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耀玉 刘博明 徐硕
摘 要:传统的横屏视频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观看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移动媒体时代的新产物竖屏教学视频便腾空出世。影像一开始都是以横屏的模式展现的,对于竖屏教学视频的研究少之又少,并且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行业标准。本文将从竖屏教学视频的构图、色彩、音效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其独特的视听美学意义,寻求受众喜爱的教学视频风格。
关键词:竖屏教学视频;构图;色彩;音效;美学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竖屏时代教学微视频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研究”(GJB1320291)阶段性成果。
现如今,智能手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活动可以在手机上进行,线上获取知识和学习资源也越来越普通,竖屏教学视频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受众非正式学习以及碎片化时代获取信息的需求。受众已经习惯了竖向抓握手机观看视频,因此竖屏教学视频的研究刻不容缓。根据(CNNIC)2020年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9.32亿,较2020年3月新增手机网民3546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2%。截至2020年末,国际和国内手机竖屏节目已经成为时下数字视频新的选择。但是目前竖屏教学视频相关领域的论文并不多见,各类学者、专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很少。在影像产品出现之初,传统影视行业以4:3或16:9的宽高比作为行业标准,由于不完全适应移动传播微时代发展的脚步,部分终将会被取代。
一、竖屏教学视频的构图特点
竖屏教学视频可以满足用户竖式持握手机的便捷性、时效性、流行性与生理特性的需求,其观看方式也和欣赏传统国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竖屏教学视频的制作模式可以借鉴中国传统图画的构图方式。当我们欣赏古画时,不难发现其表现自然风貌时,画家一般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构图;表现人物时,则采用突出中心的方式,给观者带来美的视觉感受和较高的舒适体验。
(一)中心构图
中心构图是将教学视频放置在竖屏画面的中心位置,既可以突出主题,又可帮助受众聚焦。这种构图方式最易把传统内容做垂直改变,主体的拍摄制作方式也可以沿用传统“横屏”方式。但与传统不同的是,如果把画面三分,此类构图还应着重设计上下位置、标题、字幕以及一些其他重要信息,并通过上下画面信息的处理使整体看上去更加和谐。此外竖屏通过将视觉焦点的聚焦和前景前置,营造强烈的视觉封闭感和包围感[1]。通过全屏竖式特写或近景镜头的拍摄,受众可以清晰看到讲授者的面部神态和动作。面部表情、姿势动作是情绪、情感传递的重要渠道[2]。此种方式符合现实课堂中师生交流的习惯,增强了社交性,缩减了媒体与受众间的距离感。
(二)“井”字构图
构图在教学视频版式中最为重要。“井”字构图在竖屏视频的设计制作中应用最为广泛,竖屏中“井”字上纵横交叉的四个位置点可以明确作为画面的重点内容或兴趣中心。在具体应用中,这种构图方法可以最快找到画面表现的重点,通过确定画面的宾主关系,从而突出主体,宾主分明。例如主体在移动画面中可放置于“井”字中心拍摄,这种构图方式引导受众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图像中心处,不仅画面稳定,而且视频主体突出,也不显呆板,受众能够以最和谐的视角捕捉视频的主要内容。
(三)上下构图
传统的横屏视频内容并不能满足竖屏模式的要求,其画面中的所有元素也不能完全布置在竖屏视频中,所以只有改变原来横屏模式下主要元素的排列形式,将其改为竖向排列,才能较好地应用到竖屏视频的设计中[3]。传统的横屏影像,其横向图幅更大,通常画面空间是其元素主要布置的地方,但是竖屏只有上下而没有左右,竖屏中应该利用画幅的纵深感进行课程的拍摄及后期设计。竖屏视频设计时应考虑采用上下构图的方式进行课程片头或主体的设计,结合竖屏内容的信息体量规划版式空间,或是借鉴2019年华为竖屏贺岁微电影《悟空》的制作方式,采用上中下构图的方式展示空间,表达横屏的内容,从而弥补竖屏的不足之处。
二、竖屏教学视频的色彩
如何使竖屏教学视频达到想要的效果,传达想要展现的内容,色彩的精心设计和编排至关重要。制作者需根据视频要传达的内容及其类型,选择合适的主色调,而且一个视频,尽量选择同一色系,避免受众在观看时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减少观看的不满意度[4]。视频中,对于色彩的处理和搭配也非常重要,色彩的选择要结合受众的年龄、课程性质以及色彩与情感的关系来进行判断。另外,一些通过实拍造成的不统一的色彩效果,也是需要后期进行调色制作的。
(一)色彩與受众心理
观看不同的色彩可以刺激受众产生不同的主观心理感受。按照受众的不同年龄段可以把教学阶段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以及高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受众年龄偏低,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可以选择鲜艳、活泼、丰富的色彩来调动受众的学习兴趣与想象力。中级阶段的受众年龄逐渐增大,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感情丰富,但是叛逆心较重,应在色彩选择中引导受众从感性认知逐步向理性认知转化,主要选择互补色和近似色进行色彩搭配。进入高级阶段的受众学习心理成熟,这个阶段的视频色彩设计应协调稳重,应以为受众营造舒适、自然的观看感受为目的。
(二)色彩与课程性质
在教学视频的色彩设计中,应结合受众的专业、课程性质、课程内容以及视觉心理,“投其所好”地进行配色设计。最先确立课程主色调,然后根据对比调和的原则搭配附属色彩。据统计,理工类课程中男性占比较大,视频制作中应尽量选择冷色调,以蓝色、绿色、黑色以及灰色等为主色调进行设计,通过配色体现出严谨、冷静或洗练的视觉感受。文史类专业女性占比较大,视频配色可以适当选择具有红色在内的暖色系,以明度和饱和度适中且较为明亮的色调进行表现,从而符合受众的视觉审美,对视频学习与使用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色彩搭配的艺术性
设计工作上的配色,必须考虑设计的目的和颜色所能带来的效果,以第三者的视角有计划地进行配色[5]。色彩运用过多或搭配不当,受众长久注视就易产生厌倦感与疲劳感,教学视频中的色彩应尽量控制在不多于四种的情况下。在色彩设计中应着重可视度的搭配,教学视频中需要传递给受众的信息能否被清晰识别是可视度的重要体现。格式塔心理学提出,图形和背景区别越,图形的可视度越明显。移动碎片化时代,受众可能在多种场所通过手机来完成内容的接收,那么更应注重信息的可视度以及信息的被引导功能。视频色彩或动效的变化可以吸引受众注意力,缓解学习者的视觉疲劳,让眼睛在舒适的情况下浏览学习。
三、竖屏教学微视频的音效
视频拍摄完成后,它的构图、排版等如同碎片,需要后期统一处理,而将这些碎片完美组合的媒介就是音效[6]。没有添加音效的视频是没有灵魂的,即使制作得再好,也不能准确传达教学视频的内容。音效通常由语言、音乐、音响构成,三者的组合可以给受众带来艺术的享受,这是制作具有视听美学的教学视频的关键,可以提高整体教学视频的活力,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一)语言的应用
竖屏模式和碎片化学习是这个时代对学习资源新的要求,不同年龄的受众对于视频内容和形式的要求也不同。在教学视频中,信息传递主要依托语言传播,同时为了方便受众听懂,后期还需配合字幕。如何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从教学视频制作者的角度更应关注受众的兴趣点。人耳感知声音的响度和音调在数字化视频教学中,都可通过专业软件进行调整,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使人声诉诸受众听觉。受众的注意力规律是有节奏的,语言的设计不能平淡,以3分钟为一个节点,在教学视频的语言应用中,可通过非线性编辑的手段,局部适当加快讲授者的人声传播頻率,使语言传播符合受众的心理活动节奏,在特定知识点上吸引受众的注意力,避免因拖沓、冗长的教学内容使受众心理方面产生厌倦感与疲劳感。
(二)音乐的应用
音乐不仅是调动人的情绪的最有效工具,还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正因如此,大多影视作品都会配上音乐,使整体效果更加引人入胜。所以,如果将音乐应用到竖屏教学视频中去,通过音乐渲染情绪、营造氛围,往往比纯粹的字幕和讲解更加打动受众。音乐在教学视频中不是简单的为画面上出现的事物添加背景声音,而是通过情感的外化表现融入课程内容中,表达情感,赋予画面深度与广度。此外在一些特别时间段,如开始、结束、中间过场等时刻添加音乐,可以带动视频气氛,使数字内容生动活泼,不显沉闷。
(三)音响的应用
音响是指除了语言、音乐以外的一切有声语言,影视作品中的音响与语言、音乐相互协调、补充呼应、互为结合以达到和谐统一。在竖屏教学视频中,音响虽处于辅助地位,但可以起到视觉上的烘托、艺术上的丰富、画面上的流畅等作用,它可以帮助受众轻松营造真实的意境。例如在讲授的板书过程中,视频添加粉笔摩擦的音响声;在人物讲授间隙,根据受众内容接收的情况,适当添加感叹语气或鼓掌音效,烘托人物授课的精彩以及受众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态度,亦或是在一些效果展示环节添加转场音效等等。音响能够通过联想的方式使受众“闻声见景”,为单一的授课模式增加艺术感染力。
四、结语
在竖屏教学视频的制作中,构图、色彩与音效,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在视听美学视域下相互协作,将所有元素完美组合,不仅能渲染情绪,抓住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还能准确表达教授的课程内容,在视觉艺术上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竖屏教学视频的出现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满足碎片化时代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竖屏教学视频模式终将在线上教育行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是对横屏教学内容的全盘否定,而是通过构图、色彩、音效等的合理运用对现有模式的发展和补充,从而设计出符合当下受众喜爱的,满足教学需求的,具有审美体验的新模式视频内容。
参考文献:
[1]高贵武,吴奇.竖屏:移动场景下视频呈现的创作型选择[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3):102-106.
[2]Du,J.,Fan,X.,&Feng,T.Multiple emotional contagions in service encounters[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11(3):449-466.
[3]贾云鹏,何亮,陈渝壬.探索竖构图的影像世界[J].电影艺术,2019(3):102-106.
[4]戴骏.浅析电影画幅融入艺术创作[J].现代电影技术,2017(3):43-45.
[5]山田纯野,等.配色大原则[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38-139.
[6]李萍.论色彩在视频制作中的应用原则及方法[J].电子制作,2014(10):67-66.
作者简介:
刘耀玉,硕士,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影像艺术。
刘博明,硕士,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摄影艺术。
徐硕,硕士,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动画和虚拟现实技术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