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阳(大连外国语大学 汉学院,辽宁 大连116023)
龙成松(大连理工大学 中文系,辽宁 大连116023)
洛阳近年出土的《李浑金墓志》,因为其中记载志主《春江晓望》诗而得到唐诗研究者关注。但因为其人在传世文献中无记载,研究者也未进一步引证新出文献,所以未能揭示其人、其家族的一些重要史实,尤其是在书法上的意义。综合新出墓志有关李浑金家族人物资料和作品信息,可以勾勒出其家族的世系、婚姻、交游和书法传承情况。李浑金墓志记载他收藏有书法作品数百卷,其子李岳、侄孙李汇、堂兄李瑜等,都有墓志书法出土,其中不乏佳作,并且可以旁证《李浑金墓志》就是其子李岳书丹。可以说这是一个被历史湮没的书法家族。
大唐故通直郎行并州阳曲县令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并序
朝议郎行洛州缑氏县丞范阳卢若虚撰
君讳浑金,字全□,陇西姑臧人也。其先出自帝颛顼,及陶唐氏,咎繇为理,宥五宅,清三就,画冠不犯,以授于虞。世载其庸,则有官族。盛德必嗣,懋功克昌。指李臣周,仙宗降于魁极;祚茅师赵,世禘叶于人谋。至于鸿勋美事,轩裳接武,典谋史策,披卷有之。六代祖虔,魏太尉。休其家声,和其餁实。曾祖子谭,齐广德将军、秦州司马。祖德基,皇朝雍州同官县丞。父思贞,上骑都尉。并融心与道,故大位不跻。君体醇和之精,蕴上德之粹。故盱覃岐嶷之质,诗书篆隶之工,天与其真,不待保傅。弱岁而孤,养于舅氏。棘心栾栾,殆不胜也。年廿一,乃求古岷嶓,访道巴汉。行至城都,作《春江□望》诗,曰:“明发眺江滨,年华入望新。地文生草树,天色列星辰。烟雾澄空碧,池塘变晓春。别有栖遑者,东南西北人。”时蜀中有李崇嗣、陈子昂者,并文章之伯,高视当代。见君藻翰,遂丧魄褫精,不敢举笔。则天闻其风而悦之,追直弘文馆学士。先曰:“九流纷纶,百氏杂习。君阐其微旨,振其颓纲。”刊削数周,鲁亥斯辩。敕授相州安阳县丞,仍旧直馆。又迁北都清源县丞。佑理畿甸,俗以化宁。遗爱不忘,立碑颂德。俄护寿阳县令。惠不惠,茂不茂。刑以礼格,政以简从。帝曰:“俞哉,优尔阶秩!”正除阳曲县令。方期补兹衮职,归老上庠,禀命不融。春秋五十壹,以景云元年九月十四日遘疾终于官舍。寮吏哀悼,缙绅时恫。家无余禄,唯书法数百卷。呜呼!可谓能以素业遗子孙矣。夫人中山张氏,右仆射行成之孙,隆山令希謇之女。承钟鼎之胤,席柔嘉之资。惠心有孚,洵美昭铄。天夺其寿,碧树先秋。年四十,君前而殁。以其年十二月卅日合葬于洛阳之茔,礼也。嗣子岳,循屺岵以泣血,吟蓼莪以永慕。惧世范家风,迁于陵谷,乃镌纪琬琰,以垂无穷。若虚忝预门闾之宾,备闻笃行。见询以铭勒之事,安敢不作。其辞曰:
于昭茂绪,灵庆氤氲。弈世绍业,载缵其勋。为龙为光,允武允文。延祉积善,钟美于君。
□□惟君,含秀育德。孝友昭融,柔嘉伊则。浩气泉铄,玄机精默。崇高运□,莫不伤恻。
云台往履,日观今倾。偶鹤先逝,沉龙此并。他山寂寂,孤子惸惸。敢题幽石,式寄神茔。
《李浑金墓志》,志石长74厘米,宽73厘米;志文28行,满行28字。志盖篆书“大唐故李府君之志铭”。其拓片收录于《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续编》[1]、《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续集》[2]3、浙江大学图书馆等。据毛阳光先生介绍,原石藏于洛阳李氏锦石苑。志主李浑金不见于传世文献。陈尚君先生较早注意到此志记载了李浑金的一首五言律诗。他根据《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续编》所收拓片,将墓志中提到的诗定名为《春江眺望》,并指出,墓志中“说李、陈之失态,恐有夸张,但此诗清新可读,为初唐之佳作”。[3]此后,胡可先师也有同样的观点,并据志简要介绍了李浑金的基本信息,补充了墓志之外李崇嗣、陈子昂交往的情况。[4]值得注意的是,该墓志有磨损漶满,不同藏家所拓不同,所以一些关键字的释读仍有待斟酌。《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续编》所收录拓片未拓全志侧纹样,但右上角残损部分所阙九字健全。《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所收录拓片包含了全部志侧纹饰,但却阙左上角九字,所以录文也不全。志文关键的几个地方,两种拓片一致,如“君讳浑金,字全□”,“全”后之字磨损只能见到上头、右边部分;“行至城都,作《春江□望》诗”,“江”下之字残泐只能见左边偏旁和右边些微痕迹。陈尚君、胡可先二位先生都定残字为“眺”,但根据拓片可见部分,左边为“日”,疑为“晓”字。诗云“明发”,《诗经•小雅•小宛》:“明发不寐,有怀二人。”郑笺:“明发,发夕至明。”诗后又写“天色列星辰”“池塘变晓春”,明为破晓时景。另外,李浑金之字,墓志残文作“全□”,胡可先师认为“字虚”,不知何依据。今据残存字形,疑为“真”字。名浑金,字全真,也较契合名字互训的原则。
《李浑金墓志》撰者卢若虚,为卢藏用之弟。卢藏用一族出卢氏大房卢阳乌之后,其家族世系详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后文无特别说明皆简称《表》)。卢藏用本传载:“父璥,魏州长史,号才吏。藏用能属文,举进士,不得调。与兄徵明偕隐终南、少室二山。……与陈子昂、赵贞固友善。长安中,召授左拾遗。……弟若虚,多才博物。……终起居郎,集贤院学士。”[5]4374-4375①案:据《表》和出土墓志“徵”当作“微”。《表》载卢璥四子:微明,洋州刺史;藏用,字子潜,黔州长史;若虚,起居舍人;重玄,司勋郎中。卢若虚父母的墓志也出土了,补充了一些重要信息。据久视元年(700)徐彦伯撰《卢璥墓志》:“子微明、藏用等匍匐悴瘠,副膺沓欷,衔戴遗训,奉而行之。……君尝撰《润州记》及《书仪》,并行于世。稽骘遗诰,甄综士则,成一家之言。”[2]111此处未提及若虚的情况。开元十三年(725)卢若虚撰其母《李晋墓志》:“府君先有两子,曰微明、藏用。夫人自诞一子曰若虚。而抚养偏露,逾于己生。……睿宗时,藏用迁黄门,微明任御史,并宦达,有恩诏授赞皇县太夫人,寻又加赵郡太夫人。……开元八年,从微明宰浚仪,崇信释典,深误泡幻,常口诵《金刚般若经》。其明年,又随若虚述职覃怀。至十三年秋七月,寝疾大渐。……以其月廿九日夜,奄垂弃背于武德丞廨宇。”[6]据此,卢若虚与卢藏用、卢微明为同父异母兄弟,至于卢重玄则不详。景云元年(710)卢若虚撰李浑金墓志时官洛州缑氏县丞。据其母李晋墓志,他开元九年(721)为河内(覃怀)县丞,十三年(725)为武德县丞。据《封氏闻见记》,开元十九(731)年他为京兆功曹参军,当时京师置先师太公庙,他录太公之后姜氏等四十八姓刻石为记。同年三月,他以右补阙身份进入集贤院,事见《集贤注记》。开元中,他还参与过《唐六典》纂修。其终官为起居舍人。
卢若虚一家皆有文史书翰之才。卢璥以弘文馆生徒登第,撰《润州记》及《书仪》等著述。卢藏用善文章,与陈子昂、赵贞固友善,曾入文馆学士,有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卢若虚则尤长于史学,有《南宫故事》三十卷,参纂《唐六典》。卢重玄有《梦书》四卷(《新唐书•艺文志》)、注《列子冲虚至德真经》八卷(《通志•艺文略》)。
尽管李浑金不见于传世文献,但其墓志中所载祖先情况与传世文献相补正。《表》陇西李氏姑臧大房条载:虔,字叔恭,后魏骠骑大将军、高平宣景男。虔子㬇,字仁明,尚书左外兵部。㬇子裒,章武郡守。裒子不详,孙德基,亳州法曹参军,生思文,同官丞。思文一子况,履历不详;另一子防,右卫长史,一作昉。昉子不详。昉孙:玄就,右神武军参军事;玄成,试太常寺协律郎;玄度,玄爽。昉侄辈有:冽;凝;洁;凉;凭;众,字师,湖南团练观察使、左散骑常侍。众子玄奭。[5]2459-2460今据新出墓志可补李浑金一支人物如下:
(一)《大唐故朝议郎润州司功陇西李公墓志铭并序》。[7]43-44志主李魏相,字齐舒,行名楚琼,太尉宣景公李虔六代孙;曾祖子谭,齐秦州司马;祖德基,皇朝雍州同官县丞;父思文,不仕。李魏相年未弱冠即制科出身,先后官苏州、润州参军。开元二年(714)卒,年三十七,同年葬于偃师。志文提到他有仲弟衢州参军铣、季弟怀州参军昉。墓志署从兄亳州城父县令允光撰,堂兄郑州阳武县丞瑜书。《表》在德基官亳州法曹参军,思文官同官丞,疑有倒误。
(二)《大唐故润州司功参军李府君夫人张氏墓志铭并序》。[7]45-46志主为李魏相夫人,邢州刺史张义方女,左千牛张律师孙女,金紫光禄大夫、国子祭酒张后胤曾孙女,以开元十年(722)卒,年三十,十四年迁葬于偃师县首阳之原。墓志提到她有子凛,年未弱冠。墓志为李魏相弟鲁山县令李昉词、侄安府参军李岳书。李岳即李浑金子。
李昉见《宰相世系表》,一作防,今据前两方墓志当以“昉”为正。《表》载李昉有一兄况,字、官不详,或亦魏相之兄。墓志载魏相有子凛,而《表》李昉之侄行列六人:冽、凝、洁、凉、凭、众。冽、凝、洁三人与凛命名规则相同,《表》列于此当有依据。
(三)《唐故魏州贵乡县尉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并序》。[8]219-220志主李峦,墓志为其子李汇撰并书。志文载其高祖德基,隋太仆卿、秋官侍郎,汾、益二州牧。曾祖思贞,延王友、寿州司马。大父楚球,右卫长史,贬郴州资兴县尉。志文李峦事迹很简略。据李汇自述,安史之乱中他们一家避乱云阳,李峦及一些子女就卒于期间,贞元五年(789)才返葬。志中提及有一个长兄伯臣,早卒。
(四)《有唐故抚州法曹参军员外置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并序》。[8]258志主为上文李峦之子李汇,字伯揆,曾祖贞,正议大夫益州司马;祖楚球,朝散大夫、右卫长史;父峦,魏州贵乡县尉。李汇弱冠时明经登第,解褐授恒王府参军,先后官太常寺协律郎、大理评事,入陕州转运使幕,迁监察御史赐绯鱼袋,后授河中府田曹参军,入福州、襄州盐铁使院,迁试秘书郎兼监察御史,后贬崖州澄迈县尉,贞元二十一年(805)卒于广州旅泊,享年七十。有子五人,长曰克勤,次曰克修;有女五人,长女即韦谟之妻。元和三年(808)葬河南府北邙山陶村东原之旧茔。墓志为其女壻、冯翊县主簿韦谟撰。
李峦、李汇父子出自李德基、李思贞一支,李峦之父李楚球即李浑金兄弟。志载:李德基官隋太仆卿、秋官侍郎,汾、益二州牧与《李魏相墓志》和《表》都不同,疑为赠官。另外,两方墓志所载李思贞信息也略有不同,后者省略为李贞,官前者为延王友、寿州司马,后者为正议大夫、益州司马。唐玄宗子李玢(本名洄),开元十三年(725)封为延王,李思贞子、侄开元前期已卒,其生活时代当在前,此当为赠官。
(五) 《大唐故陇西李公墓志铭并序》。[9]志主李珣,字守玉,曾祖子谭,永安、隆华二县令;祖德基,隆龛县丞;父思礼,何州安乡主簿。李珣为吏部常选,似未进入仕途,神龙三年(707)卒于汴州浚仪县孝行里之私第,年四十一,开元六年(718)葬偃师县首阳乡原。有二子,皆早卒。李珣为李思礼之子,与李魏相、李浑金为堂兄弟,同为李德基孙,李子谭曾孙。但此处李德基之官为隆龛县丞,李子谭的官为永安、隆华二县令,与前述墓志又不同。可见,李氏家谱的记载存在不同的记载。《李魏相墓志》署堂兄郑州阳武县丞瑜书,此李瑜当即李珣亲兄弟。至于《李魏相墓志》的撰者“从兄亳州城父县令允光”,则应该出自德基兄弟行之后。李珣卒于汴州浚仪县孝行里私第,与李魏相夫妇卒于洛阳永丰里不同。浚仪县不知是李氏家族的地方根基,还是仅为李珣一家的宅第。
(六)《唐故右神武军兵曹参军陇西李公墓志铭》。①案:浙江大学图书馆藏拓本。志主李玄就,字元将,志文载其祖昉,右卫长史,赠主客郎中;父冽(原刻省“刂”)河南府寿安县丞。李玄就弱冠明经擢第,先后为湖州长城县尉、河中府宝鼎县尉,后户部侍郎卢公辟充度支巡官,使罢,吏部侍郎杨公又请专掌勋考甲库,奏授右神武军兵曹参军。元和九年(814)卒,年四十九,同年其嗣子道全归葬于偃师土娄乡。根据李玄就的生卒时间,卢公当为卢徵,杨公为杨于陵。墓志还提到,其季父故左散骑李众遗命让他与从祖弟玄成共同抚养孤嗣,他与兄前宗正寺主簿玄爽卜居新昌里等事。墓志为其姻亲右金吾卫兵曹参军武骑尉郑德夷撰。志末小字补书:“犹子前明经嗣之书。先逾月,亦至自京师。检校营所,故不得护从而行。十一月二十八日嗣之纪。”李玄就为李冽之孙,李昉之子。按《表》李昉之子下第一格空阙,该格下列昉孙四人:玄就(右神武军参军事)、玄成(试太常寺协律郎)、玄度、玄爽。昉下又列六子人:冽、凝、洁、凉、凭、众(字师,湖南团练观察使、左散骑常侍)。今据墓志,应将冽往上提一格,补在李昉第一子位置,而玄爽、玄就分别列于其后。至于玄成,当另外列出,详后文。玄度则不详是否冽子。
(七)《唐湖州长城县尉李公亡夫人范阳卢氏墓志铭并序》。[10]725志主为李玄就夫人,曾祖河南府密县卢循友,祖卢绪,父润州司法参军卢起。夫人年十六,适李玄就,贞元二十年(804)卒,有子楚楚,年始八岁。撰志者署名陇西李贾,未有多余信息,不知是否为李玄就族人。
(八)《唐故范阳卢君墓志铭并序》。[7]260-261志主卢重,字子威,高叔祖从愿,皇朝吏部尚书、东都留守、西川采访使。高祖巨源,皇朝朝散大夫、泉州司马。曾祖珩,岳州昌江令。祖舒,太子校书。其父凤州刺史,不载名字。据志文,卢重卒年不详,但早于其父五年,当时他父亲正位河东太守,所以权厝于河中府猗氏县,至大中十四(860)年八月其与其父归一同归葬偃师。据《唐刺史考全编》,咸通初卢方乂为凤州刺史,其人应该就卢重之父。[11]墓志提到,卢重之母太夫人陇西李氏,利州刺史玄成女,扬州兵曹掾洁孙女,京兆尹、湖南观察使众曾孙女。志文署外兄朝请郎、守太子司议郎、分司东都李敞撰,外生乡贡进士李发札并篆。
前面已经指出,《表》李昉之孙四人:玄就、玄成、玄度、玄爽。昉下有列六子人:冽、凝、洁、凉、凭、众。据卢重夫妇墓志,李众、李洁、李玄成三人为祖父孙关系,《表》混淆了辈分。但《李玄就墓志》称“季父故左散骑讳众,留理命,俾与从祖弟玄成,共抚孤嗣”,则李众与玄成为父子,且李众不是李昉之子,《表》列众于玄就季父一行似有根据。
结合李氏诸人名字的排行规律,似《卢重墓志》所载更有依据。就亲疏关系而言,李玄就墓志是其子李玄爽委托郑德夷撰,而卢重墓志的撰者外兄李敞即李玄成子(或侄),且有意插叙李玄成一支族系,可靠性也不低。究竟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我们试考察诸人生平时间,看能否有一个突破。李玄就元和九年(814)卒,享年四十九,生于大历元年(766)。而李玄就墓志中说:“季父故左散骑讳众,留理命俾与从祖弟玄成,共抚孤嗣”,可见在元和九年前李众已卒。《宝刻类编》《金石录》载左散骑常侍李众碑,裴璘书,元和十三年(818)十二月,时间也相当。换言之,李玄就与李众为同时人,似不能再高一辈而为祖孙。
另外,还要考虑李玄就一族人物年龄分布的特殊性,这对比李昉兄弟行诸人的情况尤为明显。李昉之兄李魏相,开元二年(714)卒,年三十七,生仪凤三年(678)。李魏相之前还有兄李况,之后则为铣、昉兄弟。李昉的卒年应该较晚。李珣神龙三年(707)卒,生于乾封二年(667年)。李众卒元和九年(814)稍前,约在李昉兄弟百年之后,若为同辈人似乎不太合理,作李昉侄辈更为可能。
综上所述,李玄就墓志称李众为季父似较为合理。而卢重墓志中置李众、李洁、李玄成为祖孙关系,或因为撰志者李敞误记,或李敞所参照族谱有问题。前面引述李氏诸人墓志,祖先官职的记载多有分歧,可能也是因为各家所抄录族谱不同的缘故。李敞撰志时为大中十四(860)年,去李玄成等人活动时间更晚,族谱积累的错误也就更多。当然,这只是我们目前根据有限材料所作的推测,还有待更多史料的论证。据毛阳光先生介绍,孟津翟泉镇宋鸿道先生收藏有杨于陵撰《李众墓志》,但未见拓本流出。李玄就曾于杨于陵幕下为官,交情不浅,此《李众》当即李玄就之“季父”。希望日后此墓志能揭开更多谜题。今据上述考察,重排李浑金一族、德基以后世系如下(表1):
表1 李浑金家族世系表
《李浑金墓志》中说:“故盱覃岐嶷之质,诗书篆隶之工,天与其真,不待保傅。”可见他擅长篆隶。志又说他死后:“家无余禄,唯书法数百卷。呜呼!可谓能以素业遗子孙矣。”中古时期,“书法”一词的一个意义是指“书之法”,如虞世南《书旨述》中的“书法元微,其难品绘”,徐浩的《书法论》,都是如此,这个意义是在唐代成熟的。[12]还有一个意义是指书法作品。如《隋书·经籍志》著录《古今八体六文书法》一卷,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梁傅昭撰有《书法目录》。《李浑金墓志》中这个“书法数百卷”,当指其收藏的各种书法作品。与李浑金同时的李峤在《为凤阁侍郎王方庆进书法表》中说:“今臣家所有书法,并将进来。但臣家书法,属隋季乱离,并多坠失。……今之所存,惟有一卷,并臣十一代祖导已下书一帙十卷,谨随状进上。”[13]王方庆家族自王导以来,十一代书法不过十一卷,而李浑金一人所藏,竟然有数百卷这么大的数量,令人惊异。这应该是李浑金家世累积而得,且传承不坠,颇为人共知,所以卢若虚才称之为“素业”。
据《李浑金墓志》载,他二十一岁游蜀中,声名大振,“则天闻其风而悦之,追直弘文馆学士。先曰:‘九流纷纶,百氏杂习。君阐其微旨,振其颓纲。’刊削数周,鲁亥斯辩。”进入弘文馆,应该是李浑金书法“素业”成立的又一重要原因。唐代弘文馆源自武德四年(621)所设修文馆,武德九年(626)改名弘文馆,后几经改名。校正图籍、教授生徒是弘文馆的基本职能。如贞观十四年(640)《陆士季墓志》:“迁太学博士,弘文馆学士。肆业璧雍,校文天禄。”[10]34弘文馆中设置馆主、判馆事、学士、讲经博士、校书郎、典书、搨书手等成员,其中学士又分为大学士、学士、直学士、文学直馆。学士无官品,无定员,多以其他职事官充任,李浑金“敕授相州安阳县丞,仍旧直馆”即是如此。唐代前期,弘文馆在书法图籍的收藏和教育方面有重要的影响,也是唐代“院体”书法的滥觞。太宗继位后,聚四部群书二十余万卷于馆,又选京官五品以上子嗣入馆,由虞世南、欧阳询等教授书法;还令弘文馆书手冯承素等人复制王羲之《兰亭序》摹本传赐朝臣。《冯承素墓志》中就提到:“公爰自弱龄,尤工草隶,遂临古法,奉进宸闱,载纡天睠,特蒙嗟赏,奉敕令直弘文馆。由是鸾回妙迹,并究其精;狸骨仙方,必殚其美。张伯英之耽好,未可相俦;卫巨山之致言,曾何足喻。”[10]81弘文馆学士是唐代前期官方为王公撰书碑铭的重要选择,见于《宝刻丛编》著录者就有:贞观十一年(637)《温彦博碑》,弘文馆学士欧阳询书;显庆三年(658)《李靖碑》,直弘文馆王知敬书;乾封二年(667)《姜协碑》,直弘文馆高正臣书;咸亨元年(670)《尉迟宝琳碑》,直弘文馆王知敬书;景云二年(708)《王美畅碑》,昭文馆学士薛稷撰并书;景龙四年(710)《龙兴寺碑》,修文馆学士卢藏用八分书,等等。因为弘文馆书法高手云集,所以其书法教育也培养出了一批善于书法之士。如开耀元年(681)《刘应道墓志》载:“年廿一,自弘文馆学生选为太穆皇后挽郎。……府君年少时,遍交天下英秀,而皆夙德老成之士。又尝留意丹青及丝竹,并略尽其能。围棋居第二品已上。草隶亦为时人所贵,以为艺成而下。”[14]113-114据墓志,刘应道生于大业十年(614),二十一岁的时候当贞观九年(635),此前他应该就进入弘文馆了,正是欧阳询等人在弘文馆教授书学之时,他的书法修为应该是在弘文馆中习得。刘应道夫人龙朔元年(661)卒,同年葬,其墓志为撰者不详,但志文中说:“年十七而封,仍降嫔与我”,[14]73可见当是刘应道撰。墓志亦未著书丹人,但其书体颇有欧体之风,或许也是刘应道书。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唐代前期弘文书风的传承。
李浑金生于显庆五年(660),二十一岁以后入仕,进入弘文馆,正好赶上武周朝弘文馆书法盛世。万岁通天二年(679),武则天将所得王方庆家藏王羲之族人法书十种,令弘文馆书家钩填法摹拓,世称“万岁通天帖”。这是武周朝弘文书学大放异彩的重要事件。李浑金能遗留下数百卷书法,应该与他在馆的经历有关。另外,武周时期在馆的学士,不乏当时名流如岑羲、刘宪、卢藏用等。李浑金景云元年(710)九月卒,同年十一月,卢藏用以太中大夫守兵部侍郎修文馆学士正位修文馆学士身份撰《大唐故万泉县主薛氏墓志铭》。李浑金墓志正好就是卢藏用之弟卢若虚撰,墓志还记载他与陈子昂、李崇嗣等人有交往,而卢藏用与陈子昂等人也有密切往来。卢氏兄弟善于书法,卢藏用工草隶、大小篆、八分,《金石录》著录其长安三年(703)至开元二年(714)间,八分书碑刻五种。《金石录》还著录开元五年(717)四月卢若虚撰、卢重玄八分书《唐杯渡师墓石柱颂》一篇。李浑金书法收藏,应该也与他所活动的朋友圈有密切联系。可惜李浑金一族不见显宦,所以事迹湮没无闻,远非卢藏用一族可比。幸而新出墓志有多方是李浑金族人的作品,从中可以窥见他们的书法成就。
开元十四年(726)正月李浑金子李岳为书其叔父李魏相之夫人张氏墓志,是典型的八分书。景云元年(710)《李浑金墓志》也是八分书,没有署书丹者为谁,但墓志中说:“嗣子岳,循屺岵以泣血,吟蓼莪以永慕。惧世范家风,迁于陵谷,乃镌纪琬琰,以垂无穷。”铭中说:“他山寂寂,孤子惸惸。敢题幽石,式寄神茔。”“镌”“题”二字,指明了墓志就是李岳书的可能。仔细对比这两份作品,点画、笔法、结体、笔意有诸多类似之处。最典型的是“之”字,《李浑金墓志》出现十四次,《李魏相夫人墓志》出现六次,都在“之”字的点画上用竖点,将横向的笔势打破,形成造成字的重心稳重,这是该字比较少见的结体方法(见表2)。
表2 《李浑金墓志》与《李魏相夫人张氏墓志》“之”书体比较
从景云元年《李浑金墓志》到开元十四年《李魏相夫人张氏墓志》,相距十六年,二者的书风呈现出的差距,一个原因是,李岳从青年进入了中年,个人书艺发生了演变;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整个时代书风发生的转变。清人柯昌泗说:“唐人分书,明皇以前,石经旧法也,盖其体方而势峻。明皇以后,帝之新法也,其体博而势逸。”[15]开元十三年(724)十一月,唐玄宗东封泰山,撰书《纪泰山铭》,次年刻于泰山大观峰崖壁,开启了唐代隶书的新风。据唐人及后世评论,唐玄宗的八分碑铭作品,得韩择木、史惟则等润笔,所以说其书是集当时大成,也是盛唐气象在书法中的表现,上有所好,自然天下风靡。李岳书《李魏相夫人张氏墓志》,正处在这个过渡时期,所以也呈现出唐明皇分书饱满雍容、端正大方、结构严谨的特征,是典范的唐隶作品。相比之下,《李浑金墓志》则楷法尚浓,更多灵动秀逸之风。然而从结体的方式来看,还是透露出同一个人书法习惯。值得一提的是,前面已经指出,李浑金一家与卢藏用一家有密切的关系,卢藏用兄弟正是当时八分书的重要代表。这或许也是李岳八分书的一个渊源。
李浑金一族善于书法的人,除了其子李岳之外还有下面三位。李瑜,开元二年书其堂弟《李魏相墓志》,其书体尚延续隋代《龙藏寺碑》及虞、欧楷书之风,用笔温润遒媚,较少锋芒和法度;字体结构工稳中多有灵动,也是楷书的佳作。李汇,贞元五年书其父《李峦墓志》,可以看到钟繇《荐季直表》的遗迹,用笔丰腴、朴厚。李嗣之,元和九年(814)撰其叔父《李玄就墓志》。相比前面二人楷书,李嗣之的这篇作品更自成一格:笔法肥瘦相间,方圆互济,字体中正为主,但也有欹侧变化,显然是吸收了盛唐以来楷书的营养。虽然李浑金一族的书法目前看不到明显的传习递变关系,但家族对于书学的积累,无疑是他们各有所擅的重要原因。
图1 《李浑金墓志》拓片
自20世纪初,邙洛冢墓遗文纷纷问世以来,新出墓志不断推进了中古文学、历史、艺术研究的进程。《李浑金墓志》正好关联了这三个主题。墓志中所见李浑金创作的五言诗,以及他与陈子昂等诗人的交往,是近年来唐诗辑佚的重要成果。李浑金家族人物墓志,很大程度上也补正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陇西李氏姑臧大房李德基一支脱讹情况。而更为重要的是,墓志揭示了李浑金一族的书法成就。李浑金与卢藏用兄弟、陈子昂等人有交往,而他们正好关联着一个书法圈子,他本人不仅善于篆隶,而且收藏有书法作品数百卷之多,在唐代书法史上是不应该忽视的存在。李浑金的书法收藏,显然影响了他的后代。其子李岳,八分书卓然成体;其侄孙李瑜、李汇、李嗣之等,书法也各有所擅。正有赖于新出墓志,这一个唐代书法史上被湮没的家族才得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