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直贡梯寺有过辉煌的历史 图/闫晗
3月,拉萨河谷里的杨树一丛丛、一片片挺立在苍凉的大地之上,为干涸的河床镶嵌斑驳的花纹。早春的高原激荡着生命的力量,干柴都能开出花来,干燥温暖的春风吹过茸茸柳花穿过拉萨的街头,昭示着春天的到来。
拉萨开年以来降水不多,谁想到14日出喜马拉雅·拉萨酒店大堂,就见雪窸窸窣窣落下。同事扎巴帮我把行李放上了车,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墨竹工卡县,去寻访拉萨河支流雪绒藏布附近的村庄。
8点钟天未大亮,驶过拉萨河上的闸口桥,细雪扑上桥面即化,乌油油的路面闪着水的青光。出拉萨市区越往东走雪越大,迅疾掉落的雪片盖覆了铁灰的山峦,天地间白茫茫,笼着森森寒气。
朋友圈被西藏各地的雪景照片刷屏了,拉萨在下,日喀则在下,那曲在下……是不是全西藏都在下雪?扎巴说,春天下雪且全西藏都在下,是很吉祥的事。他很遗憾:“这会儿应该去布达拉宫拍照,布达拉宫下雪景特别美。”
化掉的雪水糊到车头上很快又冻住了,冻了一层层冰壳子,车子不断“滴滴滴”报警让清洁泊车声纳。冰冻得太结实,只能任由报警响着前行,9点半到了墨竹工卡县文旅局。
跟我对接项目的是南京来的援藏干部袁瑜,一位面庞清秀的中年人。我们前脚进门,同事给他捎来了藏面做早餐。金陵人嗜甜,老袁在西藏待了两年还是会被藏面辣到红头赤脸。他说,已经适应得好多了,刚来的时候经常心口疼,含速效救心丸含得舌头都麻了。老袁一边嗦面一边总结:“吸氧治疗百病。”
此时大雪盖山,我问扎巴:“这种路能不能走?”扎巴拿出老司机的气魄:“没问题!”转头跟老袁商量:“我们先下村,等雪停了你们再去”,老袁不肯,坚持要送我们下村,和一位名叫央宗的藏族姑娘簡单收拾行装便出发了。央宗拿了条御寒的羊皮围裙,老袁一个南方人,衣服单薄,只拣出了件稍微厚点的冲锋衣往身上套。
文旅局大楼的大理石台阶积了雪溜滑如冰,下台阶是手脚并用爬下来的,短靴被雪灌了篓。回到车里往靴子里塞大团的卫生纸御寒。车头已积了七八公分的雪,两侧车窗雪更是贴着玻璃立了十多公分,降下车窗倒车,雪塌进车里洒了半身。
袁瑜和央宗乘坐的车在前面引路。风雪愈疾,刚出墨竹工卡县就在山道旁看到一起事故,“霸道”与皮卡撞在一起了,损毁严重。
手机地图显示走的是349国道,与拉萨河同向。山石苍莽,雪沁其间,群山如东山魁夷山的画作淡逸出尘,被飞驰的车轮大幅扯去,随即有新的美景急急拥至眼前。呼啸的寒风中并不能捕捉到淙淙水声,但是我知道,我们正在纷飞的春雪里向雪绒藏布驶去。
雪绒藏布是拉萨河的重要分支,发源于墨竹工卡门巴乡仁多岗村附近。仁多岗村本是极小的村落,因背靠直贡梯寺,借着朝圣者与游客逐渐发展起来。过路者抬头可见占地3000平方米的直贡梯寺坐北朝南悬于山腰间,金顶雪光相辉映,壮丽震撼。村庄被公路一切两半,呈条状向东西延展,一路过去饭店密得像雨季的黄蘑菇,旅游业对村庄的意义不言而喻。
直贡梯寺的佛教音乐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图/闫晗
车沿山道蛇行而上,未及山门即被拦下,徒步前行。雪势见颓,山风卷着细雪乱拍在脸上、钻进领口。临近寺庙广场发现,有一类车是可以出入不受限的:灵车。西藏的灵车不缀大朵黑色白色的车头花,车头贴着A4大小花纹繁复的咒符。
直贡梯寺寺管会主任桑旦平措、副主任贡觉朗珠接待了我们,约略讲了寺庙历史。直贡梯寺是直贡噶举派的主寺,由帕木竹巴弟子木雅贡仁创建,觉巴·吉登贡布仁青贝扩建,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直贡梯寺曾有过辉煌的历史,鼎盛时期僧侣们从杂日山、冈底斯山、拉齐雪岭等地赶来学习,集会时人数最多可达18万,随着光阴流转,僧侣不足200人。现在的法嗣是大成就者扎西热丹,已经65岁了,专注修行,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
师父们讲,直贡噶举派的主要修行方式是打坐,不像格鲁派辩经多,寺院中的修行者们日常除了上课,大部分时间或于静室、或找山洞打坐修行。遗憾的是两位师父不懂汉语,无法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言谈间又多涉及宗教词汇,做翻译的央宗姑娘表示压力很大。来围观的师父越来越多,大家热烈讨论五分钟,翻译过来不过三两句。扎巴在内地上的大学,汉藏语双向小能手,此刻也表示无力:“能听懂,但是不知道用汉语怎么说。”
我们离开接待室,穿过楼阁去欣赏寺庙音乐。直贡梯寺的佛教音乐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佛教音乐·直贡噶举派音乐”于2008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会亲见、亲闻这一宝贵的文化传承实属幸事。佛教音乐属于大五明工巧明文化,通过乐器的演奏方式及音响效果划分为吹奏、打击、弹拉三大类。宗教乐器按仪式的要求可分息、增、怀、伏,关于息、增、怀、伏乐器各有其分类和具体仪轨,专业而繁杂,文化内涵深广。
鼓乐专家多吉老师39岁, 1994年开始学习打鼓, 2001年开始教授学徒。每年藏历3月,多吉老师会专门拿出一个月时间向徒弟传授技艺,其他时间则专注学经。现在老师教授着20多名学生,他会将鼓的14种曲调一一传授给他们。
哨片/闫晗
铜钦体形巨大,声响如海 图/闫晗
多吉老师敲击的朵达鼓分别用公牛皮和母牛皮制成,公牛皮发声浑厚,母牛皮发声清越,铜质鼓身錾刻着供奉人的名字。朵达鼓由阿里地区流传而来,演奏技法复杂,百名学僧中不过一二人能掌握,如今只有很少的寺院还能见到朵达鼓的踪影。
这次在直贡梯寺,同时见到了甲林(藏式唢呐)与唢呐。有老师掏出精致的小铜盒、取出细丝绳紧紧系住的小片,笑嘻嘻地让我们猜是什么。这其实是 “哨片”,由芦苇制成,用于唢呐吹奏之用。
甲林与唢呐看起来十分类似,甲林喇叭口更宽,但没有唢呐看起来厚实——实际上,内地的民乐所用的唢呐与寺庙的唢呐也大不相同,用料与造型远没有寺院唢呐看起来拙实。甲林装饰更为华贵,与唢呐的孔数不同,曲调也不同,甲林有14种曲调,唢呐有13种曲调,相比之下,唢呐声调更粗。鲁白1997年就成为了唢呐老师,他介绍:“会吹奏甲林的人更多,唢呐的演奏难度比甲林要高,有天赋的人也要两三年才能学会,要达到流畅演奏的程度,起码要五六年。”
赤列白桑老师有20多年甲林演奏经验,对这门乐器熟稔于心,近两年也开始承担教学工作。教授铜钦的罗布茨白老师学艺25年,有20多位弟子;他的学生浦珠40岁,也学艺多年,是位娴熟的演奏者。“甲林”属息乐,需要同伏乐“铜钦”共同演奏,颇有“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意思,经常出现在迎请高僧大德等宗教仪轨中,有固定的编制结构。铜钦属于没有弹孔的长号角,声响如波涛奔涌,浩瀚而震撼人心,甲林的音色深婉宽厚,可使人静气凝神,二者搭档既动听又很有气魄。
一对朵达鼓分别由公牛皮和母牛皮制成 图/闫晗
雪沾地即化,殿前广场雾气昭昭不类凡间 图/闫晗
老师们在演奏时专门穿戴齐整,并佩戴了红色的僧帽。红色帽子是直贡噶举的特色,只有在辩经、法会等重要活动中才会佩戴。
直贡梯寺走过迤迤百年,几经兴废,据介绍约留存600尊佛造像,其中国家级文物20多件。大殿东侧有一间不起眼的小平房,里面陈列了上百尊中小型佛像,年代久远,工艺精美。古老的佛像仪容优雅,配饰宝光璀璨,在幽暗的房间里更显神秘。这其中就有寺庙诸先贤的造像,约略排了两排,红色的帽冠在众造像中十分显眼。
走出小平房,是下午2点半钟。本应是高原日光正盛的时候,稀疏飘落的雪花沾地即化,大殿前地面的雪水蒸腾而起,雾气昭昭,不类凡间。成群的黑色大鸟绕着金顶徘徊,更显壮观。这是红嘴山鸦,毛色黑亮,有著鲜亮的红嘴和细巧的脚,飞累了会落在大殿对面的矮墙上踱步跳跃。
矮墙之外的山谷里,就是豪情万丈的雪绒藏布。
云源源不断地从雪绒藏布的河谷中生长出来,试图挤满瓦蓝的天空,被白日拨散又倔强地聚拢。牦牛三三两两从河床攀爬回草场,两三岁的小牦牛跟在母亲身后要奶吃。阳光斜斜射到草地上,草丛中满是金色银色繁星般的闪光,仿佛草根处藏了山神的宝物,其实是碎酒瓶的玻璃碴儿。在这里,人类活动的踪迹与自然的边界模糊难辨。
这是直贡梯寺山脚的仁多岗村,仁多岗村有1500多人、500多户,店铺鳞次栉比。我们来到一家餐馆,拜访餐馆主人洛桑扎西。洛桑扎西除了经营餐馆,还是直贡普堆巴宣舞团团长、普堆巴宣舞的县级传承人。
在仁多岗村,抬头可见占地3000平方米的直贡梯寺悬于山腰间 图/闫晗
宣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久远。在古格王朝遗留的绚丽壁画中,有10位女子手牵手歌舞的画面,舞姿齐整,神态欢愉。普堆巴宣舞最早来自民间,长期在雪绒藏布流域的门巴乡地区流传,“普堆巴”是门巴乡一个村子的名字。
公元14世纪,当时的直贡梯寺法嗣顿珠杰布对普堆巴宣舞进行了规范,精心改良舞蹈动作、服化道,使其跃升为著名的艺术表演形式。在民间有“普堆巴的宣舞,羊日岗的藏戏,章达的卓舞”的说法,足见普堆巴宣舞影响力之大。
普堆巴宣舞集说、唱、舞于一体,节奏鲜明欢快、舞步典雅稳健。舞步看似简单,实则有幽深韵味,甚难掌握。洛桑扎西34岁,已经向前辈学习了20多年宣舞,坦言“特别难,感觉还是没有完全掌握要领”。普堆巴宣舞流传到今天仍在优化衍进,洛桑扎西说: “(宣舞)主要要领没变,动作、队形比之以前的传承都有改变,与现在的舞蹈进行了结合。”
普堆巴宣舞的现场表演 供图/墨竹工卡文旅局
舞者男装是牧区风格,女装鲜明有特色。女性舞者腰系邦典(藏式围裙),两条哈达分别从左肩到右胯、从右肩到左胯穿过并打结,身后垂坠有五彩哈达,五色分别代表蓝天、白云、火、水、土,合五行之意。头顶、后脑佩戴华贵的圆形饰品,两侧饰有珊瑚链,同时搭配佩戴特别大的耳环。政府分别于2012年、2013年为宣舞团拨款59万元作为服化道费用,给予了大力支持。
洛桑老师说:“普堆巴宣舞团继承了14个节目,每个节目都不一样。”他找出一本书,指着藏文曲目介绍:“不同场景会跳不同的舞蹈。”
在道路上迎接尊贵的客人要跳《出道相迎》,在婚礼上表演的是《吉日起舞》。祈求风调雨顺跳《祈丰年》,从春日开耕一路唱颂到收割;祈祷世界和平、无病无灾跳《吉祥赞》。直贡梯寺有专属的赞颂之舞《吉祥直贡梯寺》,释迦摩尼佛亦有赞颂其创教传法功绩的《释迦摩尼赞》。其中有两首与女性相关的曲目格外引人注目,《神驹赞》赞美直贡梯寺护法神阿吉曲珍的白马,《文成公主赞》赞美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到吐蕃奇迹。
采访结束后洛桑老师把这本书送给了我,开心又心酸,书是藏文的,两本书统共只认识一行字:封皮上用汉字写的“墨竹工卡‘宣舞”。
普堆巴宣舞团现在有30人,年龄在22~37岁。年节期间大家都不在村里,无法亲眼见舞蹈表演,实为遗憾。洛桑老师讲,普堆巴宣舞在传承中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时代动荡也遭受过很大破坏,从1985年开始才恢复了传承。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已不在人世,国家级传承人罗杰老师,自治区级传承人觉果老师、阿奇拉姆老师等人都曾为宣舞的传承做出过突出贡献。
在几代人共同努力下,宣舞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发展,旧西藏庆祝官员升官、活佛认定才会表演的舞蹈,如今成为了普通百姓庆祝喜事的方式,民间结婚、开业等重大活动都要请宣舞队来表演。从村庄来的舞蹈最终回到了村庄,曾经震荡着神圣桑烟的舞步重新出现在凡俗的烟霞中。
普堆巴宣舞传承人洛桑扎西 图/闫晗
古老的舞蹈走出了庙堂,走出了村庄,甚至走上过康巴卫视藏历年晚会的舞台。2019年,他们把宣舞跳到了四千公里外的南京,参加首届“南京墨竹一家亲、格桑茉莉共芬芳——格桑花开·南京墨竹周”开幕式暨文化展演活动。活动成功举办的背后,是多少位像袁瑜一样来自南京的援藏干部的努力不言自明。他们忍着高原反应、克服种种困难,怀着对茉莉飘香的家乡的思念助力建设格桑盛开的他乡。
小村庄德仲藏在山谷中 图/闫晗
傍晚,离开仁多岗村去往温泉之乡德仲,出发前在洛桑扎西的店里吃了牛肉饺子。仁多岗村山上药材多,牦牛喝矿泉水、吃药草长大,奶和牦牛肉都风味极佳。洛桑扎西家的饺子样式细巧、牛肉馅鲜美弹牙,可惜高反反胃,只吃下3只。
先有德仲村,后有德仲寺。藏于山谷中的小村庄德仲因温泉为世人所知,守望着险峻秀丽的白岩齿神峰和依山而建的德仲寺。雪绒藏布的支流普工沟从旁流过,涓涓流水推动水力转经筒,為水中众生祈福。
德仲是个小山村,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的藏式小白房子点缀山间像电影中的魔法世界。山中冬日尤其冷,水管冻住了,洗漱、饮水都要去旅馆外的水龙头接,房间内的洗手间也被封闭了。
夜半时分出旅馆去找洗手间,旅馆在坡上,扶栏能看到灯火通明的泉池。德仲寺的阿尼们一边泡温泉一边诵经,星辰璀璨,猎户座在覆着白雪的山间探出头来聆听夜晚的声响。最小的泉池悬着一盏灯,橙红色,极柔极暖,像一颗小小的心脏亮在黑夜里。
高反严重,全身疼痛难忍,头痛欲裂。熬到了天亮,15日一早挣扎着爬起来去诊所吸氧。诊所在德仲寺山门旁的小山坡上,门口贴着张纸条,要十点才开门。最后还是扎巴跑了两个小卖部买回来三个罐装氧气和高反药。吸了两罐氧气之后疼痛感消失了,得以去德仲寺采访。
传说公元8世纪时,莲花生大师曾在山中的岩洞中修行。13世纪时直贡梯寺第十任法嗣尼杰·多吉杰布来德仲修建了庙宇,后来逐步扩建发展成今天的女性道场,有百余名尼姑。
德仲房子鳞次栉比,拾阶而上可见德仲寺大殿 图/闫晗
曲尼白姆让“夏沁”说法得到了恢复和传承 图/闫晗
阿尼们准备演奏直贡噶举派音乐 图/闫晗
接待我们的是德仲寺寺管会恩拉主任,热情地招呼大家吃风干牛肉、奶渣糕,还有阿尼不停给添热腾腾的酥油茶。不多时,请来了非遗传承人曲尼白姆介绍“夏沁”说法。“夏沁”指讲解人,是德仲寺特有的职业,类似现在的导游工作。
“夏沁”说法是古法讲解方式,指名指地详细讲解。依照讲解的细致程度,有长短不同三个版本,详细版本需要3天,一般性讲述要2天时间,最简单的版本也要1天才能讲完。简单的版本类似拉萨转经路,涉及地点少;复杂的版本要去到顶杰寺、卓翁松多寺等德仲寺的分寺,耗时长。这种古老的讲解方式能帮助游客深入了解德仲寺历史文化传说,
彰显直贡地区历史文化底蕴,对文化旅游的发展有不一般的意义。
曲尼白姆阿尼是德仲村人,15岁发心出家,已出家33年。夏沁本已消失了30多年,为了不让宝贵的传统文化消失,阿尼用了两三年的时间专注发掘恢复工作。曲尼白姆阿尼还带了20多名学生,让“夏沁”说法得到了良好的传承。
在德仲寺也欣赏到了直贡噶举派的佛教音乐。8位阿尼列于措钦大殿前台阶上演奏,依旧是铜钦、甲林与鼓的经典搭配。一位脸鼓鼓的小阿尼一边敲鼓一边偷笑,十分可爱。演奏结束,女孩子们收拾乐器嬉笑打闹着散去,恩拉主任带我们进大殿参观。
如果把依山而建的村庄比作一个杯子,温泉就在杯底处,随便站在哪个坡上都能看到。
德仲温泉非常古老,有1400多年历史。采访时曲尼白姆阿尼讲过,温泉与莲花生大师颇有渊源。民间传说以前德仲温泉只是一个死水潭,莲花生大师在此修行时无水沐浴,就把一枚铜镜抛进水潭,水潭变成了温泉。铜镜的把手在山体上留下一个洞,温泉里的水从洞里流进了普工沟,从此死水变成了活水。直至今天,德仲温泉与莲花生大师的缘分还没有结束,莲花生大师的明妃益西措杰的化身、已经88岁高龄的堪卓空行母丹增曲珍,每年夏天都会来德仲寺住两三个月。
德仲温泉疗愈之功举世闻名,可调气血、通经络、除病症,能治疗胃病、中风、关节炎、多种皮肤病,曲尼白姆阿尼讲“都作用特别大”。温泉一年四季、24小时皆可泡,泡温泉是免费的,来治病只需要缴住宿费用。正是冬季,德仲村海拔又高,游客几乎看不到,几乎都是长租了旅馆泡温泉治病的藏族人。
温泉分为上温泉和下温泉,德仲村里是上温泉,有三个泉池。温泉水自西向东流,三个泉池亦自西向东排布。第一个池子直径约5米,供男子使用,第二个池子直径约3米,供女子使用。第三个泉池面积更小、水温更高,也疗效最好,男女轮流使用,一小时轮换一次,男子单数进、女子双数进。五六年前,所有的泉池都围起了黄木头围墙,男女互不可见,但从高处依然能见赤裸的人影闪现。
这个时节,德仲不时就会下小雪。细密的雪花说落就落,无人当回事,大家随随便便穿着厚浴袍、趿拉着拖鞋走来走去。
从入口开始地上摆满了鞋子。池子边上拴着多条白色哈达搓成的粗绳,大家坐在长凳或池边把衣服脱掉,搭在绳子上。泡德仲温泉要裸泡,穿着衣服泡影响疗效,即使在早期几个泉池间毫无遮挡的时候,大家也都脱光坦荡荡地走进泉水里。
池水不深,蹲下能没过胸口。池子里全是蓝色、棕色和白色的大卵石,配色像极了超市卖的散装小石头糖。没有人在池子里洗头、搓澡,大家都自觉保持池水洁净,在外面流水处做好了清洁工作。自古以来人们泡澡就很注重卫生,有传染病也是不能进温泉的。
我在拥挤的池中找到个旮旯蹲好,好奇地左看右看,有人在聊天,有人在念佛,还有人一边泡温泉一边敷添加了红糖、冰糖的传统面膜。不是旅游季,整个池子里就我一个汉族,我看大家,大家也看我,连说带比画聊起了天。我不小心喝了口水,惊呼:“这水是甜的!”一位汉语比较好的阿佳以为我故意喝泡澡水,赶紧说:“那里不干净,这边的水干净,到这里来喝。”
池子南侧的角落有个小小的供台,阿佳说供奉的是“古茹仁波齐”(即莲花生大师)。供台下方的石缝里有泉水汩汩涌出,阿佳教我先喝三口,然后把泉水往头顶上拍三次,再往眼睛上抹三次,“对胃好,对眼睛也好”,阿佳解释说。曲尼白姆阿尼介绍过,温泉水虽然含有很多矿物质却甘甜无异味,早先泡澡的人少时阿尼们打去做饭、煮茶,对身体很有好处。
泡在温暖的池水里,抬头能看见开阔的天空,天乌蒙蒙的,又要下雪了。池邊闲闲垂着蓬密的枯草,如果是春夏季节,一定很美吧。可惜这次来去匆忙,等不及看德仲绿意盎然、花草芬芳的好风光。
德仲的夜晚灯火璀璨 图/闫晗
回程的路上,天大晴。沿着雪绒藏布旁的公路疾驰,洁白耀眼的云山源源不断地堆涌,有壮观的冰瀑布惊艳现身、擦肩而过。西藏四季各有其美,可惜旅游淡旺季分明,冬季出现了漫长的休眠期,区政府一直在力促“冬游西藏”项目,逐步突破旅游业季节性瓶颈。一路行来,德仲村的公路只有一小段未铺设好路面;在采访中了解到,仁多岗附近的高速公路也即将修建完毕。便捷的交通将为雪绒藏布流域吸引更多游人,旅游线路的纵深发展会推动当地经济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翌日看到老袁在朋友圈发了几张照片,照片里他还穿着那件单薄的冲锋衣,正和同事们抓着安全绳下冰雪未消的河道。其中一张照片,赫然就是匆匆一瞥的冰瀑布,文字标注:下乡调研门巴乡温泉地热资源,为旅游开发做准备。看来不用等很久,会有更多的人不畏风雪踏上前往雪绒藏布的道路。也许,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