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视听内容国际传播的 态势、挑战、机遇与发展路径

2021-07-20 10:45赵京文
国际传播 2021年2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文化产业

【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国视听内容的国际传播呈现渠道融合化、题材类型多元化、播映方式创新化、模式出口常态化的态势,但仍然存在供需契合度低、译制难度大、国际性平台影响力小、合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产业的竞争加剧以及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凸显,中国视听内容国际传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应不断强化需求导向,突出情感共鸣,巧用国际视角,优化宣发营销,真正实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全球市场”。

【关键词】视听内容;文化产业;国际传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 1的战略目标。以电影、电视剧、网络视听节目为代表的视听内容,2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中国视听内容在产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产生了一定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在新形势、新环境下,中国视听内容的国际传播也面临新机遇、新挑战。未来,中国视听行业仍需进一步深化产业改革,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实现更高水平的“走出去”。

一、中国视听内容国际传播的态势

近年来,中国视听内容产业在供给侧、需求侧同时发力,总体保持向上向好发展态势,整体产量连续上升,产值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球电视剧生产第一大国和第一大电影市场。2020年,全国内容创作生产行业营收23275亿元,同比增长4.7%。3电影产量和票房不断增长。2012~2019年,中国电影产量从893部增加到1037部,4在2020年10月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票仓。5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制作机构数量、产量、收入也稳步提升。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广播电视服务业总收入6047.66亿元,同比增长21.62%;62020年,全国申请拍摄并取得规划备案号的重点网络影视剧共5997部,同比增加76%;7截至2020年10月,持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比2019年底增加了7567家。8随着新型技术手段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上升和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中国视听内容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相关机构预测,“十四五”时期,中国视频文创产业收入总量将连续保持30%以上的增长,并助力其他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9

中国视听内容凭借独特的文化内涵、美学价值为全球用户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也为国际内容市场注入活力。随着媒体深度融合进程加快,中国视听内容的海外营销、发行、放映渠道不断拓宽,国际传播获得新突破,呈现新的发展态势,迸发新的发展动能。

(一)传播渠道融合化

中國视听内容的国际传播已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合播映的格局,进入以互联网为主平台的新阶段。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西北部湾之声、云南澜湄国际卫视、海南三沙卫视、紫金国际台等已实现在海外的整体或区域性落地。在原有大体量传播基础上,中国视听机构通过与国外主流电视机构合作开设《中国剧场》《中国农场》《多彩中国》《China Hour》等固定栏目或设置固定时段,实现了中国视听节目在海外的的整体化、常态化、本土化传播。

通过版权出口的方式,在优兔(YouTube)、奈飞(Netflix)等全球性流媒体平台聚合了类型多样的中国视听内容。部分中国影视公司也通过此类平台实现中国视听内容的运营播出,如世纪优优在优兔上推出“优优独播剧场”,按语种和节目类型划分12个频道。区域性网络平台也成为中国视听节目传播的重要渠道,如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在俄罗斯SPB TV、荷兰TV2Z开办“China Zone”中国节目新媒体视频专区和新媒体频道,通过27种语言进行内容传播,覆盖全球近230个国家和地区10

随着中国网络视听平台在海外规模化开通服务,中国视听内容的总体出口规模呈上升趋势。抖音国际版(Tik Tok)、快手海外版(Kwai)等短视频平台在海外已产生较大影响。爱奇艺、腾讯视频等长视频平台也在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小、市场空间较大的东南亚地区落地,获得当地用户的喜爱。

(二)题材类型多元化

虽然古装剧仍是视听内容出口的主力,但现实题材内容的比例正稳步提升。《创业时代》《都挺好》《欢乐颂》等反映中国当下社会经济面貌和民生主题的影视剧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如抗疫题材时代剧《在一起》在多国主流媒体播出,截至2021年1月,优兔总播放量超700万次,蒙古语版在蒙古国同时段播出的电视剧中排名第三;11《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在菲律宾ABS-CBN台播出时,最高收视率达17.4%。12据不完全统计,2017~2019年,“中国联合展台”13推介的170部电视剧作品中,现实主义题材内容占比62%。14优酷在海外发行的60多部影视剧中,悬疑、当代生活等现实类题材作品占76%,古装剧只占24%左右。

译制内容实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如缅甸语版《红楼梦》《西游记》《婚姻保卫战》、柬埔寨语版《少林寺传奇》《你好,乔安》等作品相继在海外电视台播出,很多观众成为中国电视剧的“铁粉”。蒙古语版电视剧《生活启示录》在蒙古国家公共广播电视台播出时,连续20天夺得收视冠军。古装电视剧《琅琊榜》《楚乔传》被翻译成西班牙语后,突破性地进入拉美国家主流媒体播出。

(三)播映方式创新化

借助中国视听机构的自有平台及相关合作渠道,部分热门中国视听内容实现了国际、国内同步播出,同步播映更加常态化。如电视剧《陈情令》通过腾讯视频海外版(WeTV)在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同步播出,引发大量用户的关注与热议;综艺节目《热血街舞团》《中国新说唱》也实现了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新媒体平台的同步播出。

视听节目的同步播出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参与感,同时,中国视听平台还注重配合社交媒体宣传营销,进一步提升传播效果。如《陈情令》在泰国播出期间,制作方顺势在泰国举办了演唱会和粉丝活动,吸引了大批泰国本地粉丝,剧集相关词条连续多天登上泰国版推特趋势榜首位;《中国新说唱》通过与马来西亚中文高清频道Astro全佳HD合作,举办马来西亚地区海选,吸引了很多当地选手参赛。

(四)节目模式出口常态化

中国原创节目模式已实现规模化的海外发行和输出,多档节目版权被多家国外主流媒体机构购买。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国家宝藏》与全球知名节目模式公司恩德莫尚集团(Endemol Shine Group)签署了国际版节目模式合作协议;浙江卫视的《我就是演员》与美国IOI(Is or Isn't Entertainment)公司签署模式销售协议,授权后者及其合作伙伴HMP(Hollow Men Productions)公司在欧美市场制作国际版;优酷的《这!就是灌篮》与福克斯传媒集团(Fox Network Group)达成模式版权的海外输出协议。在与中国文化相近的东南亚国家,改编自中国原版节目的综艺节目也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如依托江苏广电自主研发节目模式制作的越南版《超凡魔术师》,在越南国家电视台VTV3频道的收视率超过同时段平均水平。对中国影视剧的改编也在一些东南亚国家也越来越受欢迎。如泰国版电视剧《匆匆那年》《我可能不会爱你》在多国电视台和新媒体平台播出均获好评。

中国原创节目模式的对外交流平台逐渐成熟,并成为常态。由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版权委员会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发起、中国节目模式库承办的“中国智造”(Wisdom in China)中国节目模式推介会连续三年在法国春季戛纳电视节(MIPTV)期间举办,向全球宣传推介中国优质原创节目模式,同时也促进版权交易。

二、中国视听内容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当今世界局势风云变幻,中国视听内容的国际传播环境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以及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虽然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但从长远看,中国视听内容的国际传播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国际格局进一步走向多元化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黑天鹅事件”给原有国际秩序造成深远影响,国际权力结构进一步碎片化、分层化、区域化。15世界格局走向多元化,区域共同体的作用不断凸显,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呈现“三足鼎立”格局。16美墨加协定(USMCA)、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都将进一步增强区域分工体系的黏性。

作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亚洲的国家间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例如,在疫情防控中,东盟十国与中日韩三国加强合作,通过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开展药物、疫苗的研发与合作,推进地区防控机制化。同时,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稳定市场信心。RCEP的正式签署将有利于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也将促进有关国家和地区在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合作。

虽然中国的视听产业实力和内容生产能力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构、区域合作的深化,将为中国视听行业机构和内容创作者拓展更广阔的竞争与合作空间。

(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错综复杂,有害思潮伺机渗透

在全球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大背景下,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政党以及一些右翼媒体,借防控疫情的名义相互指责,反对全球化、煽动排华情绪和种族矛盾。17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蔓延,使得全球合作变得更加困难。

在被重新“安全化”18的世界形势下,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被政治化的现象频繁发生。2019年上半年,字节跳动公司接受的海外调查超过250次。其中印度、美国、日本开展的调查分别为99、68、28次;19截至2020年10月,先后有15家中国媒体被美国政府列为“外国使团”,限制其在美国的工作和活动;截至2020年1月,印度政府已禁用超过300款中国手机应用程序。这些行为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国家形象,也给中国的视听内容走出国门设置了更多障碍。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发挥视听内容的柔性传播特点,消解西方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等论调显得尤为重要。20

(三)新的监管规定层出不穷,对内容合规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全球视听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治理难题。传统信息传播平台中存在的虚假信息、违反公序良俗、侵犯隐私等问题,在网络平台上被进一步放大。随着新技术、新应用的加速落地,新的风险和监管不确定性不断出现,这也成为全球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难题。近年来,国际社会逐渐摒弃“自由主义”的监管思路,多国一改以往的“包容”姿态,强化视听内容方面的政策制定、调查执法,对内容、版权、反垄断、数据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2020年12月,欧盟发布《数字服务法》(Digital Services Act),要求用户规模超过4500万的“超大型平台”主动审查和处理非法内容。2020年12月,英国政府公布了网络安全立法计划,对脸书、优兔等平台提出了新的“注意义务”(Duty of Care),要求平台对内容进行监管和自我督查,删除并限制涉及危害儿童、恐怖主义等非法内容的传播。

不断趋严、更加细化的行业治理有利于净化视听产业生态,为视听内容的全球化传播提供更公平、安全、健康的环境。但是由于海外规则的日趋复杂,加上国内外的规则差异增大,客观上使得中国视听内容和平台的合规难度有所增加。

(四)信息技术引发国际传播格局深刻变革,全球视听内容消费需求日趋旺盛

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在更大范围内,更加迅捷地推动着思想、文化、信息的传播和共享。世界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正在重塑——网络产品兴起,视频、音频和直播等极大丰富了网民的文化生活。2020年,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视听内容的拍摄制作,但客观上也刺激了用户对于文化产品消费需求的提升。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落地也进一步推动了视听产品普及率的提高。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用户在流媒体上花费的时间同比增加57%,联网电视设备收看时间增长55%。21相关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视频点播服务(Video on Demand)市场规模将达到1265亿美元(详见图1)。22

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开拓中国视听内容的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用户对于优质中国视听内容的需求正在日益增长。如在线视频服务平台Rakuten Viki用户对于中国内容有非常正向、积极的评价,对于古装、仙侠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内容的兴趣不断上升,平台因此持续加大了对中国内容的采购体量。23特别是在蒙古、东盟等与中国地缘相近、文脉相通的国家和地区,中国视听内容的多元化传播极大地填补了当地的市场空缺,奠定了较好的用户基础。近几年,中国视听内容在非洲、中亚、拉美等地也取得较好的收视效果。部分外国政府官员、多家海外媒体主动联系中方,希望播出更多的中国影视剧。

三、中国视听内容国际传播的提升空间

由于国际市场规则的复杂性和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加之文化差异等因素,目前中国视听内容的国际传播还不尽如人意,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一)国际市场份额和出口规模较低

整体看来,中国视听内容海外传播的数量持续提升,范围不断扩大。数据显示,中国电视剧已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4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年输出2万小时多语种节目;25华人影业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发行了50多部电影作品,覆盖103个地区和国家。26

但较之于国内市场,中国视听内容的国际市场份额、出口规模还比较低,海外市场开发不足。相较于美日韩等国的影视剧版权价格,中国影视剧的海外售价较低,大部分单集仅上百美元,只有少数剧集价格达到万元级别,导致中国视听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贸易长期存在逆差。同时,由于国产内容的号召力主要限于华人圈,其传播力与影响力也受到限制。27如何进一步释放国内产能优势资源,开发好国际市场,是中国视听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供需关系有待进一步匹配

中国视听行业的国内供给结构性过剩与海外市场挖掘不足并存,28究其原因在于供需不匹配。一方面,调研不够系统深入,对于目标市场的传播环境和目标用户的需求研究不足;另一方面,传播效果评估还处于缺位状态,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差距较大,不分重点、缺乏针对性的传播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大量中国视听内容在海外的传播以版权赠送为主,没能实现商业盈利,。部分国家的频道频率租赁费用较高,也是掣肘中国视听内容国际传播的因素。

(三)跨文化转化能力较弱

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用户在观看非本土视听内容时往往会产生“文化折扣”,较大程度影响了作品的价值还原。具有共通性的文化表达是提升国际用户接受度的关键。只有深刻了解不同国家的传播环境和文化语境,才能尽量降低文化折扣,避免视听内容的“水土不服”。

内容译制则是影响视听内容的艺术感染力和传播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不同于书籍、报刊等平面媒介产品,视听内容综合了语言、画面和音乐等形式,翻译难度较大,不仅需要台词、旁白等文本翻译的“信达雅”,也对配音人员、剪辑人员的专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导致了译制成本较高,很多中国出品方译制作品的意愿较低。随着中国视听内容的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亟需针对不同语言的用户译制多语种内容,但目前仍缺乏完善的译制机制,且专业译制人才缺口大。

(四)在国际性媒体平台的影响力相对较弱

全球舆论场的竞争一定程度上依托国际性媒体平台的运营,特别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29而目前中国媒体的国际化进程较慢,境外发声渠道不足,信息落地能力偏弱,受制于人的情况时有发生。30

在视听传播领域,中国缺乏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和网络视听平台,多数时候依托脸书、推特、优兔等平台进行内容传播。但是2020年以来,部分海外社交平台不断实施限制中国个人和机构海外传播活动的举措,从内容传播到賬号运营均设置了重重障碍,影响了中国视听内容“出海”的进程。

(五)国际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视听内容的交流合作也是视听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来看,中外视听内容的国际合作机制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首先,缺乏长效的国际合作机制。中国与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视听行业管理部门、市场主体之间已经建立了一些官方沟通渠道和对话机制,如中央有关部门牵头建立了一系列多边媒体高层对话机制,举办中俄、中美、中德、中澳、中日、中韩、中印、中拉、中阿等媒体交流活动,地方媒体层面也建立了很多对口交流机制。这些渠道和机制还需进一步制度化、长效化、常态化。

其次,缺乏统一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虽然业界已有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香港国际影视展等专业从事中外视听内容合作与传播的机构或展会,但国际影响力大、整合行业资源能力强的机构较少,且机构、平台之间缺乏资源和信息共享,有待形成合力和规模效应。

最后,缺乏行业资源整合。实力较强的广电机构、影视节目制作机构和网络视听机构的引领作用未能充分释放,行业发展亟需其在节目制作交易、行业风向研讨、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发挥龙头和支撑作用,汇聚更多资源。

四、中国视听内容国际传播的发展路径思考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中国视听行业仍需继续探索,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利用新媒体优势,创新国际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真正实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全球市场”。

(一)强化需求导向,向用户思维转变

“单向传播、被动接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面对千差万别的国际市场和用户,中国视听行业机构只有在充分了解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精准传播。

第一,开展常态化市场调研。联合中国和当地的智库、高校合作开展目标市场的视听需求调研,深入了解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特别是应充分研究当地的治理规则和市场动态,并针对不同国家用户的受众心理、使用习惯以及消费类型进行细化研究,使中国视听产品能够与国际市场需求实现精准对接。

第二,建立效果评估反馈机制。与播出平台或第三方机构合作,建立中国视听机构落地和节目传播的效果评估反馈机制,及时梳理和汇总节目和服务反馈信息,推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对传播效果较好的精品视听内容进行研讨,交流总结经验,并进行推广,从而提升视听内容国际传播实效。

第三,培养、整合优秀译制人才。视听国际传播工作需要熟知当地语言和文化的译制人才。中国亟需筹建多层级的海外语言译制中心,特别是在海外建立本地化的译制机构,充分利用当地的影视人才和翻译人才;同时探索将中国边境地区的教育资源与语言人才优势相结合,培养对外视听内容传播专业译制人员,同时利用人文和地理优势,与周边国家形成长期有效的视听从业人员交流机制,整合海外留学生和汉学家资源,扩大译制队伍。

(二)突出情感共鸣,融入文化认同

要想取得国际用户的认同,视听内容既要保留中国特色,又要有本土化改造,更应追求情感共通,立足本土,面向世界,传递文化价值。

第一,彰显中国特色。坚定文化自信,在满足用户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认同的同时,将中国元素与视听语言相结合,融入中国内涵、中国审美。强化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走出去”,讲好当代中国故事,尤其是普通百姓生活、奋斗的故事,展现积极乐观、奋力进取的当代中国人形象,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第二,融入本土元素。视听内容应强化贴近性,探索与目标市场共同的文化渊源、相近的文化空间、相似的文化经验。如湖南卫视《中餐厅》在泰国象岛录制,泰国当地政府和媒体对节目录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南宁广播电视台与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家媒体机构共同打造《春天的旋律·2021》跨国春节晚会,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设置海外分会场,并同时在当地电视台播出,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的案例。

第三,追求情感共鸣。跨文化传播的视听内容必须挖掘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探求中国内容与全球用户在情感上的共同点与共通点。如《欢乐颂》《都挺好》等中国现实题材影视剧中所反映和探讨的普通人生活的困惑、焦虑,在很多国家也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因而能够产生共鸣。

(三)巧用国际视角,打破文化壁垒

受制于历史、文化及意识形态等因素,中国视听内容仅凭自身力量“走出去”的难度较大。通过国际合作,引入国际视角,能一定程度上化解国际传播的困难和风险,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

第一,加强国际合拍。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实施“亚洲影视交流合作计划”31的重要倡议,推动中国与亚洲国家电视节目合拍繁荣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事实上,中外视听行业机构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合拍案例。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已与英国、法国、俄罗斯、新西兰、日本等22个国家签署电影合作摄制协议。自2000年起至2019年底,中国与其他国家完成合拍并公映影片244部,在内地票房超过1亿元的有49部。32央視动漫与国际团队共同打造“熊猫和和”系列动画片,分别与捷克、俄罗斯、新西兰、葡萄牙、南非合拍了《熊猫和小鼹鼠》《熊猫和开心球》《熊猫和奇异鸟》《熊猫和卢塔》《熊猫和小跳羚》等多部动画片,并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少儿频道和捷克巴兰多夫电视台、俄罗斯少儿频道、葡萄牙广播电视总台等多国主流媒体播出。广西广播电视台与柬埔寨、泰国、老挝的国家电视台联合制播的纪录片《一个医院的战疫——一次不出国门的国际传播共同体案例》,见证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历史。芒果超媒与Discovery探索传媒集团联合出品的跨国职业体验类纪实节目《功夫学徒之走读中国》,以各国青年不同的观念和认知共同解读了中国方案和中国主张。

第二,探索本土化制作。奈飞通过本土化的投资与合拍,制作了《王国》《弥留之国的爱丽丝》等兼具国际视角和本土特色的视听内容,提升了国际传播的实效。近两年,中国视听平台也开始进行类似探索,爱奇艺在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地建立了本土化团队,进行内容制作合作;腾讯视频与马来西亚媒体巨头首要媒体集团(Media Prima)开展内容合作,上线了《继承人》《雪天使》等原创剧集。33

第三,善用国际人脉。国际友人在消除误解、传播理性声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中国定居多年的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制作了三部介绍中国抗击疫情的纪录片——《南京抗疫现场》《好久不见,武汉》《后疫情时代》,为日本社会了解中国抗疫真相提供了重要窗口。自媒体博主“歪果仁研究协会”“阿福Thomas”等也用自己的母语或英语制作视频,向国际社会介绍真实立体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

中国需要充分凝聚国际名笔、名嘴、名编导、名制作人中的知华友华力量,积极借助在华国外人士、海外友好人士的力量,以更贴近国际用户的语境和表达方式,客观、中立地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中国已设立国际传播“丝路奖”,对于鼓励国际主流媒体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媒体传播“一带一路”声音将发挥积极作用。

(四)优化宣发营销,用好新媒体平台

视听内容的生命周期不限于拍摄制作完成的时刻。通过在宣传、播出阶段融入本土元素,争取多渠道播出,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文化折扣”,增強贴近性,扩大影响力。

第一,强化新媒体平台播出,实现多终端覆盖。视听新媒体不受传统媒体编排容量和时间限制,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播出平台。借助新媒体平台,不仅可以突破本土文化保护政策制约,同时成本更低、传播更精准,有利于开拓欧美等传播难度较大的视听市场。目前,中国视听内容已通过优兔、奈飞、爱奇艺国际版等中外网络视听平台在海外传播。未来,应继续加强与国际和海外本土互联网新媒体、终端厂商的合作,将视听内容集成到各平台、终端设备,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

第二,重视本土化运营和推广。如南非开普敦电视台在播出《中国春晚》等中国节目时,特意加入了穿着中国唐装的当地主持人串场,使解说更贴近当地受众的欣赏习惯,受到南非观众欢迎;34电视剧《小别离》在蒙古国播出时邀请当地歌手翻唱主题曲,很多观众因为喜爱的歌手而观看电视剧;35动画电影《金色面具英雄》借助国际团队登上世界动画业重要刊物《动画杂志》(Animation Magazine),并针对全球疫情背景下海外电影院现状,拟定多种宣发方案,确保最佳传播效果。36

第三,建立综合性服务平台。行业协会可联合主要视听机构,建立以区块链为支撑的集信息发布、版权交易、内容译制、产品宣发、技术服务等于一体的视听合作综合服务平台,完善配套的视听内容数据库和内容交易支付系统,逐步构建线上线下互动交流的跨国视听内容虚拟合作生态,助力产业链相关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利合作,开展视听产品投资、版权采购和联合制作等全球业务。

(责任编辑:林凌)

1作者简介:赵京文,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网络视听平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D2039)的阶段性成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

2 本文探讨的视听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电影、电视剧、电视栏目、网络视听节目、用户自制内容等以音视频为介质的内容样态。

3中国国家统计局:《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2%》,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1/t20210129_1812934.html,2021年1月31日。

4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现状回顾及2020年趋势预测(图)》, https://www.askci.com/news/chanye/20200228/1547421157393.shtml,2020年2月28日。

5新浪财经:《中国电影市场累计票房达129.5亿元 超北美成全球第一》,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577344715186323&wfr=spider&for=pc,2020年10月15日。

6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规划财务司:《2020年前三季度广播电视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http://www.nrta.gov.cn/art/2020/10/30/art_114_53572.html,2020年10月30日。

7 数据来源: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查询时间:2021年1月。

8 中国记协网:《〈全国视频文创产业发展指标体系研究〉(“马栏山指数”)发布》, http://www.zgjx.cn/2020-11/19/c_139527323.htm,2020年11月19日。

9 中国记协网:《〈全国视频文创产业发展指标体系研究〉(“马栏山指数”)发布》, http://www.zgjx.cn/2020-11/19/c_139527323.htm,2020年11月19日。

10 朱新梅:《中国视听节目“走出去”新特征与新趋势》,《现代视听》2020年第9期。

11 朱新梅:《【观察】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国家广电智库”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_hqUcufkuFktjNjPqEh4eg,2021年1月23日。

12 赵京文:《乘风破浪,中国视听内容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新空间》,“中国联合展台”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q0o7kiGMTmjUCkJ695WJAw,2020年8月9日。

13 中国联合展台是中国影视节目对外交流合作的综合性平台,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同设立,旨在国际影视节展上以统一形象推介中国影视节目,并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14 周瑜:《“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中国联合展台”助力中国影视剧走向世界》,《传媒》2020年第4期。

15 王文:《全球化:公司在崛起》,《中国银行保险报》2020年10月19日。

16 邵宇、陈达飞:《隧道尽头:展望未来十年,混沌中的10个确定性》,《财经》2021年第2期。

17 李杭蔚:《疫情阴影下的话语博弈:中国声音如何突围?》,《对外传播》2020年第6期。

18 安全化(Securitization)是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关于话语和社会认同构建的理论,他们认为所有话语都能成为与安全有关的话语,而安全是人们包容度最低的一种文化理解,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在建构中被认定的。

19 谭璐、杨松:《TikTok跳动全球》,《21世纪商业评论》2020年第6期。

20 别君华、周俐含:《后全球化语境下影视安全话语的文化性探析》,《教育传媒研究》2020年第1期。

21 Conviva,Q3 2020 Conviva's State of Streaming,2020,p.2.

22 Statista,Digital Media Report 2020,2020,p.53.

23《干货!Viki首席执行官解密爆款国剧出口经验》,“中国联合展台”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k-mP8lqRwcJ22Zkx2zKmHg,2020年8月12日。

24 刘阳:《中国电视剧已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5日。

25 朱新梅:《国际传播进入以互联网为主平台的新阶段》,“中国联合展台”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y0NJbLSaDZ6yyEGj1n_IHA,2020年9月10日。

26 騰讯网:《2020华人影业战略发布会打造全新名片 重磅片单类型丰富涵盖多元》,https://new.qq.com/omn/20201210/20201210A01MX100.html,2020年12月10日。

27 尹鸿、许孝媛:《2019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电影艺术》2020年第2期。

28 许林、邱新有、邓年生:《我国影视出口转型升级研究》,《编辑之友》2018年第9期。

29 王文:《全球化:公司在崛起》,《中国银行保险报》2020年10月19日。

30 崔鹏、王峰:《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问题与思考》,《对外传播》2020年第9期。

31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5月16日。

32 刘军国、朱东君、葛文博、荣翌:《光影合作促进文化交流(国际视点)》,《人民日报》2020年12月31日。

33 腾讯科技:《腾讯视频WeTV加速海外市场布局 与马来西亚首要媒体集团达成合作》, https://tech.qq.com/a/20201126/007779.htm,2020年11月26日。

34申家宁:《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创新探索》,“国家广电智库”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MmFAMJWd6OeFS3WIpG_UyQ,2018年11月20日。

35 苏晓:《中国电视剧: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传媒》2020年第4期。

36 张志宏、刘恋:《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表达——〈金色面具英雄〉登上〈动画杂志〉封面的思考与启示》,《对外传播》2020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文化产业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