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及韩国制造业贸易竞争与互补性研究

2021-07-22 06:42王绍媛冯之晴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21年7期
关键词:中日韩高技术制造业

王绍媛,冯之晴

(东北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一、引言

中国、日本和韩国是东北亚乃至亚洲地区的三大经济体,三国在地缘上一衣带水,经贸联系频繁,产业链深度融合。过去20年,北美、欧洲和亚洲共同支撑起全球制造业供应链板块,美国和德国分别是北美和欧洲的产业链中心,而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了亚洲产业链中心。与此同时,日本和韩国作为国际分工的重要参与国和区域次中心,通过中国的枢纽和中心辐射作用,向世界市场注入商品生产,并助力全球经济增长[1]。2018年,中日韩GDP总量约为20.4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23.87%;三国贸易总额约为7.26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8.45%。可见,无论在产业集群、经济体量还是贸易规模上,中日韩合作对东北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乃至全球贸易发展和产业布局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近年来,部分发达国家持续推出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导致全球贸易增长乏力,也对以制造业见长的中日韩三国提出了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8年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报告》中提出,受中美贸易摩擦的波及,日韩的供应链与出口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韩国作为受到影响最严重的国家,预计有65%的产品出口会受到阻碍,可见,中日韩三国经贸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2019年12月,第12次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三国围绕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日韩+”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并一致认为加快建设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符合三方共同利益。有鉴于此,三国唯有深化经济合作,进一步开放市场,增加产品进出口并吸引投资,才能一同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提振经济,实现本地区繁荣发展。

2018年,中国GDP高达13.89万亿美元,约为日本的2.8倍,韩国的8.6倍,其中,仅制造业增加值部分,中国就达到日韩总和的2.8倍。可以说,从经济体量来看,中国已经跻身亚洲地区乃至全球大国之列。另一方面,日韩本土消费市场有限,依赖海外市场,而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2018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 228元,人均消费支出为19 853.1元,消费倾向超过70%,但中国国内的消费率仅为38.7%,远低于日本的55.6%和韩国的48.6%(1)资料来源:《2019年国际统计年鉴》,这说明中国市场具有持续成长性,未来仍有极大的消费潜力亟待释放。可见,无论是从经济规模还是消费潜力来看,中国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中的分量与影响力均会越来越大,中国扮演的角色也应由参与者逐步向推动自贸区形成的主导者转变[2]。此外,由于中国位于全球价值链中下游,而日韩位于相对上游位置,因此对于中国而言,深化与日韩间的经贸合作有助于中国借鉴日韩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构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研发体系,逐步实现本国产品从“技术模仿”到“技术创新”的过渡。

二、文献综述

关于中日韩间制造业竞争力与贸易合作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从两个角度切入。

一个角度是通过测算中国与日韩两国的各项贸易指数,分析中国与日韩间贸易构造情况。于津平计算了中国与东亚各国间的行业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发现中日贸易构造呈双向互补关系,中国进口与韩国出口间互补性较大,出口与韩国进口间互补性较小[3]。王伶通过比较中日韩贸易竞争力指数,发现日韩在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强,中国在中、低技术制造业竞争力强[4]。金缀桥和杨逢珉在测算中韩贸易结合度的同时,采用贸易引力模型评估了贸易潜力,发现两国双边贸易潜力呈递增态势,证实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积极作用[5]。此外,部分文献同时着眼于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刘东旭通过引入贸易结合度和出口相似度进行测算,发现中日间的贸易互补性远超竞争性,日韩间则以竞争性为主[6]。袁晓莉使用上述指标,将研究具体到行业层面,认为中国与日韩在制造业上有明显的互补关系,表现为中国在服装等杂项制品行业优势明显,日韩在化工与机械设备等行业优势明显[7]。邓军以要素密集度为视角,发现中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竞争力强,日韩在技术密集型行业竞争力强,中国与日韩优劣势互补[8]。金华林和刘伟岩测算了中日出口相似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发现2009—2014年间,中日在机械及运输设备行业、主要按原料划分类别的制成品行业上,已从产业间贸易转型为产业内贸易[9]。伍海泉等着眼于木质林行业,发现从静态视角来看,中日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但从微观产品层面来看,两国仅有三类产品的贸易合作是产业内贸易,其他均为产业间贸易[10]。李玉娟和王慕涵计算了中国与日韩间产业内贸易指数,并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影响中日韩产业内贸易的5个因素[11]。刘文和徐荣丽还分析了山东和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FTZ)与日韩的贸易合作情况,并提出中日韩自贸区与FTZ“双轮驱动”的发展目标[12]。

另一个角度是从国际分工的视角,对中日韩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刘钧霆和彭支伟发现,1994—2007年间,中日机电行业由产业间分工逐步向产业内、产品内分工过渡,但日本始终占据上游研发以及核心零部件生产的主导地位,中国仅在组装等低附加值环节有优势,仍处于价值链低端[13]。闫云凤认为,虽然中日韩同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间环节,但中韩主要从事加工贸易出口,属于低附加值环节,日本主要从事核心零部件出口,属于高附加值环节[14]。刘兆国通过对中日制造业双边贸易增加值进行分解,发现日本对中国出口以中间品为主,中国对日本出口以最终品为主,且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比重较低[15]。刘磊和关权用某产品生产工序所产生的增加值与所用劳动力的比值衡量一国生产工序的技术含量,发现中国制造业技术含量与日韩有较大差距,中国始终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在劳动密集行业竞争力强,日韩分别处于高端和中端,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优势明显[16]。

由上述研究可知,中日韩三国作为亚洲供应链板块中间品贸易流转量相对频繁的国家,各产业间也存在一定的竞争或互补关系,而竞争和互补的程度也是三国间经贸交流密切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三国间产业竞争程度越高,推动各国产业科技进步的动力越强劲;三国间产业互补程度越高,三国越容易实现优势对接,越有利于区域价值链进一步融合。在竞争程度高的产业,中国需增加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应用水平,增强竞争力;在互补性强的产业,中国应与日韩加大区域合作,扩大产品市场,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及经济福利。

关于中国与日韩出口相似度的研究,已有文献大多着眼于相似度指数在考察期内的走向,本文则同时分析了引起相似度发生显著变化的具体原因。此外,本文还将从竞争与互补性角度出发,对1992—2018年中国与日韩制造业贸易关系指标进行测算,并使用ARIMA模型,对未来5年中国与日韩在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加以预测,探讨未来几年中国与日韩在制造业的重点合作行业,为中国与日韩双边贸易基本走向提供参考依据。

三、中国与日韩制造业贸易竞争性分析

(一)中日韩制造业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由于各国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别,不同国家在不同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劣势,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中,一国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通常会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如果比较优劣势相似,则表明两国商品出口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此时两国应通过削减贸易壁垒等途径降低贸易成本,实现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如果比较优劣势相反,说明两国商品进出口吻合度较强,即两国间存在较大的贸易潜力和增长预期[17]。

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Balassa Bela于1965年提出,该指数是用于测算一国(或地区)某产业贸易的比较优势,也是用来衡量一国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此后,王直等在此基础之上基于贸易增加值的测算方法,重新定义了一种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即根据产业部门前向联系来测算的一国总出口中隐含的该部门增加值占该国出口总国内增加值比例,相对于世界各国该部门的出口中隐含的增加值占各国总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比例所得出的比值[18]。具体为:

(1)

其中,vax_fik表示基于产业部门前向联系的i国k部门增加值出口;rdv_fik表示基于产业部门前向联系的i国k部门增加值出口后,返回并最终被国内吸收的部分。

通常认为,当RCAik>1时,i国k行业的出口具有比较优势;当RCAik<1时,i国k行业的出口具有比较劣势。日本贸易振兴协会(JETRO)(2)资料来源:中国台湾经济研究院《产业发展指标查视体系研究报告》,1988年6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定了衡量显示性比较优势的标准:若RCAik≥2.5,说明i国k产业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优势,并且数值越大,竞争优势越明显;若1.25≤RCAik<2.5,则i国k行业具有比较强的竞争优势;若0.8≤RCAik<1.25,则i国k行业具有相对平均的竞争水平;若0≤RCAik<0.8,则k行业出口具有比较劣势,即出口竞争力较差[19]。

2.测算结果分析

利用王直等提出的算法,根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UIBE数据库2016年WIOD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2000—2014年中日韩制造业RCA指数,并据此对三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WIOD世界投入产出表涉及56个行业,其中c5~c23为制造业,本文将c20(汽车、挂车和半挂车制造)和c21(其他运输设备制造)合并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且由于c23(机械及设备维修和安装)的产出为0,故不对该行业做研究,因此本文共对17个制造业细分行业进行分析(3)1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业,2纺织、服装、皮革制品业,3木材、木材制品及软木制品业,4纸张和纸制品业,5记录媒介物的印刷与复制业,6焦炭和石油提炼业,7化学及化学制品业,8药品及医药制剂生产业,9橡胶和塑料制品生产业,10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生产业,11基本金属制造业,12金属制品制造业(机械设备除外),13计算机、电子及光学产品制造业,14电力设备制造业,15未另分类的机械和设备制造业,16交通运输制造业,17家具制造业。。同时,参考OECD(2003)分类方法,将制造业分为低、中低、中高和高技术4类行业进行比较。其中,低技术行业为行业1~5和17;中低技术行业为行业6和9~12;中高技术行业为行业7、15和16;高技术行业为行业8、13和14。

由表1和图1可知,日本在低技术行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在高技术、中高技术行业国际竞争力较强。在各细分行业中,交通运输业RCA指数均值最高,达到了2.49,展现出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这与日本汽车行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关。据统计,2017年世界汽车零部件100强企业中,日本企业的数量(28家)和总营业收入(2 206.69亿美元)均排名世界第一,因此汽车工业也是日本第一大经济支柱产业。在低技术行业中,日本除了在印刷和复制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外,其他行业RCA均值都小于1,劣势较为明显。此外,未另分类机械设备制造业、计算机电子及光学产品制造业以及电力设备制造业等中高、高技术制造业在考察期内的RCA指数始终大于1.25,表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日本药品制剂生产业的RCA指数均值仅为0.23,出口劣势较为明显。

表1 2000—2014年中日韩制造业RCA指数均值比较

图1 2000年和2014年中日韩各技术类型制造业RCA指数

由图1可看到,韩国在低技术行业的竞争力也较弱,只有纺织与服装业的RCA指数始终大于1.25,其他行业均不具备明显优势。韩国最具竞争力的行业是计算机、电子及光学产品制造业,其RCA均值达到了3.32,是三国RCA均值达到最高值的行业,也是韩国出口的主力行业,如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都是韩国电子与半导体行业代表性企业,在储存半导体市场保持领先地位。此外,2014年韩国交通运输业的RCA值高达2.27,这与韩国发达的造船业有关。21世纪初,韩国船企已具备精益生产、高附加值船舶设计等高水平自主研发实力。2000—2011年,韩国船舶出口额由2000年的82.29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541.33亿美元,占交通业出口比重从33.75%增至44.17%,且在此期间,韩国船舶的完工量、新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居世界首位。此外,韩国的焦炭和石油提炼业、基本金属制造业、化学制品生产业和电力设备制造业的RCA均值都大于1.25,国际竞争力较强。韩国劣势最明显的行业也是药品制剂生产业,是三国制造业RCA均值的最低值。

由图1还可发现,与日韩相比,中国在低技术行业整体竞争力较强,除食品、饮料及烟草业和纸制品业的比较优势不明显外,其他行业均有明显优势。其中,纺织服装业RCA均值高达3.15,为中国各行业RCA均值最高,是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最强的行业之一,但其RCA指数从2000年的3.46下降到2014年的2.76,这可能是纺织服装业附加值低、进入门槛低且具有较大“地理弹性”、生产可替代性较强所致,因此当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时,一些发达国家将生产线转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导致中国纺织服装业比较优势随之减弱[20]。在中低技术行业上,中国在橡胶和塑料生产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的RCA指数始终大于1.25,且整体优势大于日韩;中国在中高和高技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日韩仍有差距,特别是在交通运输业上的差距尤为明显。此外,中国在药品制剂生产业的竞争力也十分薄弱,RCA均值仅为0.31,是中国制造业各行业中最低值。从三国横向比较来看,中日韩三国在电力设备制造业上的RCA指数趋于相等,这可能是由于三国在该行业上呈现出互为补充的“三角贸易”,即日韩向中国出口中间品,由中国加工组装后再出口至欧美等其他国家[8]。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多数是日韩具有比较劣势的行业,而中国具有比较劣势的行业多数是日韩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可见中国与日韩间贸易互补性较强,合作前景广阔。从细分行业来看,中国主要在纺织服装业等低附加值行业竞争力强,而日韩主要在计算机、电子产品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高附加值行业竞争力强。可见,中国在与日韩开展经贸合作的同时,也需加强与日韩的技术交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三高”产品出口,构建中日韩贸易合作“新三角”。

(二)中日韩制造业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

1.出口相似度指数

中日韩制造业在出口结构上的相似性会使三国在同种产品出口贸易上的竞争更加激烈,但同时也为中国与日韩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提供契机。通常用出口相似度指数(Export Similarity Index,ESI)来衡量两国在第三国或世界市场上出口产品结构的相似程度,它也可以反映两国间出口贸易的竞争程度。该指标最早由Finger和Kreinin提出,后由Glick和Rose对算法进行了修正,避免了国家规模差异或贸易不平衡导致的失真问题,具体如下[21-22]:

(2)

2.测算结果分析

由图2可知,在考察期内,中国与日本制造业出口相似度呈上升趋势,且在2000年以前相似度指数增幅较大,从1992年的30.94快速上升到2000年的44.37;2000年后,相似度指数缓慢波动上升至2018年的47.69,表明两国制造业产品出口在一定程度上趋于收敛。

图2 1992—2018年中国与日本制造业出口相似度指数

2000年以来,中国出台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等支持机械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加上“4万亿投资”的助力、进口替代的推进,国内机械制造厂商的规模和施工工艺均得到提升,机械设备出口大幅增加。2001—2007年,中国机械工业总产值实现每年20%以上的增速;2008年中国产品出口额为2 42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5.7%。

此外,中国在交通运输业的出口也有较大幅度增加,特别是汽车及船舶的出口增幅尤为明显。2000—2018年间,中国汽车零部件及附件(SITC 784)的出口额由2000年的11.29亿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353.35亿美元,占2018年世界汽车零部件总进口的8.2%。这可能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和德国等国的汽车企业在华投资建厂,使中国汽车产量大幅增加,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技术。加上奇瑞、比亚迪等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诞生,加速了本土零部件企业的产生和成长。此外,2000年以来,中国造船业也实现飞速发展。2000年,中国船舶出口额为89.18亿美元,占交通业出口比重的18.33%;2010年出口额为875.56亿美元,占比约46%,且中国的三大造船指标于2010年首次超过日韩,跃居世界首位。

日本作为汽车产业“巨头”,其汽车及客车(SITC 781)出口额整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其出口额达到1 081.47亿美元,同比增长14.5%;2008年后,出口额及增幅下降,2018年的出口额为991.2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16%。这可能因为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日元升值,国际金属和原油价格上涨,成本提高,市场环境趋紧;此外,日本汽车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海外,也抵消了国内汽车向全球的出口额。

由图3可知,在考察期内,中韩制造业出口相似度指数呈微幅波动下滑的趋势,从1992年的57.34下降到2018年的51.10,说明中韩制造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逐渐趋于温和。

图3 1992—2018年中国与韩国制造业出口相似度指数

从行业构成来看,1992—1997年,中韩在低技术制造业的出口相似度占比最大,但比例呈缩小趋势;1998—2017年,两国在高技术行业出口相似度占比最大,但在2018年略有减少并被中高技术行业反超。中韩两国同为新兴经济体国家,都经历了赶超型经济发展模式,即为寻求短时间内经济的飞速增长,大力发展低技术、低劳动力成本的加工制造业,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中韩两国低技术行业出口相似度高的主要原因。

在低技术行业中,中韩早期相似度最大,原因可能是两国在服装纺织业出口比重都较高,虽然中国纺织品的出口比重从1992年的36.75%波动下滑至2018年的14.18%,但该行业始终是中国外贸出口主要行业之一。韩国的纺织业出口比重在1992—1997年间始终大于15%,是同期除了电气行业外,韩国出口比重最大的行业。韩国多丘陵,天然纤维种植较少,但人造纤维织物(SITC 653)是韩国纺织业主要出口产品之一。1992年,韩国人造纤维织物出口额约为41.87亿美元,占当年纺织物出口的21.10%;1997年,出口额高达59.37亿美元,占纺织业出口的28.76%。

20世纪90年代初,中韩在中高和高技术行业出口相似度较低,这可能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外商投资规模较小,中国国内尚未形成自主研发体系,因而高新技术行业发展缓慢。1990年以后,中国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鼓励外商来华设厂,并支持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推进了电子等高科技制造业的崛起。2000年以来,中国电子行业的出口额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由2000年的305.02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4 254.91亿美元。截至2007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出口国,这可能是由于诺基亚、苹果等电信设备生产企业在中国建厂,推动了中国电子行业的技术进步;此外,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本土企业在世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也增加了国产电信设备的出口。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后,以韩国三星电子为代表的半导体企业开始着手芯片生产活动,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成为内存芯片行业领跑者;2000年后,韩国又推进了半导体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将电子行业推向新的高峰。因此,中韩在以电子行业为代表的高技术领域相似度逐渐加深。

Research on Thermal Efficiency of Advanced Utilization Systems of Boiler Tail Flue Gas Heat Based on the Equivalent Enthalpy Drop Theory LI Weike(86)

中韩的经济发展方式相似,均以制造业为重点,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从行业发展历程来看,韩国经历了从20世纪60年代的服装纺织业,到70年代的钢铁、石化等重工业,最后到80年代后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国虽然相较韩国起步稍慢,但与韩国发展路径相似,也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装备制造业,最后进入电子信息时代的过程[23]。在发展战略上,中韩在20世纪90年代分别提出了“科教兴国”和“科技立国”战略,使高科技产业与高等教育实现了加速发展,同时生产要素结构的提升也带动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两国产品出口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向高附加值的攀升。由于中韩目前均处于电子通信等行业的高速发展阶段,因此两国在中高、高技术行业出口相似度增加。

四、中国与日韩制造业贸易互补性分析

(一)贸易结合度指数

贸易结合度指数(Trade Integration Index,TII)作为一个双侧概念,通常被用来衡量国家间贸易联系的密切程度,其最早由Brown(1947)提出,此后Kojima对该指数进行了完善,具体为[24]:

(3)

(二)贸易结合度测算结果分析

利用联合国UN Comtrade数据库,将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Rev.3)与国际产业标准分类法(ISIC Rev.4)进行匹配,并运用Kojima的修正公式测算1992—2018年中国与日韩制造业贸易结合度指数,进而分析中国与日韩间的贸易互补情况[24]。计算结果见表2及表3。

表2 中国与日本制造业贸易结合度指数

表3 中国与韩国制造业贸易结合度指数

由表2可知,多数行业的中日双边TII指数均大于1,说明在考察期内,中日制造业在整体上联系较为密切。从纵向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对日本的TII指数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多数行业的TII指数从1995年起逐渐增加,直至2000—2005年间达到最高值,此后呈下滑趋势,且2010年后下降尤为明显,特别是药品及制剂生产业的TII指数从2014年的0.94减少至2018年的0.77,是中国对日本依赖度最低的行业之一。这可能是由于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为了实现外贸突围,积极推动了“外贸多元化发展”战略,使日本作为中国贸易伙伴国的地位有所下降,而2013年中日“钓鱼岛”领土争端以及日本推进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等事件的陆续发生,又使中日关系降至“政冷经冷”的冰点,导致两国双边贸易量缩减。另一方面,在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中,低技术行业的TII指数总体上有所降低,特别是家具制造业的下滑幅度最大,由2005年的32.15下降至2018年的11.57。其他三类行业的TII指数整体上呈增加趋势,特别是未另分类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电子及光学产品制造业等中高、高技术行业的提升较为明显,说明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也是拥有巨大内需的“世界消费市场”。

从横向比较来看,在考察期内,除中高技术行业外,其他三类行业日本对中国的依赖度在整体上高于中国对日本的依赖度,其中两国在低技术行业的差距尤为明显。中高技术行业中,只有交通运输业的中国对日本的依赖度始终高于日本对中国的依赖度,而化学制品行业、未另分类的机械设备制造业的日本对中国的TII指数,自2014年起持续增加且超过中国对日本的TII指数,这可能是因为日本矿产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且人口老龄化严重,市场消费能力下降,因此日本对中国的资源和庞大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由表3可以看出,除电力设备行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少数行业外,中国与韩国制造业双边TII指数基本上大于1,说明在考察期内中韩贸易联系较为紧密。从纵向时间变化来看,除高技术行业外,多数行业的中韩双边TII指数从1995年起逐渐上升,并在2000—2005年间达到最高值,这与中日间贸易情况存在相似之处,这可能与2001年中日韩自贸区构想的提出以及中国加入WTO促进了中国与日韩间的贸易互通有关。2010年后,中韩双边TII指数在整体上有所下滑,虽然2015年中韩完成了中韩自贸区谈判,并且签署了“一带一路”与“欧亚倡议”对接的合作谅解备忘录,但2016年韩国部署“萨德”系统事件导致中韩关系直转急下,因此2015年后中韩双边TII指数在总体上并没有较为明显的增长。此外,韩国在高技术行业对中国的贸易联系均呈不断松散的趋势,虽然计算机、电子及光学产品制造业是韩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该行业上韩国对中国的TII指数自2014年起也不断下滑,这可能与韩国为了保护核心技术,限制了本国与中国在电子行业的部分贸易活动有关。如2018年9月,为防止OLED(有机发光显示)人才与技术外流,韩国地方法院决定禁止LG Display公司的离职员工到中国企业就职,次年1月,韩国政府又将人工智能、新材料等纳入核心技术保护范畴,并宣布政府有权终止一切不利于本国安全和经济的外国企业收购行为。

韩国对中国的TII指数在低技术行业相对更高,特别是家具制造业在考察期间始终大于10,并且在2005年达到了62.76。经统计,2005年韩国向中国出口的家具占韩国家具总出口的比例约为40.07%,对中国的贸易联系十分密切,虽然其后的年份有所降低,2018年仍高达13.14%。从横向关系来看,大部分行业韩国对中国的依赖度均高于中国对韩国的依赖度。

五、中国与日韩制造业贸易合作前景预测

采用ARIMA模型,对2019—2023年中国与日韩各技术类型制造业的贸易结合度指数进行预测,并据此分析未来几年中国与日韩在制造业的经贸合作前景。

(一)ARIMA模型

ARIMA(p,d,q)本质上是由差分运算和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p,q)模型组合而成。首先,通过d次差分将非平稳时间序列转化为平稳时间序列,然后对该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定阶参数估计,得到p和q的值,最后利用ARMA(p,q)模型对时间序列进行预测分析。

(二)中日韩制造业贸易结合度指数的预测

1.数据的准备与处理

利用1992—2018年中国对日本低技术制造业贸易结合度指数来构建ARIMA模型,并以该模型的预测过程为例进行分析。首先对中国对日本低技术制造业贸易结合度指数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序列在经过2阶差分变换后,数据围绕在0附近随机波动,且无明显的趋势或周期,因此初步判断2阶差分后的序列为平稳序列,故模型的d取值为2。此外,通过偏自相关系数检验发现,序列除了延迟1阶、3阶和4阶的自相关系数显著大于2倍标准差之外,其他阶数的自相关系数均在2倍标准差范围内波动,因而判断该序列具有短期相关性且呈拖尾性质,判定q值取1、3或4。另一方面,序列延迟1阶和2阶的偏自相关系数显著大于2倍标准差,且呈拖尾性质,故判断p值取1或2。最后,根据BIC最佳准则对模型进行验证,选取使BIC函数达到最小的模型为相对最优模型,判定ARIMA(1,2,1)为模型最佳定阶参数。

2.模型显著性检验

模型显著性检验即为残差序列的白噪声检验,由输出结果可知,ARIMA(1,2,1)模型的LB检验统计量QLB为11.905,P值为0.751,显著大于0.05,且残差服从以0为均值的平稳随机过程,为白噪声扰动,因此该拟合模型的残差序列属于白噪声序列,拟合模型显著有效。

3.ARIMA模型预测分析

构建ARIMA(1,2,1)模型在1992—2018年的观测值与拟合值(如图4),并对二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R2约为93.9%,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故在此基础之上对2019—2023年中国对日本低技术行业贸易结合度进行预测。

图4 1992—2018年观测值与拟合值对比

此外,通过构建上述ARIMA模型,用同样的方法对中日、中韩其他技术水平的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如表4。

从表4可知,2019—2023年中国与日韩各技术水平制造业的双边TII指数始终大于1,说明未来几年中国与日韩制造业双边贸易联系依然处于较为密切的状态。从纵向变化趋势来看,在低技术行业上,中韩双边TII指数以及日本对中国TII指数的下降幅度较为明显,但中国对日本TII指数有所增加;在中高技术行业上,中国与日韩双边TII指数均呈上升趋势,说明未来几年中日韩在化工、机械制造等中高技术领域的贸易合作有望增加,因此三国可以抓住契机,提高贸易投资合作水平;在中低技术和高技术行业方面,中国与日韩双边TII指数均呈下滑趋势,其中,日韩在高技术行业上对中国贸易联系趋于减少,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未来几年中国劳动力价格优势进一步消退,导致日韩将部分生产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日韩考虑到对本国新兴产业、高技术行业的核心技术保护,限制了部分本土企业的对华贸易合作。更严峻的局面在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贸易合作中也有发生,如中兴公司共需向美国商务部缴纳约22.92亿美元的罚款,来换取从美国供应商采购核心零部件的“解除禁令”。可见,中国的技术进步不能仅依靠引进外国技术或者国际分工带来的技术溢出,更应该依靠本国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不断推动高端制造业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25]。

表4 2019—2023年中国与日韩制造业贸易结合度预测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测算了中日韩制造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以及贸易结合度指数,并据此对中国与日韩制造业的贸易合作情况进行分析,最后使用ARIMA模型对2019—2023年中国与日韩制造业贸易结合度指数进行预测,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考察期内,中国在中低和低技术行业特别是纺织服装业的优势明显,日韩在中高和高技术行业优势明显。第二,中国和日韩制造业出口相似度指数整体较高,其中,中日制造业出口相似度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未另分类的机械设备制造业、中日在交通运输业的实力显著提升,推动了两国在中高、高技术行业相似度的增加;而中韩制造业出口相似度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始终高于同期中日出口相似度,这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中韩在纺织服装业等低成本加工制造业实现了飞速发展;而2000年以来,两国又在电子通信等高技术领域实现了向高附加值的跃升,因此中韩制造业相似度始终较高。第三,中国与日韩制造业的双边贸易联系较为紧密,中国出口对日韩的依赖度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此外,除中高技术行业外,日韩出口对中国的依赖度高于中国对日韩的依赖度,这与日韩国内市场狭小,对中国市场依赖加深有关。第四,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与日韩制造业中各行业的双边结合度指数均大于1,说明中国与日韩合作共赢前景依然可期,三国间贸易联系紧密,且在中高技术行业尤为明显。但在中低技术、高技术行业上,中国与日韩间贸易联系略微趋于松散;在低技术行业上,中国对日本贸易联系趋于紧密,日本对中国贸易联系略呈松散趋势。

基于以上研究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在与日韩开展经贸合作中,需完善本国与日韩间的贸易结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中高技术及高技术行业产品的出口比重与质量水平。同时也要积极协调中国与日韩的产业互补性,提升三国间贸易投资合作水平,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不断融合,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扩大合作领域,拓展合作深度。中国需通过构建经贸合作平台加深日韩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理解,并拓展与日韩在多领域经贸交流空间。首先,中国需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的机遇,推动本国与日韩在应对气候变化、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其次,应将自身优势与日韩对接互补,积极推进三国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高科技电子商务领域的联合研发活动,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现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日本“社会5.0”、韩国“创造经济”的对接,助推三国经济转型升级;最后,应着眼于民生领域,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等方面探索合作新途径,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第二,辐射“一带一路”,开辟第四方市场。中日韩可以积极探索“中日韩+X”合作模式,即在加快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同时,借助“一带一路”平台开展“第四方市场”合作,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日韩的合作对接,同时发挥三国在管理、技术、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在灾害风险管理、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合作项目,实现各国产业发展规划的相互兼容和促进,顺应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打造国际产能合作新格局,推进由中国主导的区域价值链和科技创新链的构建。

第三,妥善解决历史问题,增进政治互信。历史争端和领土纠纷使中日韩缺乏相互信赖的稳固基础,也冲抵了发展三国关系的积极效应。因此,一方面三国需加强高层对话引领,增进政治互信,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同时扩大共识、弥合分歧,在不涉及主权争议的前提下,对相关领域的资源共同开发管理。另一方面,三国也需加强民间人文交流,增进民众间的相互理解与友好感情,夯实三国经贸合作的民间基础。

第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新生态”。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中国唯有立足于自身优势产业,搭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系,才能打破核心技术的“黑箱”桎梏。同时应进一步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企业与国内科研机构、高校的互联互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立创新智库,确保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有科研人员协助攻关,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体系[26-27]。

猜你喜欢
中日韩高技术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蛰伏”后,再启程——记中日韩对接合作发展山东行
在潍坊,共话中日韩合作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中日韩+X”模式,打造三国合作新平台
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