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平凡父子的西藏故事

2021-07-22 22:05汪璐
西藏人文地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硼砂拉萨胜利

汪璐

1980年,李青元与妻子曹兰英带着不满1 岁的李胜利留影于上海

1958年,恰逢我们国家给苏联还账期间,班戈县巨大的矿产正是苏联讨账的觊觎之物,他们需要硼砂加强军事设备建设,我国需要还债重振国威。

西藏那曲地区班戈湖硼砂厂应运而生,矿区海拔在4600米左右,气候和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甚至还有大片无人区。但就是这样的不毛之地却有着极好的硼砂矿藏以及其他丰富的矿藏。

开采硼砂的队伍,由来自全国各地的西藏建设工作者组成。

本文主人公李青元来自甘肃,当时只有14岁的他和伙伴们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磨难,最后圆满完成了国家制定的任务并因此留在了西藏安居。

“要认真对待镜头!”李胜利说。这大概是李胜利作为一名摄像记者的独有感悟,但同时他又是一名最为平凡的“藏二代”。

眼前的青年,高大而结实的身形,染成棕黄的微卷头发,一张带着少许高原红的方正脸庞。做了18年记者的他,为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被采访,特意换了件胸口印着“中国李宁”四个红色大字的白色T 恤。

话题延展,却是从他的父亲、“藏一代”李青元说起。

懵懂的勇敢,却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14岁的李青元成了“藏一代”

1958年,因为西藏那曲地区班戈湖硼砂厂的一次招工机会,14岁的青涩少年李青元离开了甘肃兰州榆中县夏官营镇的农村老家来到了藏北高原。李青元家中五個兄弟姊妹,他排行老二,母亲去世得早,父亲是农民,一大家子吃个饱饭都很艰难。

西藏盐湖资源丰富,早在公元6世纪,藏族同胞就开始在班戈措开采硼砂,这里也成了西藏最早发现和利用硼砂之地。班戈在藏语里被称为“吉祥保护神”,是往返西部必经之地的交通枢纽。

1958年,恰逢我们国家给苏联还账期间,班戈县巨大的矿产正是苏联讨账的觊觎之物,他们需要硼砂加强军事设备建设,我国需要还债重振国威。

开采硼砂的队伍,由来自全国各地的西藏建设工作者组成。

李青元年龄虽小,但在厂里承担的工作却是最苦最累的挖硼砂。好在能吃饱饭,每个月还有42元工资,这让他知足。每月工资到手,李青元基本都寄回了老家。

矿区海拔在4600米左右,气候和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甚至还有大片无人区。但就是这样的不毛之地却有着极好的硼砂矿藏以及其他丰富的矿藏。

挖硼砂时,李青元和伙伴们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磨难。

强烈的紫外线晒得皮肤生疼,加上狂暴的风沙,让人平地走路呼吸都十分困难。为了生存,少年李青元一次次用纤细的胳膊奋力抡动着十字镐,他身边不时有同伴因身体扛不住而倒下,除了咬牙坚持,他没有其他选择。

在那样的环境里,没人再把他当孩子。

最需要营养的岁月,他和工友却只能吃到萝卜白菜;没有饮用水,大家还得去数公里以外的湖里凿冰取水;仅能避风的帐篷一旦遭遇狂风就被无情掀跑、打翻所有物品,众人又得喘着粗气追上重建……

矿区常年气温都在零下二十几度,帆布帐篷根本不保暖,许多人穿着棉大衣,还是冻得直打哆嗦、无法入眠。休息,对他们来说,只是另一场与大自然的无声对抗。

夜晚空旷的天空,时常会缀满闪烁的星星,想来应该是极美的,可当时谁也没有心情抬头凝望一眼。

李青元那时的信念只有六个字:挖硼砂,活下去。

这样的艰苦劳作持续三年多后,硼砂厂解散。

李青元被调到了各方面条件都较好的拉萨,分配到西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交际处,具体的工作是在西藏自治区第二招待所做一名厨师。

1967年,李青元回老家探亲时,娶了18岁的家乡姑娘曹兰英,便一起带到了西藏,同年生下了大儿子,时隔两年,又生下一个女儿。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条件,李青元主动找师傅学习驾驶,成为了司机,这在那个年代是被很多人羡慕的职业,因为那意味着起码你有机会去外地跑车时帮自家捎带点吃穿用度。

李青元一家和许多职工都被分配住在一栋古老的藏式楼里(现在成为了古建筑文化遗产),大家还在房前屋后的自留地里种菜、挖地窖囤菜。李青元每次跑车带了吃的都不忘分给左邻右舍,大家有啥好吃的也拿些给他家,楼里的各族人都相处得其乐融融,情谊弥补了物资匮乏给人们带来的欠缺。

就这样,拉萨成了李青元安家落户的第二故乡。

李青元时常想,如果一直待在甘肃老家,他的世界或许就是祖辈留下的一亩三分地,但年少时懵懂的勇敢,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83年,李青元夫妇带着女儿李胜萍与儿子李胜利在西藏自治区第二招待所、自家院中留影

李胜利出生、成长在拉萨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过着平凡的日子

1979年11月,已经有两个孩子的李青元夫妻,在离计划生育实施尚有一个月之际又生下了一个男孩,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时机赶得巧,就很直观地给孩子取名——胜利。

胜利果真是幸运的。之前家里条件不好,胜利的哥哥姐姐都被送回了老家抚养,他则留在了父母身边。

所以胜利对童年的回忆都是幸福和满足。

“我们家到1983年就还完了全部外债,寄养在亲戚家的哥哥姐姐也被接回了拉萨。我9岁那年,家里凭票买到了福建日立牌彩电,我就再也不用去大礼堂挤着看电视了。”

“大概是1990年,拉萨街头有了小餐馆,能吃到担担面、抄手、饺子等简单食物,周末能在文化宫外面吃凉皮、烤羊肉串,一小门口还有卖麻辣烫的……当时真觉得太好吃了!”

“小时候穿的都是母亲织的毛衣、做的棉鞋。过年的新衣服大人总是提前一个月就准备好了。那阵每天晚上都睡不着,半夜总偷偷把新衣服拿出来试一下……”

2017年7月,留影于北京天安门广场

从小和单位大院里的藏族孩子一起长大,李胜利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藏语,以至于连汉语也带着一股子“酥油味”。无怪乎走到哪里,李胜利都常被人误以为是半藏半汉,李胜利很喜欢这种不分彼此的感覺。

10岁那年,李胜利才第一次随父母回内地探亲。

2000年高中毕业时,李胜利考上了西藏大学第一批面向汉族考生招收的西藏大学藏语文系,但他那时候有个执念,觉得长这么大,基本没去过西藏以外的地方,他喜欢拉萨,但也想去外面看看。“父母那时已经没有经济压力,加之我是家里老幺,所以对我的选择很宽容。”

24岁大学毕业后,李胜利被招进了西藏电视台工作。

“这些年我当过主持人、制片人、外勤记者,也打过杂。”他笑言在电视台除了没当过领导,几乎什么都做过。李胜利说自己是个爱玩的人,所以32岁才结婚。爱人侯蓉也是一个“藏二代”,3岁就随做生意的父母来到了西藏,现在在中华网西藏站做负责人。

2012年,他们的儿子出生在拉萨。小家伙生下来就因为呛羊水而在保温箱住了半个月,让夫妻俩很心疼,这也是后来他关注儿子的健康远高过关注儿子成绩的原因。

“儿子今年9岁了,在我当年读过的一小上学,算是名副其实的‘藏三代。”言谈间李胜利毫不掩饰自己对儿子的宠爱。虽然夫妻俩工作忙碌,但带孩子这事,他和妻子都不想假手于人。

2010年,李胜利在成都折多山拍摄《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献礼》纪录片

“自己带,更有感情。”李胜利的理由很简单。

虽然李胜利极少谈自己的工作,获得的一大摞奖章、证书都被捂得严严实实,他觉得自己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贡献。但在同事眼中,他却是一个对新闻有着敏锐视角、充满朝气、特别勤奋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2014年,李胜利成为了西藏电视台第一位首席记者,他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屡屡拍出最具价值的“西藏影像”。

李胜利很庆幸自己能以记者的视角亲眼见证西藏近些年来的发展变化和重大事件,并以一名“藏二代”的身份融入环境、结识全国各地的朋友、向他们推介西藏。

“这里和故乡早已没有区别,我就喜欢这里的自在和慢节奏。”李胜利笑着说。

猜你喜欢
硼砂拉萨胜利
坚持就是胜利
拉萨舰,入列
利用硼砂结晶原理自制雪花
坚持
拉萨姑娘美
十九大胜利召开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浅析硼砂的危害及控制策略
自制“水晶”雪花
TWO DAYS IN LHASA 拉萨两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