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增“三信”
——党史学习教育系列党课

2021-07-19 12:51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王连花
党课参考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王连花

本课对象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通过本课的学习,充分认识和深刻把握学史增信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的深刻内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推进伟大事业。

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全党同志都应该认真学习党史,增强信仰、信念、信心,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磅礴伟力。

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这是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桂林市全州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向湘江战役红军烈士敬献花篮。图:谢环驰/新华社

一、学史增信,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深刻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共产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思想的政治观点和思想体系,主张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实现人类自我解放的社会,是我们应该始终坚定的信仰。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本身的信仰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我们之所以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相统一的完整思想体系。《共产党宣言》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并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由此,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也是题中之义。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列宁曾指出:“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在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科学社会主义之前,傅立叶、圣西门等人就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提出了很多美好的构想,但是由于它没有找到通往美好未来社会的正确途径,最后不得不沦为“空想”。马克思主义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等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成果,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但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人类历史上从未有任何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一样,如此致力于劳苦大众和人民群众的翻身解放,如此强调“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也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人民之中,具有深厚的人民性,才使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3.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从创立之初,就与工人阶级的斗争和无产阶级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它发源于人类社会变革的需要,在革命运动中形成,又在指导、推动人类社会变革和进步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2021年3月,“信仰百年,初心如一——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专题展览在北京大学校史馆开展。这是2021年4月20日拍摄的专题展览中展出的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图:魏梦佳/新华社

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并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后,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世界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最新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不过时,就是因为它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始终关注着时代的新课题,不断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二)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具有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也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是完全正确的。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但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被迫与各帝国主义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了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为救亡图存,中国的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从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到辛亥革命,种种探索都证明改良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方案都不能拯救中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苦苦探寻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2.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在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中,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担民族复兴大任、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之上。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明确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联合共产国际。1922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最低纲领和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的最高纲领。共产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

3.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带领中国人民先后开创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之后,中国共产党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实践结合起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我们党一路走来,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1928年,夏明翰在临刑之前,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1930年,杨开慧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毅然地说:“牺牲我小,成功我大。”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即便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当中,仍然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1939年,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强调,共产党员要做马克思和列宁的好学生,“使自己成为马克思列宁式的、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革命家”。革命先辈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为新时代共产党人树立了光辉榜样。

1.更加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绝不是空洞的、虚幻的,而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基础之上的。新时代共产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等重要思想。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要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更好地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创造性地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就会取得发展;什么时候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2021年5月17日,《初心之地 美好生活——庆祝建党100周年文物史料展》开幕仪式暨“来革命场馆学党史”活动启动仪式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举行。本次展览反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图:吴恺/新华社

2.更加坚定地信仰共产主义。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胸怀共产主义的明灯,保持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理想。这一崇高理想站在了人类道义制高点,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忠贞不渝、坚强不屈的坚定信仰和不惧任何风险、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团结广大人民砸碎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精神旗帜。实现共产主义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在对待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上要坚决反对“一蹴而就论”和“虚无缥缈论”。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也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动摇信仰。共产主义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是规律性与主体性的统一。要深刻认识到,党的中心任务、各项事业都与实现最高理想紧密关联,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行为也与实现最高理想紧密契合。

3.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解决实际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绝对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层面,还必须付诸实践。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逐步确立并巩固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史增信,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新时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落实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上,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

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14亿多人口的大国。在这样一个大国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只能走自己的路。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也被迫加入世界现代化进程。但是,这种“现代化”是建立在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巧取豪夺和侵略的基础之上的,从而加速了近代中国的衰落。内忧外患下,中国的仁人志士进行了效仿西方国家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种种尝试,但都没能成功。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同中国现代化进程密切联系起来。过去,我们也曾照搬过“本本”、模仿过别人,结果吃了苦头、走了弯路。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我们不能盲目依赖外部力量、效仿他国经验做法,只有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引领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独立自主的创新之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与现代化都是世界性的历史进程,也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西方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引领地位,因此,当前现代化过程也可以看作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追赶先行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国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也就是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政治原则。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关于中国的前途,就是搞社会主义。”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宣布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根据改革开放具体实践提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和谐”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体系,号召全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作出新的战略安排,即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更加明确、更加清晰。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现代化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也都是必须经过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新中国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无不印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当代中国大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

2021年5月14日,白云湖公园椰林小站举办“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青少年党史学习访谈活动。图为活动现场。图:新华社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来源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

1.坚定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带领着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经验的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踏上改革开放伟大征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2.坚定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改革实践相结合,相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发展实践,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具有实践证明了的科学性。

3.坚定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等一系列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一系列基本制度;以及一系列重要制度。这一整套制度,扎根中华大地,深得人民拥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得以创新和完善。

宣讲人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县底镇古例村的树荫下,结合政策宣传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图:新华社

4.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内容的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最深层的“红色基因”,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学史增信,要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既符合长期以来中华儿女的期盼,又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意义,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以更强的底气和饱满的精神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中去。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百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浴血奋斗、艰苦探索、开拓创新,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让中华民族摆脱落后挨打的悲惨局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摆脱积贫积弱,奔向全面小康;只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什么别的政治力量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增强历史使命自觉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紧密结合,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使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显著增强,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中国正不断向世界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2021年4月29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组织开展“同唱一首歌”网络拉歌活动。图:蓝高林/新华社

(二)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1.实现中国梦,就要实现国家富强。中国梦,首先是强国梦。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场接力跑。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完成“三大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毛泽东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并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汲取前人经验,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实现中国梦,就要实现民族振兴。民族振兴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味着中华民族要以更加昂扬向上、文明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实实在在的国际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联合国重要文件。在国际社会上,中国愈发展现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势不可挡。

3.实现中国梦,就要实现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没有人民富裕,发展就不算成功;没有人民幸福,复兴就不算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让中国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进一步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正如2013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时的答问中所说:“我们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为此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只有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为全民族凝心聚力、努力奋斗提供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只要大家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其中,中国共产党是核心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只有紧紧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凝聚起势不可阻的磅礴力量。人民群众是主体力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机会的渴望,对梦想成真的追求,蕴涵着无穷的奋斗潜力和创造活力。只要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一切美好的梦想都可以实现。

讨论题:

1.如何充分认识学史增“三信”的重大意义?

2.结合实际,谈谈新时代如何学史增“三信”。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第十五届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暨2021年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年会圆满召开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季札挂剑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李海青:共产主义的历史现实性与逻辑必然性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