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家庭账本”: 记录一份稳稳的幸福

2021-07-17 00:24俞佳铖
妇女 2021年4期
关键词:账本记账夫妻俩

俞佳铖

“等钱攒够了,买一辆汽车,老了绕西湖逛逛。”因为这个浪漫的梦想,浙江杭州的沈美芳和郑柏中夫妇结婚27年,坚持记账,合理分配开支。6本泛黄的账本记录了家里的茶米油盐,也记载着一家人的岁月变迁。

猪肉价从两三元一斤到三四十元一斤,冰棍从三分钱一根到几元十几元一根,岁月荏苒,变化的是物价,不变的是一家人手中稳稳的幸福。

今年53岁的沈美芳是杭州萧山区义蓬街道义盛村人,高中毕业后在一家村办企业当会计。

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上海当兵的郑柏中回来探亲,奶奶说隔壁家有个姑娘挺不错的,不妨约着见上一面。

说是隔壁,其实两家距离200米左右,分属两个村。两人正是谈婚论嫁的年纪,在长辈们的安排下,他们见了一面,沈美芳穿着碎花衬衫,美丽大方,郑柏中害羞得不知所措。

探亲假很短,彼此还没来得及深入了解,郑柏中就匆匆回了部队。当年还没电话,两人全靠写信交流。

初中毕业的郑柏中文笔真挚:“虽说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但从中我可以看出,你是一位心直口快、活泼开朗热情的人,我非常喜欢你这样的人……”

他们在信中聊着家长里短,谈着人生理想,还会互相给对方出谜语。

1991年,郑柏中回家探亲,两人确定恋爱关系。刚分别,沈美芳的一封信就“追”到了部队:“你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俩没聊一会儿你又离我而去,真不想你走……”

1994年,沈美芳进入一家五金厂当会计,也是在这一年,郑柏中退伍,到当地村委上班,两人开始筹划未来的生活。当年郑柏中家里很穷,好不容易东拼西凑近3万元,买了一套70平方左右的商品房作为婚房,又向亲戚借了16800元当彩礼,善解人意的沈美芳一分钱没要,不仅全部退了回来,还倒贴了4万多元的嫁妆,给婚房添置了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

1994年10月,两人结婚了。小两口很有夫妻相,沈美芳挽着丈夫的胳膊一起去市场买菜,摊主老奶奶说:“你们是两兄妹吧?看得出感情真好。”

这个“兄妹梗”,夫妻俩每次回忆起来都能笑上一会儿,郑柏中说:“可能我们上辈子就是一家人。”

生活中,沈美芳和郑柏中默契十足,很多事情都能想到一块儿。虽然受客观条件限制,他们没能创造太多浪漫的仪式感,但不阻碍两人的共同梦想:“杭州的西湖特别美,等钱攒够了,咱们买一辆汽车,可以绕西湖逛逛。”

当年,一辆桑塔纳轿车要20万元左右,而夫妻俩一年到头也只能赚几千元,这个梦想看起来很遥远。

有了梦想,就要付诸行动。作为会计,沈美芳算账是一把好手,她决定把家里的每一笔开支都记录下来。“我们婚房装修和结婚费用,还有各项杂七杂八的开支加起来,总共欠了近10万,以后我们还会有孩子,家里的支出越来越多,将来的日子必须有一定规划,记账既能杜绝浪费,还能做到心中有数。”

郑柏中支持妻子的提议,结婚后他的工资都上交,但总感觉钱不够用,也不知道都花去了哪里,一笔笔记录下来的确是个好办法。

沈美芳准备一本崭新的笔记本,从两人结婚开始记起:1994年10月1日,‘好看钱4800元,‘中贺礼4000元,木工2200元,油漆工800元……

每一笔钱,都承载着一个故事,比如4800元的“好看钱”,这不仅是一个数字,而是这对新人得到彼此家人祝福的一个里程碑。“好看钱”是萧山当地的风俗,女方第一次到男方家里,男方家人送上的见面红包。

“你当时很害羞,不好意思拿,是我妈把钱塞到你衣兜里的。”回忆起当年的场景,郑柏中历历在目,时不时会提起来“取笑”妻子。

沈美芳用“芳”和“中”代表兩人的名字,看上去简洁明了。一天下来,她会把总开支计算出来,标在各类名目的最下方,一目了然。

记录生活: 一场琐碎儿女事

记账,既简单又复杂,寥寥几笔固然方便,但要岁岁年年坚持,并不容易。每晚睡前,夫妻俩都会回忆彼此一天里的开支用度,事无巨细一一记录,这也成了两人这几十年来的习惯。每个月末,他们会做一个小结,看看哪些费用超出了预算,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到了年底,他们还会来个大总结和展望,根据一年下来的开支习惯,给来年规划一个更加合理的消费结构。

起初,账本的记录相对单一,夫妻俩的餐费、摩托车加油费和应酬请客等,其中买菜成了主要支出,1996年其中一天的账单里清晰地记录着:一斤鲫鱼3.5元,半斤饼干2元,一包酱油0.2元等。因经济条件有限,两人生活很节俭,以能够温饱为标准,每天平均开支两三项,有时如果家里不需要买菜,可以一连三四天都没任何支出。

上世纪90年代末,女儿出生了,账本上女儿的衣服、奶粉、玩具等成了家庭主要支出。2004年,他们又添了一个儿子,养育两个孩子,经济压力很大,除了日常用度,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教育投资。

沈美芳坐月子时,采购母婴用品的任务落到郑柏中头上,他有些忐忑,怕漏了什么。沈美芳从柜子里翻出一本老账本:“这是囡囡出生那年的账单,你看看当时买了什么,现在就根据这个标准去买。”

没想到老账本还有如此妙用,郑柏中眼前一亮,揣着它出了门。

自从有了账本,家里的钱得到了合理支配,经济状况逐渐好转。1996年,郑柏中开始做生意,沈美芳用攒了几个月的工资,给丈夫买了一台BP机。通讯设备的变更,或多或少标志着一个家庭经济条件的变化。1998年,家里安装了固定电话,2002年买了翻盖手机,2004年有了能拍照的手机,2007年购置了可以上网的手机……

1996年,夫妻俩花6万元添置了一辆面包车,部分钱是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沈美芳认为丈夫跑来跑去做生意,买一辆车既能代步,还能载货,一举多得,“虽然我们的梦想是买一辆轿车游西湖,但现在面包车对我们家来说更为实际。”

那是家里的第一辆车,新车提回来,他们开出去兜了一圈,郑柏中感慨地说:“想当年我们结婚时,买套房子只要两三万元,后来花6万元买车,真有点心疼。”

在教育儿女方面,沈美芳发现账本还有一个特殊作用。儿子从小爱吃糖,妈妈管的严,他就缠着爸爸撒娇说:“你们很久没给我买糖了,都好几个月了。”

跟小孩子讲道理,是件很辛苦的事,沈美芳灵机一动,翻出账本,把一笔笔买糖记录给儿子看:2009年6月3日买椰子糖一包250克,7月25日买牛奶糖500克……白纸黑字记得清楚,儿子脸一红,撅着小嘴说自己忘了。

比起调皮的儿子,女儿让夫妻俩省心多了。大6岁的女儿除了管好学习,还常常替父母看管弟弟。上小学时,女儿考试名列前茅,奖来的笔记本都会第一时间交给妈妈。

“妈,我这次期中考试考了第二名,老师奖励我3个新本子,里面有横格子和竖格子,方便你记账。”女儿的贴心,让沈美芳欣慰。也许是得到妈妈的遗传,女儿对数字特别敏感,自打懂事起,她就常常看着母亲记账,每天晚上的报账时间,她表现得比谁都积极,有时连父母都差点遗漏的开支,她都记得,并能准确说出价格。

女儿9岁那年暑假,郑柏中带她去附近集市转悠,买了一些孩子们爱吃的野生小河虾。晚上,郑柏中报账时,记不清楚河虾到底是42元还是52元。女儿在一旁抢答:“爸爸,河虾是42元,你给了卖虾老爷爷50元钱。”

郑柏中一拍女儿的小脑袋,猛夸一顿。女儿一本正经地毛遂自荐:“等再过几年,你们就把记账的重任交给我吧,长大后我也要像妈妈一样,做会计。”

记录岁月:幸福的日子比蜜甜

那些年,沈美芳一直没有放弃学习,考了大专文凭。2002年,她应聘成为当地一家集团公司的仓库会计,每月工资800多。

随着经济情况好转,一家人的生活品质也在逐渐改善。2010年以后,买菜已不是账本上的主要支出,首饰、书本、电影、游乐场等享受型消费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除了记录日常开支的账本,沈美芳还特意为逢年过节红包、红白喜事随礼等准备了一个专用账本。20多年来,当地的人情往来“行情”变化,也反映出老百姓生活条件的改善,仅结婚随份子的钱,从最初的40元、100元,涨到了如今的500元、1000元……

空闲时翻开账本看看,对于沈美芳和郑柏中来说是一种享受,随便挑一个日子,指出一个数字,他们都能回想起当时的情景。

2007年的账单中,最大的支出要数桑塔纳车了。这一年,夫妻俩终于攒够钱,圆了刚结婚时的梦想。郑柏中开着车,带妻子和一双儿女去了杭州西湖,绕着湖边开了好几圈。

那是一个春天,西湖天气不冷不热,一切都刚刚好。看着花红柳绿,沈美芳忍不住红了眼眶,本以为到老才会实现的愿望,没想到一下提前了几十年,她觉得除了一家人的齐心协力,更应该感谢那一本本账本。

一晃27年,最早的那些账本已经泛黄,也有些发皱、脱落,郑柏中把它们当宝贝一样收着,用胶水小心翼翼地修复。他半开玩笑地对儿女们说,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这些账本就是传家宝,你们一代代记下去,一代代传下去。

翻开账本,大到房款,小到一针一线,沈美芳的每一笔记录都字迹工整清晰。1995年全年消费9788元,到了2020年,一家人平均一个月开支就快1万元了,1997年平均每月消费900元,如今这些钱只不过是两辆车的保养费和油费,而这些年里,家里的电视机已换了六七台……

厚厚的账本浓缩了数十载光阴,记录了这户普通人家的点点滴滴,也折射出百姓幸福生活的沧桑巨变。

而今,女儿已大学毕业,真的成了一名会计。儿子正读高中,懂事乖巧,再也不是那个耍赖贪吃的小男孩了。沈美芳觉得,这就是她梦想中的生活,像账本一样,平淡清爽,安稳幸福。

今后的日子里,沈美芳和郑柏中会继续坚持记账,数字虽然琐碎,列项也很繁杂,但这样的日子讓他们觉得踏实幸福。

编辑/纤手暖

猜你喜欢
账本记账夫妻俩
财务自由第1步,从记账开始
记账类APP
随手记:小账本,大故事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月亮的账本
记账理财的好处有哪些
丢失的红色账本
让手机帮你记账吧!
认错
猜猜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