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知三
自然界的花草具有天然的美好,但再美好的花朵也会变为枯萎的树叶与花朵,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无可非议。不过,花草植物在不适合的时序凋零,那就是病态。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同样的道理。近年来,由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孩子自身等的原因,中学生、大学生轻生事件时有发生。日前,四川省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學学生坠亡事件再次引爆网络,一时间,各种说辞铺天盖地而来。看着这些消息,怎不令人痛心?
叹息之余,我们不得不把思绪的触角伸到教育深层次领域,那就是加快塑造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补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板,此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应该是全社会都需要关注的问题。
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学学生坠亡事件,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对于这件事,愤怒者有之,悲叹者有之。一个鲜活的生命刹那间烟消云散,是社会的责任?学校的责任?还是家长的责任?
近年来,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轻生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内因决定外因,其很大一部分原因的是学生的心理出了问题。如果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会正确面对各种误解,而不会一时糊涂,走上轻生的道路。
轻生,是学生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也就是健康教育出了问题,这里的“教育”是宽泛的教育,并不只是单纯的学校文化课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伍新春教授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做了概括。他认为:智力水平正常,这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条件;自我意识正确,指能够客观了解自我,合理接纳自我,努力完善自我。人际关系和谐,指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给他人爱和友谊;生活平衡积极,指能够合理分配工作、学习、休闲生活;社会适应良好,指正确处理自然、社会、物质的关系;情绪乐观向上,指整体基调是乐观情绪多,消极情绪少,或者消极情绪能够很快缓解,不会长期沉浸在消极情绪中;人格统一完整,这是心理健康的最终结果。
显然,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学坠亡的学生没做到自我意识正确,没能客观了解自我,合理接纳自我,努力完善自我。他的心理是不健康的,这也是绝大多数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症结所在。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3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因此,学校这个环境承担着塑造学生自我意识的重要责任。
然而,目前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教育做得远远不够。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校有德育教育,但不够深入。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一些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流于形式,或者是浅尝辄止。
其次,学校须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但目前很多学校的情况不太乐观。有的学校虽然有较强的师资队伍,但是在辅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仍存在短板。而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好也仿佛掩盖了学校的其他缺憾。
再次,学校健康教育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或者全方位的覆盖,健康教育似乎只是德育老师或者班主任的职责。而有些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了解得不够细致、不够全面,也有被学生成绩好而蒙蔽了眼睛的因素,更别说不负责任的班主任了。
最后,教育的中心目的就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但是,有些学校及老师有时候抓不住主要矛盾,做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的放矢。
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曾说:“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如果一个人能对自我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就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控制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这也许就是对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完美解释,为此,学校应该深化教育改革,严格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精准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第一,学校要认识到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及心理教育的重要性。预防心理疾病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防患于未然。要通过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机制,要让德育教育像打疫苗一样常驻在每个学生的心里。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养成学校老师就是自己的知心人的认知,让所有学生都能敞开心扉,吐露心声,以便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疏导,以免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酿成重大事故。
第二,学校要强化要求,锻造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俗话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此话虽然有失公允,但是从某一个方面也说明了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不过,当下教师的压力也很大。我国研究者认为:教师的焦虑比其他职业群体的人更为严重。近年来,先后发生了由于压力过大,教师轻生的事件。受传统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众人往往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忽略教师的工作及家庭生活质量;重视教师的社会责任,忽视教师的家庭责任;鼓励教师具备牺牲精神,忽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教师的生活失去平衡,使教师对教学工作产生漠然、愤怒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己不正难正人”,因此,对教师培训不容懈怠,特别是教师的职业修为要天天讲,时时落实到实处。学校应多关心教师,为教师创造相对愉悦的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