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21-07-22 09:50高小晨王松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黄河口旅游区观鸟

高小晨,王松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732;2.东营市委党校,山东 东营 257000)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地处山东东营东北部,由黄河入海冲积而成,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形成过程,造就了独特绝美的自然风光,于2020 年1 月正式跻身国家5A 级旅游景区。2019 年9 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2020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上指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开展黄河文化宣传,大力弘扬黄河文化[1]。这对地处黄河下游的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但是,近年来,从游客体验和数据反馈的情况来看,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在旅游开发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鉴于此,需要对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进行深度研究开发,促进景区知名度、美誉度再上新台阶。

一、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独特优势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拥有“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等闻名海内的世界级特色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2],荣获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中国最美湿地等多项桂冠,是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中黄河中下游生态旅游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东省“两核三带八区”旅游空间布局中八区之一,是与泰山、曲阜齐名的山东文化旅游三大名片之一,“黄河入海”被列入“山东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是“好客山东”隆重推出的旅游品牌,是独具特色的优势旅游资源。

(一)壮美的河海交汇风光。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在山东东营汇入渤海。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携卷了大量泥沙,据粗略测算,平均每年携带约8-10 亿吨的泥沙,由于泥沙的混入使黄河水由清澈逐渐变成黄色。这些泥沙在入海口处慢慢沉积,并向海内不断延伸扩展,使东营的土地面积每年不断增长。从高空俯视入海处,新生的土地如同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在黄河与大海交汇处,黄色的河水和蓝色的大海互相拥抱,形成了黄蓝交汇举世无双的壮美奇观。

(二)独特的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在黄河水的滋养下,特别是1999 年黄委实施水量调度以来,黄河三角洲湿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约为11.31 万公顷,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4 大类12 种湿地型,2013 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黄河三角洲湿地被誉为自然界的原始“本底”,这片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能够客观的反映大自然的变迁,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同时也是濒危物种保护与繁衍的最佳场所,大批濒危物种在此繁衍生息,已成为多样性物种的天然栖息地。

图1 自然保护区各湿地型面积柱状图

(三)丰富的鸟类资源。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是东亚到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两条鸟类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3]。旅游区内共有鸟类19 目、64 科、367 种(从季节居留型来看,有留鸟45 种,夏候鸟61 种,冬候鸟54种,旅鸟202 种,迷鸟5 种),占全国鸟类总种数1371种的26.77%,主要以旅鸟为主,是“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一年四季,这里都有各种各样的鸟类分布。1 月至2 月,越冬鸟类以小型雀形目鸟类和雁鸭类为主,有少量灰鹤、丹顶鹤。2 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鹤类、鹳类、鸥类、雁鸭类、鹬类等鸟类迁徙高峰期。4 月中旬至7 月上旬,东方白鹳、黑嘴鸥及部分涉禽、雁鸭类、雀形目鸟类在此繁殖。7 月中旬至10月上旬,部分鹬类雀形目鸟类、雁鸭类、鸥类迁徙,但数量相对分散。10 月中旬至11 月下旬,是鹤类、鹳类、雁鸭类等大型鸟类迁徙高峰期。12 月,有少量灰鹤、丹顶鹤及雁鸭类迁徙。

二、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运营现状

近年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实施科学利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影响力逐年得到提升。2020 年1—12 月份,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共接待游客55 万人次,同比恢复91.53%,在全省12 个5A 级景区中降幅最低。

(一)成功创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为了提升景区的知名度,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早在五年前就已经确定了创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的目标,并制定了详细的创建方案。此后,旅游区陆续通过原国家旅游局和山东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专家组评审验收。最终,在2020 年1 月7 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是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景区。

(二)全力推进生态修复。湿地是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极其容易受到破坏,而且修复难度大。长期以来,旅游区内的湿地修复工程主要受两方面要素制约,一是湿地淡水资源缺乏,二是各类开发活动造成湿地退化。旅游区虽然紧靠黄河,但国家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并非随意取用。2008年以来,在黄委的大力支持下,旅游区实施了黄河现行流路生态调水,2010 年开始实施刁口河流路丰水期调水工程,保障了旅游区内部用水需求,促进了淡水湿地恢复,实现了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2020 年,恰逢黄河水量非常丰裕的一年,旅游区抓住了这次机会,实施大流量生态饮水,历史上首次实现了漫滩式补水,全年共引黄河水1.43 亿立方米,造就了良好的湿地生境。另外,为了修复各类开发活动对湿地造成的破坏,旅游区配合实施退耕换湿、退养还滩,湿地生境得到有效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三)不断完善旅游设施。近年来,为了满足游客欣赏“河海交汇”的壮美风光,陆续投入巨资,购置了新式游船和气垫船。组织实施了北汊河河道疏浚工程、油田401 码头再利用工程,力求实现全时段观览“河海交汇”景观。生态硬化观鸟科普园道路15 公里,建设观鸟屋、观鸟掩体等设施,形成多角度生态观鸟空间。先后投资6.2 亿元组织实施了游客服务中心、智慧景区、生态停车场、鸟类博物馆、3A 级旅游厕所、鸟类科普园、标示导向系统等重点旅游项目,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充实。

图2 河海交汇

图3 新生湿地

(四)积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2020 年,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以投资3.45 亿元的旅游提升工程为抓手,结合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积极打造特色景点和精品线路。将“舟游白鹳湖”项目,“观鸟秘境”,“黄河入海流”主题VR 体验馆项目,红毯湿地、直升飞机、泥滩捉蟹、鸟类(大雁)放飞表演等精品项目串珠成链,使游客“进得来、看得好、留得住,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图4 退耕还湿对比

(五)持续加大宣传推介。近年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与小红书、百度、飞猪等国内有影响力的媒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线上直播等自媒体营销活动60余次。精心策划举办山东人游黄河口暨山东千车万人自驾黄河口首发团启动仪式、“亲近大自然”——千人环保徒步黄河口、“黄河入海大文章”——莫言走进黄河口、“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摄影大赛等宣传营销推介活动20 余次。参加“好客山东”东三省、长三角营销推介、“黄河文化旅游节”等集中宣传推介活动10余次,有力地扩大了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三、景区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不足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以九寨沟为发展目标,但对标九寨沟景区,在旅游开发中还存在旅游产业链条不长、文化元素挖掘不够、旅游发展水平不高,还没有将“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打造成世界级品牌。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交通体系不完善。目前,旅游内只有单行线,没有形成大循环,致使游客不得不走“回头路”。旅游区北线没有旅游专线道路,从京津冀来的游客只能从东营高速路口下来后再折返到旅游区,多跑了路,多用了时。

(二)旅游产品不够丰富。“河海交汇”景观受黄河水量、潮汐、风力等因素制约,看到的几率很低。湿地观鸟线路、观鸟屋刚刚建成,观鸟人数最大承载量只有300 人/天,承载能力明显不足。红地毯景观没有深度开发,目前只能在堤坝上远观,游客无法切实参与其中。

(三)接待能力不足。旅游区内配套服务不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套服务供应不足,游客停留驻足时间短。目前,旅游区内基本的住宿无法提供,餐饮、购物等配套服务规模小,根本满足不了游客需求,致使游客留不住、玩不好,旅游收入仅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

(四)宣传推介层次不高。目前旅游区组织开展的宣传活动相对较少、层次相对较低,精准营销策划开展不够,诸如受众广、点击量高的抖音、西瓜视频等新媒体还没有充分利用,宣传成效不够理想。近年来一直主打“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旅游品牌,但对这一品牌的内涵解释不充分,难以引起共鸣,品牌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虽然游客接待量在不断增加,但与知名景区相比,游客总量相差很大。

四、提升景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面对运营成本增长与门票价格降低的趋势,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应在转型探索中改变发展模式,通过不断创新业态,丰富体验方式,逐步降低对“门票经济”以及“节假日市场”的依赖,实现传统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型升级。可围绕挖掘黄河文化、塑造产品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旅游品牌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做好文旅融合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4]。黄河流经九个省、自治区,蜿蜒5464 公里,在东营汇入渤海,造就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悠久灿烂的黄河文化在这里得到沉淀,多种文化元素在这里融合。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做好文旅融合文章。一是讲好“黄河口故事”。地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东营是一座移民城市,本身就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包含了黄河文化、石油文化、移民文化、革命文化等。讲好“黄河故事”,对旅游区来讲首先要讲好“黄河口故事”,深入研究与黄河口有关的历史人物、神话传说、革命故事、民间风俗,邀请专家对其包装整理,编入景区解说词,由导游统一讲解。或录成音频文件,在不同的景点设置二维码,游客也可通过扫码收听。二是渲染黄河文化氛围。面向全国组织开展“黄河入海赋”“观黄河口”等主题散文、诗歌有奖征集活动,给予奖金及免费游等奖励。三是打造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挖掘湿地文化、石油文化等东营元素,建设“中国·黄河口青少年研学营”、黄河文化生态部落、沿黄研学游休闲长廊、黄河口研学旅行培训基地,推进景区、园区融合,打造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

(二)塑造产品体系,提升游客体验。一是突出核心资源,展现“河海交汇”旷世奇观。加快推进“河海交汇”旅游航道工程,增加直升机,开通海上和空中线路,实现常态化观览“河海交汇”景观。二是优化核心看点,提升湿地野外观鸟项目质量。限时限量有限开放“观鸟秘境”,依托旅游区丰富的鸟类资源和国际重要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区,通过搭建“观鸟屋”和观鸟掩体等方式,形成多角度生态观鸟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鸟类的惊扰,打造黄河口湿地乃至国内外观鸟胜地的“制高点”和国内中小学开展“生态教育”研学旅行的重要“打卡地”。三是立足生态本色,打造新生湿地观赏项目。打造红地毯景观观览线路,在对翅碱蓬进行生态修复的同时,通过完善道路、铺设木栈道等措施,实现近距离观览红地毯景观。实施景点连线串通,依托湿地资源和生态产品,促进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做到“实施一个生态保护工程,形成一个生态旅游产品,打造一条科普教育线路”。四是立足高点规划,建设景区北部服务区。将孤东大堤、荧光海岸、海水浴场、油井丛林、红毯观鸟等景点串珠成链,由半日游增加至一日游,由主要观览南岸调整为完整观览南北两岸。

(三)延长产业链条,增强拉动能力。根据黄河口旅游区的地理位置,科学制定周边区域发展规划,做好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大文章。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南邻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可探索实施“旅游区+示范区”一体化发展规划项目,做好吸引力要素规划及主题提炼,整合相关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服务支撑。一是坚持融合发展。坚持两区融合发展的理念,以东营东八路湿地大道为轴,与产业发展、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高标准打造黄河口知青小镇、荷塘湿地公园、场地越野车赛,发挥好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研学教育和入园企业的观光体验功能,发展亲子田园游、知青体验游、科普研学游、健身体育游,实现“旅游+研学+文化+体育”。二是建设旅游大环线。为提升游客游览质量,建议东营市政府相关部门联通东八路浮桥,并修建浮桥两端道路与东八路相连,形成旅游区大环线的交通格局,彻底解决旅游区交通组织问题。三是培育特色旅游商品。把彰显黄河口特色的芦苇画、黄河口剪纸、黄河口老粗布、黄河口黑陶、罗布麻茶、齐笔等产品进行包装加工,设计统一标识,提高产品认知度,在城市及旅游区周边出售,促进黄河口特色产品系列化、品牌化。

(四)打好旅游品牌,拓展客源市场。旅游品牌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各个景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工具。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人都是自媒体,随身携带一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发视频、发图片,游客在旅途中好的感受或者坏的感受都可能随时上传到网络中,引起人们的围观。因此,拥有良好口碑的景区能够产生溢出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而较差的口碑往往也是令人止步。因此,打好旅游品牌,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形成良好的市场反馈,也是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继续打造“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文化旅游品牌。要深刻阐释品牌含义,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积极做好服务工作。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锚定京津冀和环渤海目标客户群体,逐步拓展到日韩等海外市场,不断增强辐射效应,扩大市场规模。二是实施精准推介。宣传营销工作不仅要重视传统媒体作用,同时要借助新兴媒体手段。根据我国网民人数统计显示,截至2020 年底,手机网民数量约为9.86 亿,占网民总数的99.7%,手机网民经常登录使用的软件为抖音、快手、头条、微信等。要根据网民的这一喜好,与上述软件公司加强合作,依托大数据平台,定点精确投放宣传广告,增强宣传的针对性、有效性。三是加强与黄河流域地区的旅游合作。当前,黄河流经的各省份都非常重视旅游的发展,但大多各自为战,没有联合开发设计沿黄旅游线路,导致联合竞争力不强。针对这一情况,可通过召开沿黄省份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和研讨会等方式,加大沿黄流域景区的整合力度,进一步明确各个景区的特点和优势,广泛开展资源整合、线路对接、功能合作,设计开发沿黄旅游精品线路,提升联合竞争力。

(本文图片素材均来源于网络)

猜你喜欢
黄河口旅游区观鸟
跟您走向黄河口
湿地观鸟
朱俊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悠悠黄河口,浓浓黄河情
观鸟记
美哉黄河口
国庆节麋鹿苑观鸟记
黄陵旅游区开发对目的地的综合效应研究
黄陵旅游区开发对目的地的综合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