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曼丽
摘 要: 在温室效应作用下极端气候出现频率增强,同时人们对地球的索取日益加剧,生态平衡的破坏造成灾害频发,结合教育领域展开防灾减灾教学成为当下发展重点。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初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教学的必要性,并结合当下初中地理教育现状展开防灾减灾教育教学现存问题分析,继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初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教学措施,旨在实现灾害教育的教学渗透。
关键词: 初中教育;地理教学;防灾减灾
一、 引言
针对初中阶段展开防灾减灾教育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可增强学生灾害认知,了解基础性自我防护手段,面对自然灾害,学生可井然有序进行针对性措施,以此提高自然灾害下的学生安全指数。但结合现阶段初中地理来看,在教学目标驱动下,防灾减灾教育教学存在一定不足。为落实初中地理的防灾减灾教学,需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展开教学调整,实现灾害知识教学的同时,兼顾教学创新。
二、 初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来看,其中表明地理课程应切实教授地理技能与知识,并增强学生生存能力。由此不难看出对于初中地理教学而言,实现防灾减灾的教学渗透具有较强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 树立灾害意识。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对于自然灾害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同时各类洪涝、干旱、台风的灾害频发,将防灾减灾教育教学纳入初中地理教学,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灾害防护意识,增强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2. 培养灾害防护技巧。防灾减灾知识的掌握便于学生提高灾害应对技巧,面对各类自然灾害时,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生存能力,在灾害防护技巧支撑下可实现有效自救与互救;3. 健全可持續发展观念。地理教学是关于人与地球的自然科学,人的活动可改变环境,初中地理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学生可了解生态环境对灾害的防护作用,结合灾害诱发因素,增强学生生态认知,以此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 初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教学现存问题
结合现阶段初中地理教学来看,面对中考、会考压力,初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教学仍存在较大不足。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地理作为与防灾减灾教学最为契合的科目,其地理知识点中存在一定防灾知识,但受到教学进度与教学任务限制,导致教师防灾减灾教学并未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仅于特定章节学习相关知识,导致在地理教学中,防灾减灾教学效果不佳;第二,在传统讲授式课堂影响下,防灾减灾教学普遍以讲授为主,学生对于灾害知识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而防灾减灾教学应结合实践展开教学,纯理论性教育制约了实际教学质量;第三,自然灾害类型众多,基于初中地理展开防灾减灾教学时,无法借助初中地理知识解释全部灾害现象,而现阶段防灾减灾仅针对地震等相关内容展开教学,具有一定片面性,导致学生对于自然灾害的理解存在偏差;第四,为强化学生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其生存能力,在初中地理防灾减灾教学中,其内容主要以生存技巧、防灾减灾理论为主,人地协调、生态保护等知识占比不大,继而阻碍初中地理防灾减灾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五,现阶段初中学生并未经历2008年汶川大地震,无法切实理解自然灾害的破坏性,导致学生对于防灾减灾知识的学习存在不重视问题,学生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大幅度降低。
四、 基于初中地理的防灾减灾教育教学措施探讨
为切实缓解初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可从深度挖掘教材资源、加强地理实践引导、跨学科深层次教学、人地协调观念培养、课程教学评价优化五个方面展开优化。
(一)深度挖掘教材资源
自然灾害可造成不同层次的财产损失、资源破坏及人员伤亡,主要包括以台风、洪涝为主的气象灾害,以地震、水土流失、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以灾害性海浪、赤潮为主的海洋灾害,以生态平衡紊乱的生物灾害。在实际初中地理教学中,防灾减灾内容主要集中在人教版初中地理《自然灾害》一课中,主要学习防震减灾、长江黄河治理等内容。但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可实现防灾减灾教学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自然灾害》一课,高质量的防灾减灾教学应实现初中地理的全方位渗透。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一课中,可结合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等普及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知识,并结合地壳运动规律展开防灾减灾教学;《多变的天气》一课中要求学生看图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看懂简单天气图。在天气符号教学中,教师可对天气图中雷电、台风、暴雨、雾霾等可能造成灾害的符号重点讲解,并可根据蓝、黄、橙、红颜色区分气象灾害危害等级;学习《人文环境》时,需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防灾减灾措施教学;在《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一课中,可针对日本地震频发特点,进行地震防灾减灾教学,通过了解日本抗震措施,深化学生对地震防灾减灾的认知。
(二)加强地理实践引导
防灾减灾教学仅依赖纯理论教导无法切实发挥其教育价值,应结合一定实践活动展开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教学。但在应试教育下,初中地理的教学目标仍以知识掌握为主,面对有限的地理课时,无法切实展开地理实践教学,但随着教育事业发展,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2018年下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实践性防灾减灾教育奠定了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可实现地理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防灾减灾教学的三者统一。例如,在教师带领下参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在实践体验中深化学生防灾减灾认知。除此之外,可深入社区,由学生自主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实现防灾减灾教育的同时,兼顾责任感培养;另外可基于教室展开地震避险等防灾技能演练,在真实模拟下提高学生灾害应对能力,为保障实践课程教学质量,学生需以实践报告形式进行记录,并借此契机回顾防灾减灾知识。
地理作为自然科学科目,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地理实验,在实现防灾减灾教学渗透过程中,可借助地理实验实现教学创新。例如,在世界地形图模型辅助下,由学生展开地形观测,通过观察山地、盆地、丘陵、高原、平原等深化地理知识理解。教师可借助世界地形图模型针对五种基本地形展开防灾减灾教学,讲解不同地形易发灾害与基础防护手段,并围绕易发灾害展开防灾减灾指导,引导学生形成防灾减灾意识,以此实现防灾减灾教学在初中地理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