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悦晗
近年来,红色文化不断融入到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中,以一种独特的精神特质,成为影响当代中国文化格局的要素。借助影视作品、展览、VR等手段,博物馆、企业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不断推陈出新,力图找到更为贴近真实情境的视角还原历史,让人们能“看”到、“听”到过去,更真切地触碰到峥嵘岁月和滚烫的热血。
“民国最浪漫的不是爱情,是走出黑暗的并肩同行。”“我们的考点是他们的一生。”“熬夜看了《觉醒年代》,我不允许有人没看过这部剧!”
播放量超3亿、豆瓣评分9.3分的《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主线,描绘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画卷,讲述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陈延年、邓中夏等革命人士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将“中国往何处去”的宏大命题融入到具体而微的历史事件中。这部主旋律作品一经播出就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
毛泽东的出场,1分20多秒的镜头,没有台词,大雨当中,长沙街头,底层社会民不聊生:孩童在路边哭泣,百姓在路边乞讨。毛泽东一脚踏开污水,他来了……
在剧中,民国文化大家和革命家们都有了新昵称:秀儿(陈独秀)、憨坨(李大钊)、迅哥儿(鲁迅)、辜宝宝(辜鸿铭)。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可感、可敬、可爱,一帧帧画面触及观者的心。
优酷站内数据显示,在《觉醒年代》发布弹幕的人群中,“90后”“95后”的占比是全站基准值的1.6倍,而这显然并不在《覺醒年代》收视人群的预期范围内。那么,《觉醒年代》是如何圈粉当代青年的呢?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秘书长、《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告诉《中国名牌》记者:“在进行红色题材的影视创作时,首先要对党史进行深入研究,在总结出规律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才会有特点,才会让青年人喜欢,倘若没有把这段历史吃透,那么就只能是生硬地呈现书本上的内容。”
或许正是这种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细节感染着青年观众。
其实,革命题材影视作品创作历史已久。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董存瑞》《地道战》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开国大典》《焦裕禄》,再到二十一世纪的《亮剑》《建国大业》《金刚川》《觉醒年代》等,可以说,从新中国电影业的起步阶段开始,关于红色题材的影视创作就始终在路上。
时间倒回到55年前,1966年元旦,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电影《地道战》在全国上映。“地道战,嘿!地道战……”随着电影的热映,这一插曲已成经典。影片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军民团结,用乐观的对敌精神,创造性地运用地道战方法抵御和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经过。据不完全统计,40多年来,该片在国内外共发行35毫米胶片拷贝3000余部,16毫米胶片拷贝6000余部;观众遍布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东欧等地区,截至2012年,已创造出共30亿人次观看的纪录。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也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无论是国家建设初期,还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当前,它们都是凝聚人心、形成共识的重要载体。
进入全媒体时代,影视剧制作技术、形式、影视叙事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建国大业》摆出强大的明星阵容,成龙、李连杰、姜文、冯小刚、陈凯歌等172位明星参演,呈现出精良的视觉效果。以《战狼2》《红海行动》等为代表的一批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电影在年轻人中引发了强烈共鸣,弹幕、微博话题等便捷的信息交流互动方式,不断激发人们的参与度、求知欲。截至今年6月20日的统计数据显示,《战狼2》票房为56.8亿元,《红海行动》票房为36.48亿元。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在对历史的不断回溯和思考中,人们知史、明史,对民族精神、先辈们的奋斗历程有着更深层次的解读,激励着自身奋发向上。
“不要低估今天的年轻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政治鉴别力和艺术鉴赏力,他们希望找到自己的榜样。年轻人不是不喜欢党史文化作品,而是我们没有写出让他们喜欢的党史文化作品,在创作剧本的时候,编剧一定要有精品意识。”龙平平说。
6月18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在京亮相。在红色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展览馆、博物馆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红色资源的挖掘、展示,它们不断向人们传递着不惧苦难、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
今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举办了“百年巨变——雕塑作品展”“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等系列展览。
漫步在国博宽阔的展厅中,一代代科学家们的感人事迹和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奋斗历程跃然眼前。钱学森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国,在艰苦的环境下做出了惊天事业;屠呦呦潜心科研、不为名利,为国家甚至人类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这就是中国科学家的精神!
为庆祝党的百岁生日,国博还跨界影视领域,联合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制作《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电视节目,通过讲述100件美术经典作品背后感人肺腑的党史故事,再现中国共产党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介绍了国博的一幅红色题材画作藏品——叶浅予的工笔画《北平解放》。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并举行了入城式。当时毛主席要求人民军队一定要从东交民巷经过,因为“旧中国这里是帝国主义的天地,中国的军警都不得进入。而今,北平解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这里昂首阔步通过,宣告那段耻辱的历史结束了”。于是,这一历史时刻,就被叶浅予用画笔定格下来。画面上,数百个群众形象清晰可辨,不同身份、职业的民众跃然纸上,展现了欢快却不尽相同的动作、神情,这一珍贵的历史画像已成经典的红色记忆。
在国博,弘扬红色文化的行动环环相扣。
从2018年的“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到2019年的“现代化之路——共和国七十年”“行远同梦——华侨华人与新中国特展”等,国博通过文物、雕塑、油画、国画、场景复原、沙盘、零距离触摸屏、电子翻书、高清全息投影等方式,不断丰富着观众的观展体验。
在“行远同梦——华侨华人与新中国特展”的展厅内,一面长2.46米、宽1.5米的毛料制五星红旗十分醒目。这是新中国成立之际在美国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当时,纽约华侨衣馆联合会通过香港《华商报》的报道得知新中国国旗的具体尺寸,委托美国一家老牌制衣公司,以高级毛料制作了两面五星红旗。因年代久远,红旗表面已有了虫蛀洞,然而这面印证着华人华侨对祖国拳拳之心的五星红旗。
在一个个与红色相关的展览中,人们读懂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无私奉献,国家的命运始终与每一个中国人紧密相连。
博物馆珍藏着民族的集体记忆,肩负着引导人民群众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使命。国博作为这一领域中的最高机构,100多年来,以物释史、以物证史,向人们讲述着一段段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
“目前,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博物馆艺术活动密集举行,各地都加大力度支持,前往博物館、纪念馆观展的观众很多,这是一种好现象。相信人们的这一热忱将会持续下来,我们要有把这项工作长期做好的决心和准备。”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单威告诉《中国名牌》记者。
在博物馆工作的时间越长,单威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博物馆品质建设的重要。“一定要提升展览质量,讲好文物、展览的故事,要有故事线、情感线,有起伏、有高潮,就和好电影一样,要深入人心、打动观众,这样才有利于红色教育、红色文化的宣传。”单威说。
“一座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学史悟史,以史明鉴。回顾历史不止是为了铭记过去,还为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更好地迎接和面对未来。
“走上”天安门城楼观看“开国大典”,“坐在”红船中“见证”一大会议的召开,“登上”井冈山“分享”朱毛会师的喜悦,“行走”在雪山草地中感受红军长征“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艰险与豪迈……真实的声音、真实的画面和真实的场景,源自于红色地标(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色地标”)自主研发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力VR》产品。
为深挖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红色地标自2014年开始,组织了一支10人团队全方位、大规模、多视角在全国红色旅游景区采集大量数据,并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红色地标VR、革命文化教育VR和党建教育VR的研发制作,形成了一系列有温度、有质感、接地气的红色品牌VR产品,荣膺2020中国文创新品牌榜100强。
“红军洞群是‘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核心景区,我们了解到当年红军为躲避敌人追击曾在此处养伤,红军洞隐没在险峻的大山中,幸好有村民认识上山的路,带我们前往,一路上靠镰刀砍掉杂乱的枝丫开路,最后才得以进入洞中进行全景拍摄。”红色地标联合创始人顾辉告诉《中国名牌》记者:“有一次我们到安徽金寨进行红色数据采集拍摄,当时正赶上长江洪水灾害暴发,路上最深处的水能没过膝盖,团队人员用层层的塑料袋包裹好采集到的数据资料,轮流守护,生怕有所损坏。”
事实上,类似红军洞这样的红色历史标志性地点还有很多,由于地势险峻等多方原因并未对游客开放。正是红色地标团队的艰辛探索,才让更多的红色印记重现于世,让人们深入体会到红军战士们曾经历过的艰难万险。
在顾辉看来:“如果能够让人们深入一大会议、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等历史场景,体会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的艰辛历程,在‘零距离的接触中感受信仰的磅礴力量,在‘真穿越的体验中筑牢信仰高地,在‘沉浸式的感悟中培育红色基因,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是有价值的。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党建教育和传播的创新实践的初衷。”
区别于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场馆,北京当红齐天国际文化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株洲打造的XR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采用了最新的XR科技并结合多媒体技术,将党的百年光辉历史、国家发展历史以及新时代国家发展建设成就以全感官形式展现给观众,通过光影变幻、时光回溯,打造了全方位、立体化、可交互的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同时,更有VR大空间行走、新时代载具等丰富体验项目,带体验者身临其境感受红色文化魅力,让爱国主义文化传播更具时代感与科技感。
新时代下,媒体传播方式发生着巨大改变,直播、VR等技术手段为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除了科技文化企业外,博物馆、纪念馆也在不断尝试不同的传播形式,如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于2021年推出《百集抗大故事》,在邢台广电融媒体平台“我看邢”App及各广播频率推送和播出,用声音记录抗大的光辉历程;井冈山红色教育基地的“环绕式AR” 真实呈现战斗场景;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VR展示-陈列馆”以及“5G红色旅游示范区”体验等。
当革命历史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实物得以入目入耳,故事愈加入脑入心,精神深深烙入灵魂,一切都变得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