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志浩
禪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禅宗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禅修茶道”传承古老而优秀的中华茶道艺术精髓,2016 年入选第四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为了一张文化名片。位于山东淄博博山区的正觉寺,其中兴方丈仁炟长老传承禅宗参禅悟道的修心方法,以禅门茶礼为基础参考,运用《禅林备用清规》、《百丈清规》内讲述的细规,进一步补充整理和丰富发展,将禅修、茶道、诗词、音乐、养生等形式融合呈现,传承了中华禅茶文化的心髓,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唯美形式为传统文化流入寻常百姓家注入了新的内涵,为现代人带来禅悦的和谐与自在,传递心灵宁静的正能量。
“禅茶一味”,在一盏茶的功夫里,品味悠然的心境。古人云:“茶宜净室,曲宜古韵”,一曲一净土,一弦一清心,一禅一世界,一茶一人生,投片片茗茶,融滴滴甘泉,飘缕缕清香,得杯杯凝露,品正清和雅,听禅茶无生。茶艺虽美,若不能静合于道,则终流于感官之娱。要使茶艺不拘泥于自我空间,离不开禅的智慧观照。禅修茶道则是融禅文化和茶文化之精华,生动地呈现了中华千年禅茶的正清和雅之美,闪耀着智慧之光。如今经由传承发展,更如静莲落夏池,绽放清芬。“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禅与茶发挥妙用处是心灵的净化,是生命的和美安然。
禅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心表达。在中国,茶文化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茶有连接自然的属性,以茶行道,井然有序,以求环境和心境的恬静清寂。佛教的禅文化传入中国也已有两千年。唐朝禅门兴盛,促进了禅修茶道的发展。百丈怀海禅师创立《百丈清规》,将禅门饮茶的茶礼茶仪作以严谨细致的规定。由禅坐静观饮茶到将茶事礼仪融入禅门,茶成了悟心妙传的助修工具。“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在清净庄严的禅堂内,饮茶清心,以茶待友,借茶悟道。如唐朝时期禅门传记《五灯会元》中多有茶叙的记录,在以茶为机的问答应对中,以期明了心性。
茶道规范谨严有序,禅门还有茶供、茶榜、茶堂、茶鼓、施茶僧、戒腊茶、化茶、茶礼、普茶等专属的称呼。自唐宋时期十分兴盛的禅修茶道,在接下来的元明清三朝时期内,由于汉蒙满文化相交融带来的影响,吃茶的形式已经由工序严格的煎点法而简化成了沸水冲泡法。禅修茶道的规约行仪渐渐淡出了市井街巷,隐入禅门山林,在少数寺院和僧侣间延续着传承。
“禅借茶道显,茶倚禅生香。”作为禅修茶道将禅修的内涵融入茶道的仪礼中,内涵禅修、茶道、诗词、音乐、养生等多种文化表现形式,将泡茶的十二道工序,变成十二种修行,提高专注力,颐养身心。复兴的禅茶之道教学,由寺院流入民间,不仅适合修心治静,还具有很好的表演性和观赏性,动作娴静自若,端庄和美。
在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生活的过程中,作为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仁炟长老多次展开讲学培训,口耳相传,培养优秀的传承人才,延续教学传承,并特别撰写十二首禅修茶诗和《禅修茶道百句三字经》,诠释“禅修茶道”的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的心法与修持要领,以及禅茶文化的传承与内涵。
如禅修茶道十二道工序为:1. 燃灯焚香,参禅咏茶;2. 煮水候汤,法海潮音;3. 洗杯烫盏,荡涤尘垢;4. 赏茶投茶,拈花一笑;5. 观色闻香,色香密圆;6. 冲水洗茶,放下桎梏;7. 静心泡茶,涵盖乾坤;8. 随缘分茶,分享慈悲;9. 香凝茗露,普皆供养;10. 小酌慢饮,品味参禅;11. 谢茶相约,善缘绵长;12. 禅茶一味,法性一如。
每一道工序都是一次身心的深层洗礼,不分种姓民族和男女老幼,皆能研学。杯盏传递间是质朴的敬意和关怀,细细品味中是与自然交融的自在惬意。
生活处处是烟火,人生何处无禅意。在我们追求高度物质集中的今天,我们一味向高处看的时候,很容易忽略平等视线的美好风景,此时的我们更需要沉下心来抛却一切的外在干扰,放松身心,直面生活本有的纯净,止于至善方可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