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路
? Luca Locatelli_Future Studies
比赛总有一个标准,不同类别的比赛,标准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可以找到规律的——获奖的都是能吸引眼球的照片,从表面的视觉诱惑到深处的心灵触摸,获大奖的照片总是从愉悦你的眼球开始,至于是否能进入内心深处,这就是另外一个层面的话题了——拿出能吸引人眼球的照片去参赛,成功的第一步就迈出了!
最讲究吸引眼球的比赛,莫过于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赛,这一世界上受众最广的摄影大赛,讲究的就是“画意”(一上来就专设“画意”组别),让人在目迷五色的比拼中不能自已。即便是看上去更为专业性的比赛,如哈苏摄影比赛,比的也是画意与唯美,随便挑一幅冠军作品,评语中就有这样的描述“这幅作品混合了不同的主题与风格——时尚与街头,画面结构着力多方,包涵多样元素,却没有模糊焦点,而是统筹所有视线,将其引导到模特的身上,保持唯一强烈的关注点,因而脱颖而出”。和前者的比赛的差异,也许用的是更为高大上的专业相机?至于IPPA倡导的苹果手机摄影大赛,唯美的画意层面丝毫不弱,只是由于手机更加贴近生活,使其显得更为接地气。还有徕卡巴纳克摄影大赛,徕卡相机的卓尔不群,使其比赛的定位在画意唯美的空间稍稍抽身而出,更关注社会题材的复杂和多样,当然画面的吸引眼球,也就从表面的华丽转向视觉的冲击力。
其实,吸引眼球的唯美无可厚非。然而,从一开始摄影模仿绘画为了求其生存之道开始,到后来盲目地认为摄影就是可以超越绘画达到理想的境界,千万不要以为摄影一旦离开了传统的、画意的唯美,就没有可以生存的空间。因为还有摄影创意的探索——真正意义上的创意摄影,就是在画意唯美的基础上将其形式的表现力,向更具摄影特征方向推到极致的一种样态。创意摄影在稍稍远离画意唯美空间之后,强调了摄影本身固有的视觉特性,在唯美的基础上撑开了求变的大旗。创意摄影更希望借助摄影技术突飞猛进的强大后盾,以摄影的方式将画意唯美之“色彩”做得更为当代一些。或者说,对于创意摄影而言,重要的就是一个“意”,也就是尽可能将美的形式变为有意义的作品,把个人的想法融入照片里。比如连续几届中国伯奇杯创意摄影大赛以及第一届特想杯创意摄影大赛等,就是力图在简单唯美的基础上,提升到创意的空间,作品的独特内涵总是成为让人惊喜、值得玩味的焦点。对于具有突破性的、创造性的摄影表现形态,正是将其“意”推向更高层次的助燃剂。或多或少,也在向观念性的空间靠拢。
从唯美、创意到观念,摄影的艺术创造才是独一无二的,才是无可替代的——客观的真实被心灵的真实所替代,往往更接近于个体的客观存在!这样一种看似悖论的说法,如同透过一个镜面,看到了攝影本体论的另一种可能。因为摄影和人类的感觉并非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摄影只是延伸了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进程。好在观念性的摄影比赛,在中国也已经有了生长的土壤,比如TOP20新锐摄影比赛,就是一个很好的比拼空间。
写到这里,我们似乎已经在讨论新的话题,比如好照片的标准,比如什么样的照片更容易获奖?其实,好照片没有唯一的标准,或者,好照片也不一定能够获奖——这样深层次的讨论,暂且放在后面展开。
无可置疑,世界上的摄影大赛都是在求变中生存。求变才能吸引更多的目光,求变才能在众多的比赛中杀出一条“血路”!至于参赛者,也只有跟上变化的潮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Luca Locatelli_Future Studies
有的大赛求变,变在分类的模式所产生的诱惑力。比如奥地利超级巡回赛,这些年来的组别分类越来越细,细到让你无法抑制跃跃欲试的参赛欲望。因为你会发现手中的照片总会有脱颖而出的可能。比如除了传统的画意彩色组风光主题、人体摄影组、肖像组、水组、全景摄影组、建筑与景观组、情感与人类关系组以及体育、动态与运动组,气候变化、季节和天气组,树和木组,世界儿童组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的分类之外,居然还设置了“关于面包的一切组”——理由是:面包是全球化的食品,面包的起源是田地。……可以表现麦田的绿色、夏季风中滚动的打谷场、任何季节的谷物和田野、收获等等。也可以把面包作为一种产品,表现不同形式的面包和工作中的面包师,面包不仅是人类的基本食物,也是营养和健康的基础,观众应该感受到面包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摄影师的参赛日益增多,“奥赛”专门设置了“中国组”,对中国摄影的网开一面,更显现出主办者的良苦用心。摄影的普及和摄影大赛分类的细化,正是摄影作为一种现代媒介迅猛发展的真实写照,抑或不是摄影人的幸运?
摄影比赛的变化也和摄影科技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尤其是作为全民摄影的一种,手机摄影大赛的风生水起,也给摄影大赛带来了勃勃生机。除了专门的苹果、华为等全球性的摄影大赛之外,许多综合性的摄影大赛也都设置了手机摄影的类别,以吸引更多的人进入摄影大赛的波涛汹涌中一显身手。
早在20年前的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中, “上海移动通信”杯首届国际手机彩信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展作为一种萌芽,以国际影展作品交流展的形式在上海美术馆同时展出。难以想象,手机摄影如今作为摄影大赛几乎逼近主流模式的设置,在这样一个图像的力量无所不在的世界里,诞生了换一种方式看世界的新的可能。
? Luca Locatelli_Future Studies
摄影大赛的变化,其实更重要的还出现在对组照或者说系列专题摄影的重视上。单凭靠单幅照片在摄影比赛中打天下的可能性,已经被局限在业余级别的、沙龙唯美级别的层面上。相对专业级别高些的摄影大赛,无一不将组照或系列专题摄影作品放在了更为核心的位置上。即便是最不重视组照的奥赛,也设置了组照组。其要求是:3-12张为一个组照,最多两个组照参赛。展现时间的流逝,表现事物的变化和任何适宜用连续影像来表现的题材。
组照对于摄影表现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当下纷繁变化、日趋复杂的人类生存样态,单张照片的能量是难以胜任其视觉传递价值的。所以那些将单张照片获奖作为主导的大赛,其照片的形式一定是沙龙唯美的,只能是愉悦眼球而已!
对于组照和系列专题摄影在摄影大赛中的重视,在这些年的中国摄影大赛中得到空前的关注。就以国展为例,组照或专题系列作品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且在近年还专门设置了“长期关注”系列,以鼓励参赛者至少以三年以上的时间“挖掘”展现当下人类的生存境遇,从而让获奖作品有了足够的深度(而非仅仅愉悦眼球)。至于对系列作品最为苛刻的要求,莫过于中国摄影金像奖——往届的艺术类组照至少20幅以上(后来取消了限制),而纪实类组照还是保留在30幅,以便达到足够的深度呈现。在这样一个层面上比拼,其难度可想而知。
也许影友更关心的话题可以在这里展开了——什么样的照片才是好照片,什么样的照片更容易获奖。或者说,好照片一定就是获奖的照片?那么,我们是否能够找到捷径,把争金夺银变成囊中取物?
其实参加摄影比赛和参加其他比赛一样,也许并没有捷径——但一定可以找到“通途”。之所以能够找到“通途”,前提之一就是要“认清形势,量力而行”。
所谓“认清形势”,就是在跃跃欲试之前,先要冷静地分析各类大赛的特征;而所谓“量力而行”,也就是看看自己的电脑中存放了什么样的照片。两者对路了,获奖的“通途”也就会渐渐通向希望的田野。
前面谈到了各种类型的摄影比赛,其实都是有针对性的。曾有不少影友问我,花一大笔钱,去参加“奥赛”,值不值得?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奥赛”其中的商业利益是“立场鲜明”的。所以在你“砸钱”之前,先要想一想,手上的照片或者你的拍摄风格是否适合“奥赛”画意唯美的基本要求。同时,参加“奥赛”的目的是什么——是谋求某种荣誉,还是为了得到积分,抑或证明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实力?当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投与不投,自然也就没有疑问了。
当然,参加某些类型的比赛,也有“投机取巧”的可能。比如借助某些大賽分类的不确定性,可以争取到更多获奖的机遇。比如国内某些摄影大赛,分类中有艺术类和创意类两个不同的类别。据我多年的评委经验,这两种分类的边界是很模糊的。尤其是艺术类作品往往蕴含创意成分,创意类作品也可以归入艺术类的范畴。所以当你有一组艺术类作品参赛之后,是否可以考虑在创意的层面上调整其中某些画面(同时增减一些画面),往变化的空间更多拓展一下,改头换面,再去参加创意类组别,也许获奖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 Luca Locatelli_Future Studies
根据自己的实力参赛,摆正位置,一定是最重要的。比如中国摄影金像奖,这是中国最高级别的摄影大奖。从专业的意义上说,这一奖项是为“人品”设置的,而非单单为作品而设置的。尽管如前所说,作品作为系列组照,本身的要求就很高。但是在整个评审过程中,除了看作品,还要看参赛者对于摄影所做的贡献,包括其摄影的资历,获奖的层面,对于社会的贡献,以及还要有足够的理论高度(需要同时递交一篇4000字以上的理论文章阐述其创作理念)。作为金像奖的评委,我深知其中的“艰辛”——100多组作品的评审历经三天,其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千万不要盲目投稿,否则不对路子的参赛对你来说只是一次“打击”。
这里再以“荷赛”的功过得失为例——关于荷赛,也就是级别最高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我就曾说过:荷赛是欧洲人创立的,因此也必定是欧洲人的天下。虽然说音乐、绘画、摄影是无国界的,但作为一种人的视觉语言,不能不受到其身后的文化氛围的笼罩。不同文化的人在一起,也有永远走不进对方屋子的苦恼。这不像藏着十万金银的山洞,靠着阿里巴巴的一句咒语,就可以破门而入,不管喊咒语的是什么人。
很早以前了,杨绍明的一组《退下来以后的邓小平》获得1988年第31届荷赛奖的新闻人物系列照片三等奖,这是中国摄影家31年来在荷赛中首次获奖——实现了“零”的突破。于是,一时间大小文章都将荷赛高高捧起,反复说明荷赛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如何高,以此来证明中国摄影界的实力,从而反证荷赛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第二年,中国的137位摄影家满怀信心送去了600幅作品,其数量之多居参赛国家之第二。结果呢?无一获奖。落荒归来以后,大小舆论又以几乎相同的口吻贬低荷赛,说荷赛只是代表西方中心主义,它对中国的冷落不能说明问题。但事实却放在那里,使人不得不黯然神伤。
所以,摆正位置参赛,就是一个重要的起点。
回到前面已经提及的话题:什么是好照片,一张好照片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什么样的好照片更容易在比赛中获奖?
其实,对于摄影比赛获奖而言,好照片永远无法和比赛获奖作品画上等号,或者说,比赛的获奖照片一定不是参赛作品中最好的照片(严格意义上说最有个性的照片)。理由很简单——一次摄影比赛的评委组成,少则三人,多则十数人。评委的趣味各不相同,审美和观念也可能相去甚远。所以,最终的大奖或者一二等奖,都是在各位评委的妥协下产生的。也就是说,非常有个性的好照片,往往只符合其中一两位评委的青睐,而难以得到全票夺魁。所以,最终的高等级奖的产生,都是大多数评委认为还过得去的作品,因此难以给真正有个性的好照片以站上最高领奖台的可能。好在现在一些高级别的摄影大赛,都设置了评委推荐奖的奖项——由每一位评委选一张(一组)作品作为推荐奖,以便不至于埋没了非常具有个性化的好照片。
话题回到关于好照片的标准——一位国外策展人在回答什么是好照片的评价标准时,她说出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以为摄影百分之百就是提出问题,最佳的摄影往往是模棱两可的,最令人难忘的照片就是让你停下来思考:“等等,他是快乐还是忧伤?其中意味着什么?”这就是照片超越文字的力量所在。它们是另一种呈现,是属于诗意的。
她的意思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好照片不是简单的宣传画面,不是给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一个提出问题的过程,给人以更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所以,对于摄影比赛而言,除了如“金像奖”之类的综合性考量人品的摄影比赛之外,你千万不能将获大奖的照片等同于最好的照片(最有个性的照片)。反过来说,你如果想参赛,投稿的照片有一个底线,就是要有足够的吸引眼球的力量——也就是在第一时间能够引起评委的关注——面对如国展这样数十万投稿数量的大赛,评委在每一张照片上停留的时间不会超过0.5秒。因此,如果你的照片没有足够的视觉吸引力,那么在第一时间就会被淘汰,更不要说获奖了。至于进入第二轮之后,是否能够进一步登堂入室,才取决于其内在的含金量——成功的一半也就有了!
还有一点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就是避开俗套,另辟蹊径,才可能在大赛中脱颖而出。早些年《摄影之友》杂志曾在采访著名的艺术批评家栗宪庭时问道:你是否关注大众的影像趋势?
回答是:这是个好事,但我有一个经验,越是业余,就越受意识形态的束缚,受既成的东西影响深,反而不容易摆脱。比如他们拍摄犀利哥的时候,在一瞬间就会想到让镜头降低,这样就很像大片,大众容易受拍摄手法表面的影响。
他的意思是说,大众容易随波逐流。那么,我们也可以引为参赛的一个要点,也就是先要仔细研究一下以往摄影比赛的热点和表现趋同点,然后在投稿时避开这样一些形式上的雷同。否则,评委的视觉疲惫之下,雷同的作品难以登堂入室也就很自然——除非评委的阅历太浅,抑或评委的背景不同——有一年上海国际影展,我和一位英国评委分在同一个组。其中为了一张照片是否获奖争执不下——理由很简单:这幅画面的民俗题材风格在中国的历次摄影比赛上屡屡出现,我已经司空见惯。但在英国评委视野里却很有新鲜感,这也不难理解了。
镜头摄影文化网站在2019年黑白摄影比赛获奖宣布时,发表了几位评委的意见——莱斯利 马丁说:“参赛作品从黑白摄影美学的探索到新闻手段的专业渲染,从传统影像使用到激进的当代艺术接壤,所有这些都彰显了黑白摄影的持续和无尽的可能性。”路易 费多托夫-克莱门兹说:“脱颖而出的艺术家在系列的项目和单一图像中展示了非凡的视角,这些图像向我们展示了只有深入而不是广泛才能实现的丰富性。”仔细研究一下每一类比赛评委的观点,量力而行,可以开始你的參赛征途了——祝你获奖!
“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LOBA)于1980年设立,以摄影史上的传奇人物、徕卡相机的发明者——奥斯卡·巴纳克的名字命名。在此后的40年里,逐渐发展成为最具声望的国际奖项之一。该奖项从未间断地通过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摄影师镜头,关注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LOBA官方网址:
www.leica-oskar-barnack-awar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