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杜鑫,李劼,马琳,张树华,吴寿岭
理想心血管健康(CVH)是由美国心脏协会提出,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表明,具有理想心血管行为和因素的人群,心血管疾病(CVD)事件发生率非常低。这一观察为鼓励全人口避免CVD危险因素的发生及发展(即维持低风险或初级预防)奠定了基础,可能会消除很多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心血管健康评分(CHS)对理想CVH进行了量化,更客观的评估个体心血管健康状况,目前应用广泛。超声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诊断和随访中应用广泛,应用于检查和监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发展,使得亚临床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得到评估[1,2]。我们旨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描述CIMT与CHS之间的联系,既往大多研究都是横断面的,无法动态监测CHS对CIMT变化的影响。最近研究已经表明,评估理想CHS的持续时间和等级,将累积暴露量作为衡量标准,在研究其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时,比横断面分析更准确[3]。
1.1 观察对象2006年7月~2007年10月由开滦总医院等11家医院对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进行了第一次健康体检,收集相关资料,此后每两年重复一次。依照我国2005年抽取的1%人口(≥40岁)性别年龄比例,两岁为一段,在参加2006年度体检的101 510名职工中随机抽取观察对象,共5852人,其中符合入选标准者5440人,并于2016年度对该人群行颈动脉超声检查,2019年度进行复查。我们选取参加2016年度健康体检并完成两次(2016年度、2019年度)颈动脉超声检查者作为观察人群。2016年度健康体检7项心血管健康行为因素指标完整且首次CIMT正常者3006例,排除脑卒中病史者20例,心肌梗死病史者2例,肿瘤病史者20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为2964例,平均年龄为(51.32±9.03)岁,男性1533例(51.72%)女性1431例(48.28%)。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完成2016年度开滦健康体检且首次颈动脉内膜厚度正常者;完成颈动脉超声的随访检测;参加了全部7项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指标测算;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2016年度体检时既往存在脑卒中、心肌梗死及肿瘤病史者。
1.3 资料收集[4]
1.3.1 CIMT的测量所有CIMT的测量均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Philips-HD15)和线列探头(5~12 MHz)进行,声像图采集和数据测量由两名经过训练和认证的超声医师进行。检查对象呈仰卧位,颈部伸长,探头位于颈前外侧位置。在颈动脉长轴的二维超声图像中,内壁和外壁被低回声分为2条回声线(外膜和内膜),内外壁之间的距离定义为CIMT。在本研究中,我们测量了左、右总颈动脉远端(距颈动脉分叉处起始约10 mm)处的CIMT。在放大和冻结图像后,使用电子卡尺手动测量CIMT。每侧记录5次测量结果,取其平均值用于CIMT的最后分析。以CIMT≥1.0 mm为异常值。
1.3.2 健康指标依据AHA提出的心血管健康指标评分标准,每项指标分3个等级(理想、一般、差)具体见表1。
表1 心血管健康评分(CHS)
1.4 关于分组应用Mark D.Huffman创建的简易复合式评分系统--心血管健康评分(CHS)系统对理想CVH进行评分量化,心血管健康指标的赋值:差:0分,一般:1分,理想:2分,共0~14分。依据CHS三分位对观察人群进行分组。随访时间为(2.41±0.54)年,平均CHS为(8.69±2.21)分,根据CHS进行分组[第一分位组(880例):CHS≤7;第二分位组(952例):7<CHS≤9;第三分位组(1132例):CHS>9]。
1.5 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使用SAS 9.4统计软件,正态性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应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是否存在新发CIMT增厚(0=否,1=是)为因变量,以CHS(连续)、CHS三分位为自变量(以第一分位组为对照组),校正年龄、饮酒、月收入、教育程度之后,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CHS分位组对新发CIMT增厚的影响,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CHS各分位组观察人群基本情况比较男性、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指数(BMI)、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高学历、理想吸烟情况、理想体育锻炼情况、低盐饮食控制、达到理想血压、达到理想血糖、达到理想血脂、理想体质指数(BMI<25 kg/m2)均随CHS水平增加而增加,饮酒随CHS水平增加而下降(表2)。
表2 心血管健康评分(CHS)分位组人群基本情况比较
2.2 不同CHS分组的CIMT情况比较在2.41年随访期内,新发CIMT增厚者538例(18.05%),经比较结果显示:新发CIMT增厚率随着CHS水平的增加而降低(表3)。
表3 不同CHS分位组CIMT情况比较
2.3 CHS对新发CIMT增厚影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CHS第一分位组相比,第二、三分位组新发CIMT增厚的OR值(95%CI)分别为0.76(0.59~0.98)、0.54(0.41~0.71);CHS每增加1分,发生新发CIMT增厚的OR值(95%CI)为0.89(0.84~0.94)(表4)。
表4 CHS对新发CIMT增厚影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成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5]。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制定了2020年心血管疾病预防目标,旨在改善美国人的心血管健康,并将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20%[6]。为了实现这一目标,AHA定义理想CVH为实现四个生活方式因素(不吸烟、体质指数(BMI)<25 kg/m2、目标体育活动和符合指南的最佳饮食),以及三个生物因素(未处理的总胆固醇<200 mg/dl,未经治疗的空腹血糖<100 mg/dl,未治疗血压<120/80 mmHg)[7,8],且为了更便捷准确的评估CVH程度,应用CHS对CVH进行量化。近年来大量研究开始探索理想CVH指标和亚临床CVD标志物的关系,CIMT增厚是亚临床CVD标志物之一,提示CVH危险因素升高的潜在早期不良后果[9-11]。本文应用CHS评分系统及新发CIMT增厚指标,观察CHS与CIMT间的关系。
Polonsky等报告,经调整后CHS的高和中度水平与CVD的风险降低有关[12]。同样,Xanthakis等发现,在调整其他干扰因素后,理想CVH仍独立存在,且与CVD事件的风险显著相关[13]。这些发现提示可能存在病理机制介导理想CVH与CVD风险的关系。Daniel Shpilsky等发现,较高的CHS与较好的内皮功能有关,提示CHS增加可促进血管健康[10]。此外,Osibogun等利用动脉粥样硬化多种族研究的数据表明,理想CVH与血管健康状况相关,这是一个独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预测因素[14]。这些发现突出了高CHS与血管健康的相关性。
在这个以大型职业人群为基础、由中老年参与者组成的人群中,我们经过2.41年的动态观察发现更高水平的CHS与CIMT减少有关,与其他学者观点一致,既往研究同样发现CHS的增加与CIMT减少有关[15,16]。与第一、二分位组相比,高水平CHS组CIMT较薄,新发CIMT增厚率亦较其他两组减低,具有高CHS的个体大大减低新发CIMT增厚的机率。Xanthakis等发现,CHS每升高1分,获得任何亚临床疾病的几率都降低23%[13]。本研究以是否存在新发CIMT增厚为因变量,以CHS(连续)及CHS三分位为自变量,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得到了类似结果,扩展了以往关于理想CVH的研究结果,表明其与CIMT的反比关系。
理想CVH目的一直是强调通过促进健康行为来预防CVD的发生。但很少参与者能够适应所有7种健康行为和因素的限制[17]。既往研究报告也表明理想CVH流行率很低。我国9962名参与疾病风险评估和健康管理研究者中,仅0.5%的人达到了所有7项理想CVH指标[18]。因此有研究将理想CVH因子分为理想状态和非理想状态,也有包括理想CVH因子中间状态的。应用CHS使得CVH的度量更加准确客观,避免了一些主观上的偏倚。在计算CHS时,所有7个理想CVH因子均被加权,尽管并不是所有因素对CVD的影响程度相同,这一做法仍符合AHA的建议和既往的结果。控制CVD的发生,就要支持理想心血管健康因素的7种模式,即专注于促进整体心血管健康,而不是单纯关注单一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
我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关于理想CVH与CIMT的种族差异问题,既往研究中存在争议[19],需在更大研究中进一步评估。本文以中国北方中老年职业人群为基础,人群相对集中,尚不能推广到其他种族人群,但样本量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方面问题。此外我们主要研究了理想CVH与CIMT间的关系,并未评估理想CVH与临床终点事件的关联[20],今后研究中应继续追踪研究,完善该项内容。
总之,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在该项针对我国中老年职业人群的研究中,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CIMT增厚的低风险有关,可预防CVD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