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启鹏,曾仰泽
(甘肃省天水市中医医院,甘肃 天水 741000)
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为治疗胆囊息肉、胆囊结石的最主流的手术方式。该手术具有术中损伤小、手术切口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但术后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1],治疗以口服胃动力药物为主,但长期口服药物会出现腹泻、口干、疲倦,甚至肝功能损害。中医学认为,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为术后正气亏虚,脾失健运,气虚大肠传递无力,导致患者腹胀、腹痛、停止排气、排便等[2]。笔者对所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扶正理气散足三里穴位敷贴治疗,观察胃肠功能的恢复情况,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入住的60例LC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1岁~79岁,平均(67.1±2.2)岁。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0岁~80岁,平均(66.5±2.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3]中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年龄18岁~65岁,有手术指征,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同意参与本项研究。
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心、肺功能不全者;二次手术腹部粘连严重者;穴位处皮肤破损或有皮肤病者。
两组患者均行LC术,术后常规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10 mg,1次/d,双侧足三里穴位封闭。
给予扶正理气散双侧足三里穴位敷贴,1次/d,具体方药组成:黄芪30 g,党参30 g,生白术60 g,陈皮20 g,茯苓15 g,木香15 g,炙甘草6 g,枳实30 g,厚朴15 g,将以上药物研成细末,调成稠糊状药饼,置于5 cm×6 cm的医用穴位贴上,于双侧足三里穴位敷贴。
观察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即①肠鸣音恢复时间:于术后4 h起,每2 h监测1次,观察到肠鸣音≥3次/min结束;②术后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从手术结束后开始观察,以患者肛门有明显排气感、排便感为准,记录时间。同时观察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结石性胆囊炎常表现为腹痛、发热、恶心、呕吐,急性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的特点[4],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多由结石梗阻胆道引发。LC术已成为本病的首选术式[5],LC术具有高效性、损伤小、治愈快等特点[6],但因麻醉、CO2气腹、腹压升高等因素,不少患者术后常伴有胃肠功能紊乱[7]。
本病属中医学“胁痛”范畴,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虫石阻滞,使肝胆疏泄失职,腑气不通,不通则痛[3]。中医学认为,术后损伤正气,正气亏虚,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大肠传导失司,腑气不通,糟粕不行,停积体内则为腹胀、腹痛。中医药促进LC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手段多样,其中中药穴位贴敷是临床常用的外治法,能有效减轻术后腹胀,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8~9]。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合穴,“合治内腑”,可理脾胃、补中益气,刺激足三里可调畅气机,增强胃肠功能[10]。本研究自拟扶正理气散,由黄芪、党参、生白术、陈皮、茯苓、炙甘草、木香、枳实、厚朴组成,方中党参、黄芪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燥湿,茯苓甘、淡,渗湿健脾,苓术合用,健脾除湿之功更强,促其运化;炙甘草甘温调中;木香行肠胃滞气;枳实下气导滞;厚朴消胀除满。全方配合,共奏益气健脾、行气通腑之功。全方穴位贴敷具有益气健脾、行气通腑、调畅气血、联络脏腑之功。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扶正理气散贴敷双侧足三里穴,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可能与该治疗方法能促进LC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有关[11],该方法作用直接,用药安全且疗效确切,简单易学,便于基层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