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琳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风湿病科,河南郑州450000)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的自身免疫疾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关节肿胀和僵硬,常伴有疼痛感,中年女性发病居多。随着病程的长期发展,受炎症介质影响躯体的关节滑膜遭到破坏,功能受损,从而导致患者行动不便,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迄今为止,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不能完全治愈,常通过药物缓解症状和防止病情恶化。临床常运用非甾体抗炎药联合免疫抑制剂、激素及抗风湿药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但由于长期使用容易产生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影响疗效;有大量研究报道[1~2],中医的辨证施治,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免疫疾病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引入温针灸联合消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为临床诊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我院收入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11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11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9例:男20例,女39例;年龄30~74岁,平均年龄56.94±10.27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6.23±2.36年;根据临床分期有早期16例、中期25例、晚期18例。实验组59例:男21例,女38例;年龄33~79岁,平均年龄49.74±9.36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12±2.25年;根据临床分期有早期17例、中期23例、晚期1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基础资料上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病史、检查等临床相关资料无缺漏;所有患者均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机制及其辩证分型》中的诊断标准[3~4];所有患者年龄≥18岁;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且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合并严重肝、肾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排除合并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排除有针灸禁忌的患者;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抗炎止痛抗风湿等对症支持治疗。
对照组主要治疗方法为:来氟米特片(河北万岁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054),Qd,20 mg·次-1;甲氨喋呤(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644),1次·w-1,10 mg·次-1。持续治疗3个月。
实验组患者予以温针灸联合消痹汤治疗。主要治疗方法有温针灸:嘱患者取仰卧位,下肢稍屈膝分开,取穴:阳陵泉、足三里、犊鼻、血海、膝阳关、阴交、绝骨、阴陵泉、内膝眼、三丘墟。定选穴位后进针,进针深度约为15~20 mm,得气后将针柄插入艾灶,点燃灸灶,Qd,20 min·次-1,持续治疗1周;消痹汤:方剂包括地龙10 g、红花20 g、木瓜20 g、桃仁20 g、牛膝15 g、当归15 g、元胡15 g、鸡血藤30 g、甘草6 g、三七粉6 g;水煎400 ml,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持续治疗3个月;甲氨蝶呤:使用方法同对照组。
治疗后采用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查等进行临床疗效判定[5]:①显效:治疗结束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关节肿胀消失,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血沉恢复正常水平;②有效:患者症状有所缓解,关节功能不影响日常活动,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血沉水平较前降低;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见缓解,实验检查类风湿因子(+),血沉无变化或者升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6]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关节疼痛程度:满分为10分,0分则表示无疼痛感,评分越高疼痛越剧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有无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耳鸣等不良反应。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通过平均数±标准差(X ±SD)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描述,并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束后,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2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6.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疼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SD,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SD,分)
注:与治疗前相比,a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 VAS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实验组 59 7.66±2.12 5.11±0.99a 59 7.18±2.01 3.28±0.78a*
将两组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其中,对照组59例患者有13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2.03%;实验组59例患者中7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率为11.86%。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础病理改变是关节滑膜的细胞聚集引起的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最终破坏关节软骨和骨,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合理有效的治疗,最终会进展成关节畸形或关节强直,患者的关节功能丧失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但西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的毒副反应较为明显,影响了治疗效果,有相关研究认为[7~8],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体内寒湿邪气聚集所引起的,通过中医汤剂联合温针灸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在本研究中,选取了11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取西医药物治疗和引入温针灸联合消痹汤治疗。研究结果表明,温针灸联合消痹汤治疗的效果相比西医药物治疗的效果要好,且实验组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少。证实了温针灸联合消痹汤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其中温针灸通过针刺疏通患者经络,除湿止痛,予以艾灸能够达到宣痹止痛的作用;消痹汤能够去除风寒,除痹通络,两者联合使用能够有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综上所述,使用温针灸联合消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且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较高,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