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陵山区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路径探索

2021-07-19 02:40董英
理论与创新 2021年6期

董英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正式进入新常态,农业与国家经济发展的联系日渐紧密。基于此,通过对武陵山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化的发展对策,以期能补足发展中的不足,做强武陵山特色效益农业。

【关键词】武陵山区;特色效益;路径

引言

我区地处于重庆市东南部中心地带和武陵山区腹地,这种喀斯特地貌“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土地产出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加之近年来农民纷纷外出务工,大片坡耕地成了荒山。针对这一实际,区委、区政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以全力打造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先行区为目标,坚持转型、绿色、融合、统筹发展,扎实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笔者就我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1.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区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念好“三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围绕“调结构、创品牌、增效益拓市场”做文章,深入推进“山地特色立体农业行动”,不断壮大“3+X”特色效益农业体系我区特色效益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2019年,种植蚕桑面积8.3万亩,涉及区21个镇乡85个村,年产茧6万余担,收入11260万元。种植脆红李6.6万亩、猕猴桃3.5万亩、油茶4万亩、花椒1万亩、核桃0.6万亩,柑橘、白柚、枇杷、樱桃、杨梅、冬桃、核桃、板栗、绿茶、藤茶等产业20余万亩。其中,黔江猕猴桃、脆红李,在2018年获国家工商总局“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黔江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脆红李之乡”。2020年 4月24日,全区着力打造的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项目正式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认定。这是黔江蚕桑荣获的首个国家级牌子。

2.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我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仍存在一些差距、问题和不足。

(1)基础条件受限。我区地处武陵山区,可耕種耕地保有量少,自然资源较为匮乏,农业发展受地域、空间、气候影响较大,加之近年恶劣天气、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发展受限,发展壮大特色效益农业实属不易。基础设施薄弱,作为2017年刚脱贫的国家级贫困县,虽然近几年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很大,但是受财力制约,仍有不少短板和欠账要补。

(2)发展思路陈旧。相关部门、一些乡镇街道更多重视“粮经比例调整”,而忽略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是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根本目的和内在要求,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方面思考不多、办法不多。在发展经济作物时,也存在发展思路不清晰、发展重心不突出、发展模式不科学的现象,没有注重品种的选择、品质的提升,导致一些产业“昙花一现”,一两年后就风光不再。如个别经果林基地,没有充分考虑立地条件,没有进行科学引种试验和区域试验,苗木成活率不到10%,投入即亏损。

(3)骨干产业不强。烤烟、生猪、蚕桑三大骨干产业,在我区农业产业中比重相对较大,甚至在全市也位次居前,但是放眼历史、放眼全国来比较,这三大产业仍不够强,不够大。烤烟产业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目前种植面积2.9万亩,产量仅有6万余担,约为原黔江县1994年15.8万担烟叶产量的2/5;生猪产业、蚕桑产业,虽然在全市名列前茅,但是比起其他省市生猪、蚕桑产业大县相比也还有不小差距。

(4)政策扶持不够。现有的一些扶特政策重点不修突出,扶持的对象过多,缺乏对农业产业发展的长期性、周期性考虑,没有真正建立起长期性、系统性的扶持政策体系。比如对烤烟产业只有两条扶持措施;对蚕桑产业扶持,区级层面在种苗、肥料、蚕茧收购上的统政策外,原来乡镇出台的奖励补助政策基本取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蚕农积极性;生猪更是由于前几年用地、环保、市场等因素,产业发展艰难。

3.对策建议

为促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工作加快步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提高农产品供给水平,推动我区特色效益农业提质增效。为此,建议如下:

(1)突出特色效益农业主导地位。要充分认识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努力将“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传统农业产业,转变为“高品质、高产量、高价值、低污染”的特色效益农业产业。目前,烤烟、蚕桑、生猪、猕猴桃、脆红李、食用菌等构成了我区农业的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为重点,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烤烟、蚕桑产业是我区亿元级稳定增收的农业产业,也是走产业化道路的两个成功样板,我们要坚定信心,大力发展稳定增收的亿元级产业,形成了企业、政府与农户的三赢局面。

(2)优化乡镇产业布局。利用好黔江生态、交通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思路,每个乡镇都明确1-2个特色优势产业,例如,寨子社区持续打造阿蓬江“一江两岸”旅游带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塘镇进一步做优猕猴桃、脆红李等水果产业,小南海镇进一步在农文旅融合上下功夫,金洞乡力争打响中药材之乡名号等,在全区形成以生猪、蚕桑、烤烟、有机粮油、特色蔬菜、优质水果、品牌茶叶、特色林产品、道地药材、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3)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目前,虽然我区获得市级以上农产品品牌认证117个,“山韵黔江”区域公共品牌也有了一定知名度,但总体来看,品牌“小、乱、杂”现象还比较突出,后续支撑乏力。因此,一方面紧紧扭住马喇润贡米,野江鸡染、珍珠兰茶等“老字号”品牌,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利用电视广香、宣传软文、朋友围扩散等手段,不断提商品牌的知晓度、美誉度。同时要注重产品质量提升,标准化建议,真正做到黔江农产品全区捧、全市响、全国知。另一方面,应强化“山韵黔江”区域发公共品牌的应用,加大互联网营销力度,整合线上线下营销,利用“农产品+微商“农产品十电商农产品+社群”农产品+网络直播”农产品+直销店互联网+认养农业”等新型商业模式,让黔江优质农产品“触网”上电、走出“大山”。

(4)强化企业政策扶持。目前,我区已有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3家,但国家级只有1家,市级只有13家,未经营的就有10家,龙头企业的带动力仍然薄弱。下一步,建议按照“扶优、扶强、扶大”原则,持续培育壮大一批有实力的国、市级龙头企业。同时,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加大扶持激励力度,持续宣传好、落实好金融支持、涉农项目税收、农业生产电价等方面扶持政策,并对现有政策进行梳理整合、打捆使用,坚持对重点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政策的集聚效应,力争达到“1+1>2” 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劲哲,康涛,蔡玉美,侯迎威.郑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2018(03):43-47.

[2]王寿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思考[J].办公自动化,2019(6):29-31.

[3]李保芹. 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发展农业经济的思考[J]. 林业勘查设计, 2017(3):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