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玉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研究团队针对我国超44万成年人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近三成居民都是“大粗腰”。
腰粗呈现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
肥胖主要分为腹型肥胖和全身性肥胖。腹型肥胖指腰腹部脂肪堆积较严重,内脏脂肪多,俗称苹果型身材,表现为“大粗腰”。全身性肥胖指全身脂肪均匀堆积,身体最粗的部位在臀部,也称梨型身材。
参与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王增武说,这次调查以腰围为标准,可了解全国范围内人群内脏脂肪的沉积情况,研究中将腹型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90厘米, 女性腰围≥85厘米”。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发现, 肥胖者(BMI≥28)中87.9%都是腹型肥胖,BMI正常
(18.5~23.9)甚至消瘦的人(BMI<18.5),腹型肥胖的比例也分别占到7.9%和2.6%。
从地域上看,“大粗腰”的分布整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东北、西南和东部地区的粗腰人群较多;中部、南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 相对较少。天津、西藏、北京、山东、黑龙江、河南是“粗腰重灾区”,腹型肥胖率最高的天津是最低的省份海南(10.4%)的5倍多。
腰粗与冠心病、糖尿病及多种癌相关
这项研究显示,吸烟、饮酒、心血管病家族史等,都与腹型肥胖显著相关,55~64岁人群的腹型肥胖率最高。
“‘粗腰地图的分布与各种慢性病的分布十分相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潘清蓉说,腹型肥胖比全身性肥胖更难减,且危害
更大。全身性肥胖者的脂肪多在皮下,脂肪密度相对较低,通过运动比较容易消耗掉。但腹型肥胖者的内脏脂肪密度较高,难消耗,且他们体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更高,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更强。
有研究顯示,腹型肥胖者比全身性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高6.6倍。美国《更年期》杂志显示,腰围≥85 厘米的人患上冠心病的风险明显高于BMI>25的人。此外,最新研究发现,在不考虑男方腰围的情况下,女性腰围超过88.6厘米(约2尺6),其夫妻双方生育能力下降23%~36%;女方腰围正常的情况下,男方腰围在94
(约2尺8)~101.6厘米(约3尺)的夫妻,他们的受孕率降低50%。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也曾有报告称,腰围每增加2.54厘米(1英寸),患癌症的风险就增加8倍。
如何控制大粗腰
成年男性腰围应小于85厘米,女性应小于80厘米,控制腰围,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地处高寒地区的人们特别要注意减少肉类和酒精的摄入;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要减少加工和高油高糖食物的摄入。第二,饭后最好站立或散步30分钟,平时要有意识地创造运动机会,比如走路、骑车上下班。
潘清蓉说,减脂是全身性的,不会只减腰围,在将BMI维持在18.5~23.9区间的基础上,加适当的腹部运动可起到收腹塑形效果。推荐大家做一种HIIT训练
(高强度间歇训练),比如高抬腿跑、原地开合跳、深蹲跳、两脚交替箭步蹲、深蹲、平板支撑等,每组动作做1分钟,间歇20秒,做两三组循环后再换另一组动作,每次只要坚持训练20分钟以上就会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