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珍艳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小孩子是好游戏的……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孩子会很听话”。
很多人在长成为大人之后,似乎彻底忘记了自己小时候喜欢游戏的特点,往往用成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来对待孩子,因此也常常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找不到教育孩子的“窍门”。而“游戏教育法”在我的家庭育儿中屡试不爽。
在冬天,孩子的赖床、起床气等问题似乎更为突出,如果家长再因为着急上班而缺乏耐心,家里就很容易呈现“鸡飞狗跳”的状况。我的儿子从入园到现在中班,极少因为起床气而“闹早”,因为每天早晨,他都是在跟爸爸游戏的过程中醒来、穿好衣服,然后高高兴兴地洗簌、吃饭。爸爸有时候是蚂蚁,有时候是怪兽,有时候是公鸡,先用“独角戏”把孩子叫醒。只要能抓住孩子当前的兴趣点,一般情况下,孩子睁开眼睛就会笑嘻嘻地投入游戏,或对话,或肢体互动。有了好的开头,接下来穿衣服就会顺理成章了。我在厨房准备早餐,每每听到孩子咯咯咯的笑声,也不由地轻松愉快起来。有时,也会因为起晚了而着急忙慌,就想干脆利落地帮孩子穿戴好,赶紧吃饭出门,但我会按捺住自己的冲动,仍然让孩子在游戏中起床,只是不再让孩子自己穿外套和鞋子了。其实,这样并没有比“直奔主题”晚多少时间,却可以让孩子有一个愉快的早晨,何乐而不为呢?
当学会用游戏的方式和孩子互动,父母能够更容易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进而借助孩子的眼睛,看懂他周围的一切。举例来说,曾经,我不太能看懂孩子的书,觉得一些绘本的内容有些莫名其妙,没有什么逻辑。但是,当我用游戏的思维和孩子一起阅读,并且多听一听孩子的理解和想法,绘本阅读的这扇大门就在我的眼前豁然敞開,让人欣喜。
我很喜欢的一本绘本叫《给爸爸的吻》。绘本讲述了小熊父子睡前甜蜜有趣的互动故事。小熊宝宝不愿意上床睡觉,熊爸爸懂得接纳孩子的抗拒情绪,用游戏化的手段和亲密的互动来引导孩子,将一场对峙化成了温馨动人的亲子游戏,让生闷气的宝宝慢慢展开笑颜,开心地进入梦乡。读来,熊爸爸对孩子的爱、理解、接纳不由让人心头一暖。而我更加钦佩的是熊爸爸的“游戏力”,这样的“游戏力”让他在面对孩子的“耍赖”“抗拒”“坏情绪”时,有了充满教育智慧的举动。“游戏力”,我把它通俗地理解为和孩子互动、玩的方式和能力。我想父母游戏力的强弱取决于他是否深谙孩子的心理,是否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是否有一颗愿意理解、尊重、接纳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