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田集墓志》全名《隋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河渭封交四州诸军事四州刺史故县开国公田君墓志铭》,鲜有书籍提到该碑,现对该墓志的内容和书法艺术等进行探究。
【关键词】田集墓志;书法;隋代;艺术风格
引言
《田集墓志》石体为石灰岩,长宽均为55.5cm,厚度为9.5cm,志文有界格,格子大小约1.41.5厘米,全文1286字,共三十七行,行满三十六字,行最少二字。墓志撰书不详,刊刻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原石字迹清晰完好,书刻精美。现收藏于河南省偃师市张海书法艺术馆。
1.碑文考释
据碑文可知,田集(515-563年),字士会,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北魏到北周时大臣,武始太守田恩之孙,陇西太守田绍之子。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孝武帝封宇文泰为武川将军、统领贺拔岳的部队。但宇文泰深谙前有战国田儋举兵起义自立为王,后有西汉刘濞拒汉臣而称帝,欲效前人。而孝武帝因与大丞相高欢不和而战,后败逃到长安投靠了宇文泰。但不愿久居人下的宇文泰则杀了孝武帝而独揽大权,史称西魏。高欢则占据洛阳,是为东魏。从此,东魏占据中原,西魏盘踞关中,而潼关恰好成了横亘在东西魏之间的桥头堡。而 “名播山西,气闻关右”的田集在这时投靠了宇文泰。他跟随宇文泰屡立军功。在西魏大统三年的潼关之战中,擒杀东魏权臣高欢(后追封为北齐神武帝)的部将窦泰。《北史·周本纪上第九》载:“欢知逆状已露,稍怀旅拒,遂遣蔡俊拒代;令窦泰佐之。”《北齐书·卷十五·列传第七》又载:“(东魏)天平三年,神武西讨,令泰自潼关入。四年,泰至小关,为周文帝所袭,众尽没,泰自杀。”当时东魏高欢占据中原大地,国力远在西魏之上。故高欢多次恃强伐西魏,欲一统北方。公元537年,西魏大统三年,高欢命悍将窦泰等攻打潼关,但泰性急且骄,西魏宇文泰则借潼关之险,集中精力破窦泰大军。而田集跟随宇文泰在这场堪称西魏立国之战里取得胜利,斩杀窦泰,因此“册勋颁赏,诏授都督”。
后于同年十月在沙苑(今陕西华阴县)继续参加对峙高欢(后追封为北齐神武帝)的华阴之役,大获全胜。《北史·卷九·周本纪上》载:“神武遂度河,逼华州。……帝(宇文泰)至渭南,征诸州兵,未会。将击之,诸将以众寡不敌,请且待欢更西以观之。” 又《周书·卷二·文帝纪》载:“齐神武夜遁,(李弼等)追至河上,复大克获。前后虏其卒七万。”高欢为一雪潼关之败,亲率二十万大军攻讨西魏,志在为窦泰复仇。西魏宇文泰的军队不满万人,以轻骑渡渭河至北岸的沙苑,命将士将武器藏于芦苇中等候,欲闻鼓声而起。高欢见西魏兵少人乏而轻敌冒进,宇文泰当即下令出击,伏兵骤起,奋力冲杀,高欢仅率数骑逃脱。田集跟随宇文泰屡立战功,逐渐扭转了东魏强于西魏的局势,逐渐宇文泰全面掌控了西魏,此后田集被擢升为辅国将军、银青光禄大都督。
于西魏大统九年三月参加邙山之战,负责殿后。《北史·卷九·周本纪上》载:“三月,齐神武据芒山阵,不进者数日。……帝(宇文泰)率右军若干惠,大破神武军,悉虏其步卒。……,神武复合战,帝又不利,夜引还。”《周书·卷二·帝纪文帝下》载:“及旦,太祖率轻骑追之,……,与诸军合战。太祖马中流矢,惊逸,遂失所之,因此军中扰乱。” 虽西魏军大败,但田集坚守到战役的最后,因此“改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显亲县开国子,食邑六百户。”后于北周保定三年跟随柱国大将军杨忠东伐北齐(并州),攻打南朝(荆州)屡立战功。《周书·卷十一·列传第三·晋荡公护》载:“是年(保定三年),(宇文护)乃遣柱国杨忠与突厥东伐。破齐长城,至并州而还。”但此战凶多吉少,田集于“保定三年正月一日薨於戎幕”,该年48岁。死后“诏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河渭封交四州诸军事、四州刺史、故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隋开皇十八年与其夫人渤海吴氏合葬于秦州(今山西永济市)大段原。其子田康,“骠骑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武山郡开国公”;次子田仲,“车骑将军、上仪同三司、仪陇县开国男,并立功著绩,简帝勤王”。兄弟二人“无坠家声”。田集父子三人作为北周武将,“各亭茅社,皆隆人”。文末以较少的篇幅,用辞藻华丽的骈文称颂赞扬了田集的美好品质及丰功伟绩。
2.《田集墓志》书法特色
2.1笔法
《田集墓志》用笔以方笔为主,同时将藏锋、露锋,圆笔、方笔等结合起来,变换自如,有时在一字之内就出现上述笔画,横画的用笔更是如此,以“毒”字为例(图1),首笔横画为露锋,第二笔横画和主笔横画都是方笔,第四笔横画为圆笔,最下面的短撇起笔藏锋,收笔露锋,通过多种用笔的有机结合,“毒”字富有变化而不失和谐。该墓志的横画多向右上倾斜,起笔处和落笔处或方或圆,横画的起笔处略微厚重于收笔处,但都处理的相对匀称。如“平”“道”“而”“西”等字(图1)颇具代表性。该墓志虽是楷书残有隶书笔意,首尾两端向上带有波挑之势,还保留有明显的“燕尾”意味,如“可”“七”“重”“舟”“十”“五”等字(图2),增强了整体的厚重感。另外,趯笔的转折处多呈圆转的形态,颇见隶书遗意,如“子”“将”“呼”等字(图3)。在处理长撇笔画时,结尾处先略作回锋,然后出勾,如“府” “歳”“次”“所”“属”等字(图3),增加了几分古朴和拙趣。竖笔多为垂露用笔,如“州”“千”“则”等字(图1)。
整个墓志的笔画粗细对比明显,一个字的笔画之间粗细对比明显,如“风”“大”“之”“行”等字(图4),粗画可以有细笔画的好几倍;在一个笔画中也有粗细的变化,如“风”字(图4)的撇画和横折勾,“十”字(图4),起、行、收笔富有变化,粗细对比明显,收放自然。在带有撇、捺笔画的独体字中,撇、捺笔画的末端用笔大都尖笔出锋,与字内的的其他较粗的笔画形成了对比之美,例如墓志中的“大”“焚”“幕”(图4)等字的撇、捺的收笔,从粗到细的变化对比明显。
2.2体势
《田集墓志》楷法自然,结体平正,结构紧凑,残有隶意,一些笔画的首尾有波挑之势。这是由于北齐隶书复古潮流,承袭汉魏《熹平石经》《三字石经》,并于东魏初将石经由洛阳迁邺京。到了隋朝开皇六年(586),石经“又自邺京载入长安,置于秘书内省”,且有“传拓之本”流行。隋书家学隶书,依然是宗范汉魏石经体。但所见墓志、碑刻以楷书居多,大概擅长隶书的书家尚少,加之楷书称便,故出现了楷书杂糅隶书笔意的现象。而作为隋代墓志的《田集墓志》,自然也会受到时风的影响。同时期的墓志也有这种倾向,如隋开皇二年(582年)的《李和墓志》,与北朝书风相通,隶意尚存,质朴犹存。开皇二十年(600年)的《藏志墓志》,甚至到了隋大业十年(614年)的《张达墓志》,仍存在撇捺笔画隶味浓厚的现象。
2.3结构
墓志字的结构重心向左倾斜。独体字中有横画时,如“世”字(图五)的横画作为整个字的主笔,其左低右高,字内结构左紧右松,从视觉上看重心偏左。若是上下结构的字,如“兵”字(图5),字的下半部分的主笔横画左低右高、左长右短,于是造成整个字向左下延伸的视觉感;“幕”“春”字(图5),撇捺笔画向左右舒展,且撇低捺高,向左倾而不倒。若是左右结构的字,如“鲵”(图5)字笔画左边多右边少;而“镝”字(图5)左右两边笔画数量相近时,左边整体略低于右边。通过分析可得知书丹者利用倾斜之势造成字体重心变化,显得字体有动感,形成了稳中寓变、变中求稳的结果。
3.结语
隋朝时间短,所见书法不多,且以碑、志为主,尤以楷书为多。且楷书成就不让北朝及唐。而《田集墓志》虽是楷书,夹杂一些隶书笔意,其独特的结字与笔法意义,清朗淳古的书法风格价值,在隋代石刻文字中是不可替代的复制品,是我们研究楷书流变的资料。该墓志线条瘦劲、挺拔俊健,结体平正秀雅,刻工技艺精湛。虽然至今已经有 1500 多年的历史,但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洗礼,其劲健的金石气息依然犹存,当属隋代碑志书法之精品。
参考文献
[1]唐·李百藥:北齐书,乾隆四十七年(1782)刻本。
[2]唐·李延寿:北史,乾隆四十七年(1782)抄本。
[3]唐·令狐德棻等:周书,乾隆四十三年(1778)抄本。
作者简介:米清(1995-),女,汉族,陕西榆林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书法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