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固有思维

2021-07-19 21:45王玉晓
美术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楼顶工笔画作品展

2020年10月,《楼顶的浴者》绘制完成,从初步设想到最终完成经历了三年时间,三年来不断思考和推敲这件作品最终要以何种图式呈现。从表象来看,这件作品描绘的是在一个明媚的午后,人们在洒满阳光的楼顶浴池中畅游的画面。近景是正在水中嬉戏的人群,有的潜泳,有的自拍,有的在俯瞰城市;中景是喧嚣繁华的都市楼群;远景是一望无际的海洋和映着天光的群山,上空是硕大的云朵和广阔灿烂的天空,呈现一派静谧之气。

一件艺术作品的完成,需要经过反复地锤炼,《楼顶的浴者》最初的构图只是一个单人背影,延续了以往“都市”母题的创作思路,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渐渐有了新的认识,我试图突破以往固定的构图模式,做一种新的尝试,在以往作品中表现孤独时,多采用单人的构图形式,单人并不是孤独的唯一象征,在多人的对比中依然可以表现孤独,甚至会将孤独感衬托得更加强烈。于是,由单人增加至三个人物的组合,近似于方形构图,视觉张力随之增强,但是仍然不能满足表达的强烈欲望,人物的数量依旧可以增加。因此,我将画面横向拉长呈手卷状,在横向的构图中可以左右安排较多的人物,同时突破当下展览中以方形构图为主的固定模式,这一变化不但使画面容下更多的人物,而且与传统的手卷有所关联。然而,一个画家的审美习惯往往会对创作思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至少在某一阶段这种潜在的影响是存在的。我热衷于表现海阔天空的视觉感受,虽然手卷式的构图略有新意,但与内心的审美习惯并不相符,甚至一度感到有种莫名的窒息感,构图被再次否定。此时,我想起了身处内蒙古草原和西藏湖边仰望苍穹时,那种刻骨铭心的感觉,空旷、浩瀚,想到了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孙志钧老师的草原系列作品,人置身于草原时,那种博大、宁静、苍茫之中透着一丝丝孤独。基于此,在符合审美的基础上我将天空面积加大,画面不仅富有张力,而且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辽阔的空间感与内心的表达相得益彰。

在人物形象与动态的选择上颇费一番周折,与水亲近是儿时的生活体验,无论是门前的沙河还是几公里外的大海,都有着美好的回忆。然而当描绘水中人物的具体动态时,却束手无策。为此,我多次到海水浴场和水上乐园,观察并记录水中人物的各种动态和形象,画了大量的速写和小草图,根据画面的需要,选择与内心表达相契合的形象。在人物的造型上,采用概括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外形。读博期间,我的博导陈孟昕老师多次谈到绘画形式语言的问题,陈老师对于造型和色彩有着深入的研究,提倡主观意识,让我有了从客观写生造型到主观意象造型的重新认识。陈老师说,中国画是意象的造型观,夸张、变异、抒情,具有写意的精神,与西方写实绘画不同,造型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在于“造”,在物象体貌上寻找夸张、变异的根据与相应的特点,将形象典型化会更加神似,造型要富有艺术性而不是照搬对象。这对我突破固有观念,形成新的造型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楼顶的浴者》的另一个突破是在色彩的运用上,打破对固有色的认识,色彩不是客观的描绘,需要根据情感表达而主观驾驭色彩,区别于客观物象的色彩是判断一件作品艺术性高低的重要标准,在色彩体系中,冷色调常被认为是孤独的象征,但是在这件作品中,我尝试运用强烈的冷暖对比来表现孤独。将蓝、黄两种色彩并置,蓝色的天空被主观处理成黄色,与水面产生强烈的对比,在矛盾中追求色调的统一,正是基于新的尝试,让我对色彩有了新的认识,并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艺术的故事》的作者贡布里希曾经说过:“我们都倾向于把传统的形状或颜色当作不二法门。孩子们往往以为天上的群星必然是五角星的形状,虽然它们并非如此。坚持画中的天必湛蓝、草必青青的人就跟那些小孩子相差无多。他们只要看到画面上出现了别的颜色就义愤填膺……可是一旦艺术家摆脱出来,就能创作出振奋人心的作品。”可见,突破固有思维或许能开启一扇全新的大门。

“光”在画面的运用,是我多年来始终探索的一个重要的绘画语言,在观念表达和意境的营造上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自然光还是人造光,都被赋予某种象征意义。我对光的运用既区别于纯写实的现实描绘,又区别于超现实的画面形式,也不同于西方印象派中科学的光色方法,而是一种意象中的光,打破统一光源的束缚,倾向于主观臆造的光,呈现出光照无常、欲真又幻的视觉效果。《楼顶的浴者》依然延续了“光”的运用,但突破了以往用空白或白颜色来表现光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用色彩来表现,运用黄色来表现波光粼粼的水面效果,色光的运用既与天空的色彩相呼应又蕴含在统一的色调之中。

随着对绘画的不断认识,我会尝试更多的绘画语言。2015年开始钟情于对水的表现,从《遗落之花石纲系列》到《悠远的号角》、从《楼顶的浴者》到《海岛的黎明》,都是光与水的表现。对于《楼顶的浴者》而言,水的画法借鉴了马远的作品《洞庭风细》中的元素,水纹呈现由近及远、由实到虚的空间效果。水的面积约占了画面三分之一的位置,将人物整体统一在水中。

《楼顶的浴者》尽管选择了具象的人物,却不是再现性的描绘,我习惯在画面中注入某种特别的感受,能够引起观者的思考,所表达的情感远非表象的呈现,试图摆脱记录具体生活场景和人物的直观表述,让其成为表现精神性的载体,略带伤感的孤寂和大自然的神秘感,这种复杂的感觉只有置身其中才能有所领略。画面的右下角,于水面波光最耀眼处的青年,是画家的自我写照,他的狀态与周围格格不入,此刻的沉思正是画面要表达的核心所在,暂且称之为“光中的人”,他不是单纯地指某一个人,而是代表每一个人在某时某刻的特定状态。都市生活难免被周围嘈杂的环境所干扰,但守住一颗安静的内心,即便在浮躁的都市中仍然可以享受一份美好的孤独。所谓身处繁华,心生孤独,孤独不是消极的表现,是一份态度,在尘世中安静下来,沉淀自我。

艺术家需要孤独,在孤独中思考才能更好地突破,而每一个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是否也需要卸下面具与内心独处。孤独感的诠释因人而异,作为在都市打拼的年轻人,对都市生活的感触最为深刻,我们的心灵归宿在哪里,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五味杂陈。《楼顶的浴者》告诉我们学会享受孤独,“光中的人”正是青年群体的个体,以小见大,折射出当下同龄人的生存状态,用小我的经验映射大我的时代,关照内心,表达人文关怀。

《楼顶的浴者》的创作过程,让我明白形式语言是为了表达的思想情感而存在,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也不存在所谓的公式化样式。思想性是艺术作品的终极追求,艺术需要遵从内心去功利化的虔诚表达,敢于突破固有思维,在思考中探索,对一个画家来说至关重要。

作品《楼顶的浴者》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评为“入会资格作品”并被收藏,同时被中国工笔画学会评为“优秀创新奖”,如期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算是这件作品的一个完美归宿吧。

王玉晓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

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全国第三届现代工笔画作品展,“万年浦江”全国工笔画作品展,“悲鸿精神”第二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同心筑梦”第二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多彩中国梦”2014·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相聚宜兴”全国工笔画作品展,“墨韵岭南”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等展览。

出版有《85后水墨派——工笔卷》《中国当代学院派画家——王玉晓卷》。

作品发表于《美术》《美术界》《美术报》等报刊。

猜你喜欢
楼顶工笔画作品展
务虚笔记
2020年首届广西工笔画作品展作品选登
割草机
作品展
小主编作品展
在楼顶
楼顶慢跑
陈孟昕工笔画作品
小主编入选作品展
吴绪经工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