业方向包括一般性大数据管理领域和体育类大数据管理领域。又如,湖南农业大学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农业生产的机器人研发与应用人才。故考生宜综合考虑个人兴趣爱好和职业倾向,选择有特色优势和清晰定位的专业。
所谓知彼,是指考生应对目标院校、目标专业进行“摸底”,具体可通过校园开放日和该校学生交流、与校招生办或就业指导部门沟通,或参加咨询会等方式了解相关专业的就业前景、推研情况。而盲目“攀高”选专业,是极不科学的。
的确,做决定前“知己知彼”,有很好的规划并热爱心仪的专业,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当专业特点、行业现状、就业前景都与考生个人特质相契合,往往能充分享受大学生活,展现才能。
反之,若选专业时不曾考虑相关要点,未来难免产生厌学情绪,白废光阴。甚至直到毕业找工作,才“惊觉”自己不喜欢、不适合将要从事的职业,则悔之晚矣。对此,考生及家长务必要予以重视。
选专业要“站高一点”
除了“知己知彼”,选专业的另一大基本原则是要“站高一点”,贴合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最新本科专业目录,新增37个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大门类,都是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新设的紧缺专业,绝大部分于今年启动首次招生。
譬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机器人工程等专业,新增数量排名前五。仅人工智能专业,就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在内的约130所高校增设。
而在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高职本科较试点专业清单保留39个,调整208个,调整幅度260%。调整逻辑中的重要一条,就是紧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比如,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设置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等专业;为服务新业态、新职业,设置民宿经营与运营、网络直播与营销等专业。
显然,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本世纪初国际贸易、法律、计算机受到热捧,再到近年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成为“爆款”,新业态、新职业崭露头角,专业的不断调整反映着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所以,选择专业宜结合国家发展的大格局、大方向,适应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选专业要“看远一些”
别光顾眼前“热门”,而要“看远一些”,这是选专业的又一大基本原则。换句话说,选择专业切勿跟风盲从,毕竟“热门”和“冷门”是相对的,因时、因人而异。
如我国已故著名科学家王选,当初选择“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却在此后取得卓越成就,成为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被喻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而教育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有367个学位点被撤销,连续5年超过100个。2020年则有518个专业被撤销,系近8年被撤销专业最多的一次。究其缘由,这与生源不理想及相关专业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直接相关。
如据各大招聘网站统计数据,2019年国内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职位需求,比2018年下降31%,2020年又比2019年下降37%。由此可見一斑。
因此,选专业时若不问内心、盲目跟风,或将遇到“由热变冷”之风险,更不免从一开始就磨损了奋斗的志向。这就又归结到个人“兴趣”的点上。“看远一些”,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唯自己热爱且适合的专业才可抵岁月漫长,才有望在日后走上成才之路。
高考的专业选择,既是会影响一生发展的关键决定,也是个人职业规划和生涯规划的重要节点。而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只有选择正确的方向,开足马力,才能不断向目标迈进。若方向错误,只能是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