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瑞
2月25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内气氛热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举行。乐至县扶贫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接受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表彰。
荣誉的背后,是8年来乐至干部群众守初心、担使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无私付出。
号角阵阵,誓言铮铮,不辱使命,今朝梦圆。2019年底,乐至全县实现所有贫困村退出、所有贫困人口脱贫目标,2017年和2019年两次被评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县”。
乐至县用奋斗筑牢群众通往脱贫致富的路基。
创新机制
打造一支作风硬的干部队伍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党的十八大以来,乐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87万帅乡儿女齐心书写乐至脱贫故事。
破损的页角,详实的数据,密密麻麻的文字……这是脱贫120接线员冉果记录的扶贫热线日记。为解决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推动中的各类难题,2016年5月,乐至县借鉴“110”“120”等警务和急救指挥中心模式,在全省首创精准扶贫“120”热线,下设扶贫政策、资金保障、产业就业等7个分中心,推行“3天回应”机制和“回访”“督办”制度。
电话那头,每一声叹息、焦虑、抽泣都会有回应。
精准扶贫“120”热线只是乐至积极探索精准脱贫路径的一个缩影。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乐至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精准施策,出台系列创新举措,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三级书记一起抓”,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一体、协同联动”的作战指挥体系,夯实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强的政治保障。
上百次工作部署会、现场推进会……乐至从政策创新、机制体制、资金投入等方面再细化再推动,定期召集“两不愁三保障”行业部门研究脱贫攻坚工作,针对贫困人口收入、住房和饮水安全、人居环境治理、帮扶责任落实等,制定实施标准,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县级各部门围绕本行业脱贫攻坚工作和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等内容,全覆盖到村、到户、到项目现场督战,确保脱贫攻坚各项行业政策落地落实。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除了政策支撑,关键还要打造一支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8年来,乐至把最能打仗的人选派到脱贫攻坚一线,先后选派408名驻村工作队员全脱产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9000余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他们当中有你追我赶“攀比”晒成绩的“夫妻档”,有推动蚕桑现代化助力增收的退役军人,有驻村900天吃了600桶方便面的“泡面书记”……在那几百上千个日夜里,他们沉下去、俯下身,忘我地奋斗在困难群众脱贫攻坚的战线上。
打组合拳
开辟脱贫致富新路径
初春时节,蟠龙湖碧波荡漾,油菜花、桃花、李花……百花争艳,将湖边的石佛镇荣家沟村映衬得格外美丽。这里曾是有着81户贫困户的贫困村。2017年5月,该村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吸纳贫困户自筹资金自愿入股,成立了全市首家村集体组织的乡村旅游公司,利用蟠龙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3年间,村集体增收30万元,全村都脱了贫。
荣家沟村的脱贫历程与全县脱贫村一样,与“精准”二字息息相关。
自精准扶贫以来,乐至严格对照标准,协调配合数据比对,精准识别贫困村87个(村级建制调整后为6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5.8万人,落实各项资金15.99亿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48亿元,千方百计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精准”不仅体现在识别贫困户上,更重要的是“对症下药”,乐至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将产业增收作为重中之重,同时积极探索推广“贷资入股”金融扶贫、“农旅结合”旅游扶贫、“村电入网”能源扶贫、“城乡互通”电商扶贫、“代耕代种”土地托管5种产业扶贫模式,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组建产业管护队伍等方式,对64个贫困村1.4万亩规模连片产业进行统一管护,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全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2230.38元增加至2020年的9596.85元。
2020年,乐至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多措并举降低新冠疫情影响。就业扶贫方面,安排财政专项资金1200余万元,鼓励支持贫困户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开展“春风行动”,新增1100余个公益岗位,对接浙江、广东和成渝地区用工需求,1.7万余名贫困群众实现县外和县内就业。消费扶贫方面,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销售贫困村、贫困户农副产品,按照扶贫产品销售总量的3%予以补助,帮助销售(采购)扶贫产品近1亿元。
补齐短板
全面完善基础设施
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之前,乐至部分农村地方还存在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上学难等问题,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了补齐短板,2014年以来,乐至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全县累计投入各项资金15.99亿元,建成道路860余公里、新(改)建村卫生室216个,实施危房改造10284户,维修加固1956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40户1975人;新建大院集中供水219处、单户井1646处、场镇管网改造9处等,解决1.3万名贫困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现在一个电话,‘小黄车就上门,方便得很。”家住劳动镇远朝门村的杨大爷做梦都没想到,在农村家门口也能预约到价格便宜的“班车”。自从村上修了路、通了车,84岁的老爷子赶场喝茶的日子越来越多了。
“现在国家政策好,医保给我们报销了一大半。時不时还有医生下乡给我们做免费检查。”中天镇茅沟村村民张平安再也不用为看不起病发愁了。如今,乐至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额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医疗报销“一站式”结算,全县医疗扶贫受益人口14万人次,县域内个人自付率控制在10%以内。全覆盖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免费体检,组建21个工作组上门开展慢病认定,累计申报认定1.6万人。
在义务教育方面,乐至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保障适龄儿童享受“三免一补”等资助政策;设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52万人次,实现“应助尽助”;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六长负责制”,通过政策宣传、送教上门、劝返复学等方式,保障4236名适龄儿童少年“应读尽读”“应学尽学”,目前乐至无因贫失学的儿童少年。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在乐至已成为现实。
扶智扶志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老婆子养的6厘米蚕子,四季就是4000元。”童家镇的曾世财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还可以卖菜油、蔬菜、鸡蛋……谁能想到,几年前,这位还是全村出了名的“懒汉”,如今经过党委政府的帮助和自身努力变成了致富能手。
“感觉比我娃儿学得还认真,40多堂课我一课都没舍得落下。”东山镇的蒲锦友通过“农民夜校”找到了致富奔康的道路,还帮助村里的贫困户发展蔬菜种植增收。
在帅乡,像这样“懒汉”变“劳模”,先富带动后富的脱贫户的故事还有很多。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乐至着力教育引导,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依托“农民夜校”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等平台,开展脱贫攻坚“大讲堂”;出台“幸福基金”评比、“幸福超市”兑换办法……探索出一条条扶贫扶智新路径。
“以前觉得人生也没啥盼头,现在看到大家这么帮我们,就觉得既要蒸馒头,更要争口气嘛。”蒲锦友笑着说。
鞍马未歇,战鼓催征。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乐至将接续前行,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