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墨
初识蜀南竹海是在《卧虎藏龙》中,玉娇龙在竹叶上蜻蜓点水,踩着弯下的竹子一苇以航。那样的潇洒和飘逸,在竹海中却又显得恰到好处且理所当然。
在绿色的国度里,所有的动都会归于静,所有的喧闹与浮华最后都会收敛于大音希声,归于流动、摇曳的安宁。
作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之一,蜀南竹海是宜宾交出的一张绿意盎然的城市名片,也是中华竹文化盖下的一枚生动的印章。将山水、竹林、瀑布和古庙融为一体,若是王维来到此地,怕也舍不得离开。
夏天是专属于竹林的季节。在翡翠长廊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叶与眉梢扬起同样的弧度。深林之中没有明月相照,但这润着微绿色的阳光却更显柔情,落在叶子上、枝干上、路上,留下浅黄色的光影。在通幽的曲径上,你要慢慢地走,“时有微凉不是风”,暑意蒸腾时,竹林里的每一丝风吹叶动都会如羽毛般落在皮肤上,为你解开丝丝缕缕的清凉。
竹林不同于树林,没有参差不齐的灌木、乔木,因而显得疏朗。即使竹子密密地簇在一起,也不会有阴翳的感觉。
竹林是离不开水的。《小石潭记》中写道:“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竹与水的相遇,是比丁香更清浅的浪漫,更隽永的情缘。古人引水便是把竹子劈开,当作管道,一节节地传递山泉。从竹子的身体里走过一遭,水就有了别样的清新与凉爽。
小溪则是把河道当成了竹管,潺潺地流着。它并不深,却也因此更具活力,在此起彼伏的鸟鸣中用婉转的水声应和竹林的歌。最浅的小溪只有薄薄的一层,泛着天光,清澈可见底。而稍大点的小溪,比如墨溪,已然不逊色于一条白练,玉沫横飞,甚至有些雪崩的气势了,冲泻出大雨滂沱的声音。
这些溪水是多少场大雨才能积蓄而成的?又或许它们从不曾退场,无论旱季还是雨季。作为竹海的原住民,它们始终涓涓地奔流在草叶之下,哪怕青苔覆盖了岩石也不停止脚步。这种生生不息的快乐,只在溪水的歌声中才能寻觅到。
在竹海,苏轼有句名言特别应景:“人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但人也不可食无竹。从冬笋到春笋,从苦竹笋到芦竹笋,从慈竹笋到绵竹笋,最后又回到冬笋。一年四季,鲜笋日夜相随,这是竹海慷慨的馈赠。
竹笋不像竹子那么傲气,它又嫰又脆,蒸、炖、烧、炒,十八般厨艺都可以在其上大展拳脚。当然,竹子也不甘示弱,不能成为食材,也能做成容器,反而更添滋味。尝一尝吧,竹叶黄笆、竹笋豆花、竹筒饭、竹荪炖鸡面……以竹为食的人,说出的话都会有清新与淡雅的韵味。
竹子作为中华民族的气节与风骨的象征,它谦逊、有节、坚挺而又优雅。走过蜀南竹海,我们未必能拥有竹子的体态,却能拥有竹影摇曳的性灵,“時有微凉不是风”,这便是它对人类最深情的恩赐。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