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杏华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建党100周年到来之际,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区迎来了创建的第4个年头。自2018年2月获批建设以来,桂林市坚持践行新发展理念,践行“两山”理论,以“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景观、环境、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在破解可持续发展典型问题、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老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桂林正以稳健的步伐走向“十四五”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征程。
坚持新发展理念,山水名城彰显青山本色
1.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多年来,桂林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党和国家保护好桂林山水的殷切嘱托,坚持生态立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桂林以保护漓江、改善空气质量、城乡生态环境治理一体化提升等为重点突破口,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打造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绿色路。大力推进漓江“治乱、治水、治山、治本”,改善了漓江生态环境。已全面完成漓江流域采石场整治工作,关停21家采石场,投资2.58亿元,生态修复面积136万平方米;漓江干流水质常年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漓江流域森林覆盖率超过80%。桂林还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净土保卫战,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3天,PM10和PM2.5平均浓度连续6年实现“双降”,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
2.红色光辉在美丽山水间更加闪耀。多年来,桂林持续将红色精神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中,在红色文化保护、红色精神传承方面所做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强。桂林市委、市政府将“红色文化”列为“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战略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保护好、发掘好红色历史遗存,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通过申报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一批文物建筑、建设一批文化标识、征集一批长征文物的方式,将湘江战役旧址16个点打包、申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组织编制湘江战役旧址文物保护规划,重点对保存于群众家中的可移动性红军文物和新近发现的红军文物进行抢救性集体保护,对见证红军长征过桂北的老人进行资料抢救性寻访,对兴安、灌阳、全州、龙胜等地的红军纪念堂、红军楼、红军纪念碑等进行修缮与保护,将这些红色文化纪念馆作为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3.“桂林山水甲天下”金字招牌越擦越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桂林最殷实的家底。桂林市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获得越来越多游客青睐。紧紧围绕“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筹各方利益”改革总体要求,实施以漓江为主轴的生态岸线、景观沿线品质全面提升,严厉打击破坏漓江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提升漓江旅游品牌形象,着力破解制约漓江保护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各种难題,扎实稳步推进漓江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管理各项工作,漓江城市段实现常态化壅水,漓江游船实现了30年来规模最大的提档改造,初步探索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共发展、人与环境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强化科技支撑,桂林可持续发展硕果累累
桂林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强化科技对壮大“美丽经济”的支撑作用。
1.推进各项创新发展行动,产业体系更加绿色协调。创新发展生态旅游,大力开发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系列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旅游发展新产品新业态,阳朔县、兴安县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桂林融创文化旅游城一期开业,阳朔“梦幻遇龙”、永福“福寿崇山”等成为“山水田园+民居民宿”乡村旅游发展典范,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光荣称号。创新发展生态农业,初步探索出了集生态保护、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田园社区于一体的融合发展新路径。2020年新创建4个国家级、6个自治区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累计创建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29个,各级示范区(园、点)总数超过1000个,22个田园综合体建成。创新发展绿色工业,构建三大园区、四大工业强县、五个生态功能区县科学发展新格局,经开区成为广西首家国家级绿色园区,建成8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4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科伦药业等5家企业被评为自治区第三批绿色制造企业。创新发展文化康养产业,持续探索文化科学保护与传承模式,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建设得到中央高度肯定,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家。持续建设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崇华中医街被评为全国首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象山区和临桂区分别以第37、39名入选“2020年中国康养县域发展潜力100强”,“漓水青山·养生桂林”城市品牌进一步打响。
2.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更加有力。重点实施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等工程。新增广西师范大学“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岩溶所中国—斯洛文尼亚岩溶地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各类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6家,总数达61家;建立广西地级市首个海创基地、桂林人才飞地(深圳)、桂电—华为鲲鹏联合创新中心等创新合作载体;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358家,获认定广西“瞪羚企业”20家,国家中小型科技企业评价入库306家;依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施了桂林花江智慧谷电子信息创业产业园项目,科技园“慧谷”主抓创新研发,转化园“智谷”负责承接产业落地,已转化和引进数字经济相关企业17家。“漓江流域景观资源生态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962万元的资金支持,并获自治区科技厅1:2配套资金支持,项目获资金支持总额近6000万元;4个可持续发展科技项目获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立项,获资助资金2530万元。
3.深化交流与合作,优质创新资源广泛汇聚。“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创新合作国际论坛”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构架下常态化举办的重要高端论坛之一,已在桂林成功举办3届,依托论坛签约可持续发展项目38项;举办首期联合国“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实施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项目,获得亚开行后续项目1.4亿美元贷款;实施“三企入桂”行动,引进了中电科、华为、深科技等一批中央企业、知名民营企业和大湾区企业,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选聘了28位智库专家,通过开展“智库专家桂林行”活动,在决策咨询、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方面精准对接桂林可持续发展项目。
立足新阶段,奋力开启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十四五”期间,桂林市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驱动,把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杜绝滥采乱挖,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整体功能持续提升,积极为中西部多民族、生态脆弱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新路子。
1.进一步加强景观资源保育与利用。以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为核心,着力构建漓江流域生态保护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实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城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景观生态系统功能提升、自然景观风貌保护与修复等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自然景观保护和修复,提升漓江流域生态保育水平,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促进对中国南方(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通过提高优势特色旅游产品、农产品、文化创意产品的附加值,增强景观资源直接或间接带动特色旅游文创业、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产品流通的影响力。
2.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文旅产业提质增效,优化“一核三带三极多点”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加快建设桂林市中心城區文化旅游发展核心,打造漓江沿线、湘桂走廊、西南通道三大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带,重点推进世界级旅游精品景区、旅游精品线路、精品旅游带等景点建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建设一批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基地与示范工程,推进桂林地标特色农产品加工深度开发与产业化工程,提升生态食品附加值。发展特色文化康养产业,推动民族特色医药与旅游业、生态农业、大健康产业、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民俗与特色文化标签,增强桂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培育一批一流的康养旅游企业,塑造具有桂林特色的大健康与康养品牌。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和现代制造业大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
3.进一步加强科技支撑。围绕产业链谋划布局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聚力桂林市产业重大技术需求和前沿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大力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和自治区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提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基地”“广西可持续发展创新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再倍增计划、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和中小科技型企业成长计划,建立高企培育后备库,推动落实创新财税政策,实现全市高企保有量持续稳定增长;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完善体制机制,聚焦重大战略、重点产业及高校“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批创新型团队和领军人才;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大行动,打造花江智慧谷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桂林创业服务中心、桂林大学科技园等区域性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