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翀 李占英
【内容提要】2020年,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演变进程的背景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智库涉华研究呈现出新特点,对中国研究力度加大,但对中国认知的负面倾向也更加突出。对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强中外智库交流与合作力度,提升国际议题设置能力,提高国内专家学者在国际舆论场的曝光度,引导西方智库对中国的客观认知。
【关键词】美国智库 西方智库 涉华研究 舆论影响
2020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智库继续把中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华报告数量创新高,研究议题多元、广泛。中美博弈和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国际智库涉华研究的两个最热门议题。总体看,西方智库对中国发展的正向预期在增加,但对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的肯定与担忧并存,在新冠肺炎疫情、“一带一路”倡议、涉港、涉疆等议题上对华负面认知突出,凸显出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警惕和不适心理加重,对中西方实力天平继续向中方一侧倾斜的焦虑情绪加剧。对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智库外宣,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西方智库更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
一、西方智库涉华研究新特点
2020年,西方智库涉华研究,无论是成果数量、研究议题,还是观点基调,均呈现出明显的新特点。
(一)对中国的研究热情高涨
2020年,不论是报告发布量还是舆论影响力,西方智库在国际智库涉华研究中都占绝对主导地位。据统计,2020年50家西方主流智库①共发布涉华研究报告3292篇,比2019年(3098篇)增加6%。其中,美国智库依然是涉华研究的主体,占据涉华舆论话语主导权(见下页图1)。此外,西方智库还举办多场涉华专题研讨会,围绕中美博弈、中国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的潜在挑战及国际影响等展开深入讨论。其中,仅“一带一路”倡议议题相关研讨就有10余场。
(二)中美博弈与新冠肺炎疫情构成西方智库涉华研究两条主线
2020年,特朗普政府继续推行强势对华遏制政策,导致中美紧张关系持续加剧。在此背景下,中美全方位博弈成为西方智库贯穿全年的主要研究议题。他们既关注中美两国宏观层面的战略博弈,观察两国在全球范围的地缘战略布局,透过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评析两国的国际领导力和影响力变化;也着眼微观层面的角逐,如两国围绕关税、华为5G建设、抖音国际版(TikTok)案等展开“贸易战”“科技战”,以及两国在媒体、涉港、涉疆、涉南海等议题上的交锋。2020年一波三折的美国大选也给西方智库提供了观察中美关系走向的窗口。认为拜登就任总统后中美博弈将继续、两国关系恶化趋势无法根本扭转成为多数智库的判断。
几乎贯穿全年的另一条主线是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但加速了国际秩序深刻演变,给全球经济、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成为国际舆论评价各国政府治理能力的新变量。全球大国疫情防控举措、疫苗研发进展以及国际相关合作、疫后经济复苏等一直是西方智库关切所在。中国作为首个成功控制疫情的国家之一,政府治理能力、疫情应对举措、取得的成效、参与国际合作抗疫、疫苗研发等议题不断被置于研究视野之下。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博弈相互交织,构成西方智库涉华研究的两条主线。
(三)对中国的研究更加多维但总体倾向较为负面
2020年,西方智库涉华报告议题更加多维,不但关注中国战略和中国发展模式等宏观议题,而且更倾向于观察变化中的中国各个领域的微观议题,从中国内政、外交热点事件审视中方立场与态度,其眼中的中国形象更加多元、立体。西方智库视角下中国全球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疫情中凸显的中国治理优势引起了西方专家学者对中西方治理的对比与反思。但同时,中国的出色表现使美国等西方部分国家不平衡心态加剧、对华警惕和忌惮加重,在舆论层面表现为:以惊羡的目光看待中国成功并给予一定肯定,但对中国的负面看法和评价从数量和激烈程度上都有所增加。西方智库在报告中更多用“威权主义”等倾向性词汇形容中国,渲染中国对现有国际秩序带来的“挑战”与“威胁”,在涉港、涉疆等议题上尤为突出。这种负面观点被境外媒体扩散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
(四)出于利益等因素考量各智库涉华研究侧重点和基调存有差异
各国智库因所在国家不同,其所服务的党派、集团利益各异,研究领域不同,所发布的涉华研究报告侧重点和基调存在明显差异。美国智库着重关注中美关系走向及两国多领域博弈,大多数涉华研究报告意在为政府就如何应对中国快速发展提出建议。美国智库对华警惕和担忧声音最为突出。虽然一些知名学者、专家发出理性声音,主张中美加强合作、抨击特朗普对华政策,但这些声音较为弱势。欧洲智库重点关注在中美博弈大背景下中欧关系及欧洲对华政策。反对中国对欧洲“分而治之”、敦促欧洲一致对华的声音在欧洲智库中有一定市场。在涉港、涉疆、人权等议题上,欧洲智库与美国智库对华施压的态度趋于一致。澳洲智库对中国关注度较高,聚焦中澳关系中的热点事件,负面声音多于理性声音。
(五)西方重要智库的舆论影响力更为显著
从2020年全年国际涉华舆论看,西方智库的舆论影响力更为显著。以美国智库为例,在影响政府政策方面,美国部分智库研究报告可视为中美关系的风向标和催化剂。拜登胜选后,美国智库发布大量报告,为美国新政府各领域对华政策建言献策,对政府决策施加舆论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当初几乎所有美国智库的一致看法——联合盟友对抗中国,已经在拜登政府对华政策中有所体现。在塑造公众舆论方面,美国智库的两项民意调查具有代表性。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阿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2020年7月发表题为《理解中国共产党韧性:中国民意长期调查》调查报告显示:2003年以来,中国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几乎全面提升,中国民众认为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工作也更有成效。该报告一经公布,就受到法国《世界报》等多家媒体转引,“中国人对本国领导人挺满意”等标题纷纷出现,中国政府执政为民的积极形象在国际舆论中扩大。而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10月公布一项民意调查报告则称“73%的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看法”,也被多家境外主流媒体转引,外媒在报道时还通过专家解读进行二次传播。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负面形象就这样被塑造出来。同时,美国及西方其他智库专家学者的观点经常出现在境外主流媒体中。统计显示,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葛来仪(Bonnie Glaser)的观点在2020年被外媒援引次數高达378次,中美关系中的重要事件都能看到她的评论,其舆论影响力可见一斑。
二、西方主流智库涉华研究议题及主要观点
2020年,西方主流智库涉华研究重点围绕中国发展战略、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美博弈、“一带一路”建设、中欧中印关系五个议题展开。
(一)关注中国发展战略和治国理政新方略的世界影响
在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国际秩序演变、中美紧张局势加剧等背景下,西方智库更加注重从宏观视角研究中国如何进行战略部署、如何绘制经济社会发展蓝图。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布主题为“全球中国:评估中国在世界上日益增长的作用”的系列报告,集中探讨中国国际地位及与其他主要大国的关系。报告指出,中国在战略上对西方采取更自信的姿态,正在促使国际势力从多边合作模式转向竞争模式。美国兰德公司发布的题为《中国大战略:趋势、轨迹与长期竞争》的长篇报告,汇集了“中美长期竞争”项目相关研究和分析。报告认为,中国的大战略就是“民族复兴”。2050年中国在经济再平衡方面将取得重大进展,将实现世界一流的科技能力,中国的外交战略整体上非常成功。报告预测,中美关系可能出现平行合作、相互竞争和分道扬镳等三种情形。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国被越来越多地定位成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挑战者”。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发布报告《中国挑战》,称中国对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以及基于规则的体系构成了严重挑战,包括经济、政治、外交以及军事挑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成为西方智库观察中国发展布局的重要契机。正如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所言,会议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国内政治以及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评估提供了一个窗口。“新发展格局”“双循环”“绿色发展”等表述成为智库报告中的高频词。总体看,西方智库比较中肯地评价了五中全会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对中国快速发展的警惕之心并未减少。比利时布鲁盖尔研究所网站发布报告《五中全会描绘了中国将如何应对更加敌对的世界》,其解读很有代表性。报告专门就2035年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这一目标进行解读,认为这可以理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阶段。报告还进一步就全会提出的“构建双循环格局”进行解读,认为这是对美国及其内顾倾向做出的反应,最终相当于自力更生。报告称,中国正转向“中心辐射型”的全球关系模式。
(二)对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举措及成效毁誉参半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西方智库持续关注全球疫情发展态势及其影响,并重点观察中国疫情应对及成效。总体上看,对中国成功控制疫情并率先实现经济复苏,成为2020年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刮目相看,肯定中国的总体应对措施比绝大多数国家都更加高效。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撰文指出,美国正在经历第三波严重疫情,而中国则在继续对新的疫情进行及时有效控制,凸显了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略与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战略的鲜明对比。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发布报告认为,中美这两个超级大国正在展开一场“意识形态战争——关于两种体制哪个更好”,目前尽管缺乏明确证据表明中国体制比美国体制能够更好应对疫情,但中国的体制对许多国家似乎更具吸引力。随着美国声誉再次下降,中国对自身的体制优势和国际吸引力越来越有信心。
与中国成功控制疫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疫情迟迟得不到缓解。为转移国内外注意力,部分西方政客、强硬派学者在国际舆论场有节奏地趁乱抹黑中国,诬称我初期应对迟缓、隐瞒真实数据、管控操纵民意。“中国病毒论”“中国担责论”“中国赔偿论”等各种负面论调甚嚣尘上。美国传统基金会、胡佛研究所等智库报告都出现过就疫情向中国追责的声音。围绕疫情,西方智库还渲染中国意图将自己塑造成全球卫生领域领导者的雄心,指摘中国推行“疫苗民族主义”,并就疫苗安全问题、分发问题发出质疑声音。
(三)围绕中美关系五种声音尤为突出
纵观2020年全年,西方智库有关中美博弈的报告,主要从中美博弈现状、中美关系走向及美国对华政策等三个维度着眼,其所形成的五种声音较为突出:一是认为中美正在“脱钩”、两国进入“新冷战”。随着特朗普政府不断升级对华遏制政策,在贸易、科技、外交、媒体、学术等多领域挑衅,“中美脱钩论”在国际智库中持续发酵,“在过去25年内引领经济全球化的中美两国,正朝着相反方向一路狂奔”“更加自信的中国和更不自信的美国面临发生尖锐冲突的重大风险”等观点频频出现在智库报告中,直至美国大选前夕。二是认为中美关系恶化趋势将继续。美国大选前后,这种观点尤为突出。众多专家、学者根据美国两党总统候选人的竞选辩论,推断无论谁当选,中美关系恶化的趋势都不会得到扭转,“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美关系将呈现出更加敌对的状态”。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国际安全和外交事务副总裁丹尼尔·拉塞尔(Daniel Russel)撰文称,中美关系正危险地走向临界点,即使很小的动作也可能起到战争催化剂的作用。三是呼吁中美保持克制加强合作。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建议慎用“新冷战”等词语描述当前的中美关系,敦促两国保持克制,并就应对疫情展开合作。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专家克里斯蒂安·勒迈尔(Christian Lemaire)撰文稱,中美“新冷战”的说法既不准确也无助益。给当前局势错误地贴上冷战标签,会让制定有效政策变得更具挑战性,而且会迫使主要参与方扮演原本或许不会扮演的角色。包括耶鲁大学中国中心主任葛维宝(Paul Gewirtz)、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何瑞恩(Ryan Hass)等在内的知名学者纷纷建议双边保持克制,并就结束新冠肺炎疫情危机进行合作。四是批评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2020年下半年,随着美国疫情严峻形势难以扭转,批评特朗普政府国内外政策的声音增多。由哈佛大学社会学名誉教授傅高义(Ezra F.Vogel)、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J. Stapleton Roy)等九位知名学者撰写题为《对华“鹰派”过头了》的文章,对美国及其盟友和伙伴使用侵略性政策来遏制中国提出批评,认为这类政策会增加冲突风险,降低美中合作处理共同紧迫问题的机会。五是鼓噪美国联合盟国共同遏制中国。此类观点在美国智库、学者中频频出现。特别是拜登当选后,美欧联合制华的声音在智库中有增强势头。但多数欧洲智库普遍建议本国不要在中美冲突中选边站队,应平衡与中国及美国的关系。
(四)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认知复杂多元
2020年,“一带一路”倡议仍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舆论斗争的重要议题之一。虽然有部分智库,如英国泰勒弗朗西斯文献平台、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等发出理性声音,建议外界正确看待“一带一路”倡议,肯定该倡议是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有效工具,但更多西方智库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现实利益考量,借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唱衰“一带一路”建设。“项目遇阻论”和质疑“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是西方智库炒作的两个突出点。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詹姆斯敦基金会、亚洲协会等智库发文称,疫情暴露“一带一路”建设弱点,并称疫情期间中国对“一带一路”投资的软实力回报有限,倡议影响力并未如外界认为得那么大。对于疫情期间中国重申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质疑声、警惕声充斥西方智库报告。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发布报告对中国重申建设“健康丝绸之路”的目的进行歪曲解读称,中国重新启动搁置已久的“健康丝绸之路”,不仅将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整体推进,还将帮助中国“控制”全球舆论,恢复其受疫情处理期间“模糊事实”和“虚假信息”影响的国际声誉。新美国安全中心亚太安全项目研究助理克里斯汀·李(Kristine Lee)和新美国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马丁·拉塞尔(Martijn Rasser)联合撰文称,中国现在正利用“健康丝绸之路”和“口罩外交”來增强其对处于疫情阵痛中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呼吁世界各地的自由民主国家采取合作行动,有效抵制中国利用它们之间分歧的战略,这样做将有助于确保“健康丝绸之路”最终无路可走。此外,“债务陷阱论”“环境威胁论”在西方智库中仍有市场。
(五)跟踪中欧、中印双边关系走向
2020年是中国同欧盟建交45周年,在全球疫情蔓延、中美关系趋紧的背景下,中欧关系如何发展、中国的欧洲政策以及在欧影响力引起不少西方智库及知名专家学者关注。舆论普遍认为欧洲应重新审视对华政策及中欧关系。伦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凯瑞·布朗(Kerry Brown)认为处于十字路口的欧洲必须做出选择:要么通过公平和稳定的新模式同中国合作,要么中欧之间矛盾将越来越大、经济“脱钩”现象越来越明显。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发布《揭示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报告称,欧洲已成为中国在全球展开政治影响运动的主要战场,中国正运用各类“友好协会”打入欧洲精英阶层,形成广泛的政治统一战线,对欧洲的对华政策以及跨大西洋关系产生影响。不少美欧智库结合第二十二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评论欧洲对华政策并敦促做出调整。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欧洲项目主任埃里克·布拉特伯格(Erik Brattberg)认为,这次峰会证实:欧洲把经贸问题视为重点、在有争议的问题上谨小慎微的对华策略可能终结了。欧洲有必要对中国进行更系统地思考,以更全面的方式应对中国。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报告称,欧洲应从冷战中汲取教训以更好应对中国的高速发展,建议适当采取缓和政策,将遏制政策、强硬的防卫路线与外交活动、有建设性的接触相结合。
在中印关系方面,2020年5月及6月,印度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频频挑起事端,引发中印边境严重冲突。国际智库较为关注事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认为该暴力事件是中印关系的“分水岭时刻”。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智库报告普遍把中国描述成“入侵者”“挑衅者”,指称中国“有意改变与印度边界的现状”,其提出的建议几乎毫不例外地提及印度应该与美国等加强合作以对抗中国。布鲁金斯学会题为《中国即将失去印度》的报告称,随着印度媒体大肆报道本国士兵在加勒万河谷死亡的细节,印度公众的对华情绪进一步恶化。印度政府必须做出重要抉择:对内,改善印军的军事能力和边境基础设施;对外,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全球强国的关系,以制衡中国。
三、进一步加强智库外宣的几点启示
综上所述,西方智库更热衷于涉华研究,研究视角更加广泛,但从其研究成果看,对中国的认知存在诸多误差,对中国形象的负面塑造倾向明显,进一步加强智库外宣具有突出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大智库交流与合作,引导西方智库对中国更加客观的认知
加强交流与合作,是增进理解、消除分歧、凝聚共识的有效途径。美国威廉玛丽学院AidData实验室2019年底所发布报告《丝路外交:解构中国用于影响中亚和南亚的外交工具》显示,人文交流、智库外宣在提升海外民众对中国认知方面成效显著。②中国应进一步加大中外智库交流与合作力度,配合领导人高访、重要国际活动等,通过联合举办学术会议、互派学者、合作研究、成果联合发布、媒体传播、“云论坛”等方式,加强与国际智库,特别是西方智库学者互动与交流,促进西方思想界对中国客观、全面的认知,特别是针对其疑虑和质疑,进行有效对话。
(二)智库学者进一步加强议题设置,塑造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智库外宣是国家外宣的重要组成部分,宜进一步发挥中国智库专家学者作为意见领袖在国际舆论中的思想引领和舆论塑造作用,提升国际议题设置能力。围绕我国重大外宣主题、国际热点问题以及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国际论坛等交流活动,“将中国主张、中国理念、中国故事巧妙融入讨论议题当中,向外国智库阐释中国立场主张,以‘点对点、点对线、点带面方式提升国际议题设置能力”,③塑造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三)智库学者提高在国际舆论场的曝光度,积极抢占国际话语权
相比西方智库学者,我国专家学者无论是在国际舆论场的曝光度,还是国际影响力方面,均有很大提升空间。一方面要鼓励专家学者增加在国内外媒体、国际会议、国际论坛中的曝光频率,在重要刊物开设专栏,积极与媒体互动,借助媒体平台就国际热点问题及时发声,提出建设性意见,增强对国际问题的发言权和话语权。特别是就重大突发事件,要抢占先机,掌握更多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我国专家学者需提高对新媒体的综合运用能力,多在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分享研究成果,发表看法主张,增强对年轻群体的思想吸引力。
王翀系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占英系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研究员
「注释」
①50家西方主流智库分别是: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美国哈德逊研究所、美国胡佛研究所、美国加图研究所、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美国兰德公司、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美国传统基金会、美国欧亚集团、美国大西洋理事会、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新美国安全中心、美国亚洲协会、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美国东西方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阿什民主治理和创新中心、美国和平研究所、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美国进步中心、美国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英国泰勒弗朗西斯文献平台、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英国皇家联合军种国防研究所;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德国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比利时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比利时布鲁盖尔研究所、比利时欧洲政策研究中心;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加拿大菲莎研究所;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荷兰克林根达尔国际关系研究所、荷兰海牙战略研究中心;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澳大利亚东亚论坛、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事务研究中心;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丹麦国际问题研究所。
②刘嘉辉,于林涛:《2019年海外“中国观”之二——智库篇》,《外宣研究与参考》(内部资料),2020年第2期,第10页。
③姜铁英:《“智库 + 外宣”深度融合 高质量服务国际传播》,《国际传播》2020年第1期。
责编: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