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年画与中华文化记忆传承之关系研究

2021-07-17 10:45王珊珊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6期
关键词:年画民间艺术中华文化

王珊珊

近年来,社会上兴起了关于“文化记忆”的思想和理论,引起了业界人士和各个行业学者的广泛关注。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出现的必然现象。文化记忆强调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针对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思想意识,以及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判断。年画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诸多文化美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其作为一种情感寄托,彰显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文化魅力越发突显,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对此,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彰显北方年画的文化特点,提升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便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综合相关调查和研究后,将北方年画与中华文化记忆传承关系作为重点研究内容,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一、研究北方年画与中华文化记忆传承关系的必要性

笔者对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发现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明确指出:“文化记忆形象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共同体文化传播媒体。”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现状不同、主流思想意识不同,所形成的文化观念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些文化价值观念的继承和弘扬需要一定的媒介。这些经过历史洗礼之后所留存的文化,充分彰显出“形象化”的特点。年画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民间艺术,包含的内容较多、形象较为复杂,与中华文化记忆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正因如此,年画成为中华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对年画与中华文化记忆传承关系进行研究时,相关人员需要对此进行正确认识。

二、北方年画中所包含的中华文化记忆传承意象

(一)民俗方面的分析

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民间信仰中所包含的内容逐渐广泛化和复杂化。中国宗教信仰民间性的特征极为明显,往往是为了取得某一成果而开展的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信仰活动。例如,在传统农耕时代,百姓最大的愿望便是可以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受到认知水平以及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将心愿寄托于对神灵的信奉。逢年过节时,人们会进行各种祭拜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较为重要的民间风俗活动。民间信仰所崇拜的对象较多,既可以是儒教、道教、佛教中出现的菩萨等人物,还可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总结、创造出的民间神。就北方年画所涉及的人物来看,最具备信仰特征的便是神码年画。该神所具备的综合能力较强,从吃穿住用到福禄财寿,几乎无所不包,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具有紧密联系。

(二)北方年画与文化记忆媒介方面的分析

在谈及与文化记忆媒介相关的问题时,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文字和图像。纵观文字和图像的发展历程,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极为重要的文化记忆传承媒介。年画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记忆传播载体,最为重要的原因便是其具备了文字和图像的共同特征。很多北方年画既包含文字内容,也会利用一些图像,图文结合,从而更好地发挥情感传递的作用。北方年画多将图像作为主要传播媒介,将文字作为辅助传播媒介,实现了对集体文化记忆的有效传承。纵观世界文化传播和弘扬历程,文字和图像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传承同样离不开文字和图像。北方年画在经过历史多年的洗礼之后仍然具备较高的研究价值,充分彰显出其所具备的“非物质性”特点。

三、北方年画与中华文化记忆传承分析

研究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可以发现,其强调文化记忆系统主要包括“文化记忆”和“回忆文化”两个较为重要的内容。对“文化记忆”而言,其主要强调的是集体对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共同认识,是一种文化内容的储存;对“回忆文化”而言,则更强调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个体对文化记忆的掌握程度所开展的一种回忆活动。如果文化记忆传承仅依靠载体而存在,并不能使其魅力得到充分彰显。因此,便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文化记忆载体向“活物”方向的转变。需要一定的媒介将文化记忆置于特定场景中,对其中所包含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以激发人们的文化记忆,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一)时空:文化记忆的情境机制

纵观年画发展历程,在最初发展阶段,年画主要被应用于年节时期。根据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可以发现,早在汉朝时期,便出现了在腊月、正月張贴年画的风俗,从而达到驱邪避灾、来年丰收的效果。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年画逐渐将“雄鸡”等形象融入其中。这一时期,年画张贴时间改为正月初一,以起到防御百鬼的目标。等到宋朝时期,年画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年画成为年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孟元老创作的《东京梦华录》真实反映了古时春节的盛况,年画成为年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传统的农耕大国,中华民族在进行思想传递时,将农业方面的知识作为重要内容。年画体系所取得的较为突出的成就便是在农耕知识方面的体现。在很多年画中,存在小麦、稻谷、锄头、农民、土地等意象,主要是为了表达百姓对来年收成的美好期盼和殷切期望。对此,文化记忆的传承便是对农业文化知识的弘扬,能够帮助现代人更好地了解当时农业发展特征和社会现状。

(二)审美:文化记忆传播的情感机制

1.文化记忆与审美体验

对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所提到的文化记忆在本质上与历史记忆是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的。从理论角度分析,历史记忆更像是对知识的回顾,真实性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虽然一些著作的撰写会穿插一些非客观事实,但绝不允许其中存在着虚构现象和想象。而对于文化记忆而言,其更为强调的是某一社会群体针对历史现象所形成的回忆。社会群体在对过去进行回忆和追溯时,可能会增加个人主观情感,这在文化记忆中是被允许的。

2.北方年画的文化美学特征

长期以来,在很多人心中,民间艺术和精英艺术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相对性特点。从精英艺术特点来看,不管是在创作形式、传播途径以及其所具备的情感、意蕴方面,都将“高雅”作为其主要的发展目标;而对于民间艺术而言,其更为强调的是对民间所发生的各种事情的回顾,切实站在百姓立场上,回忆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民俗内容,“俗”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这也成为民间艺术难以登上高雅艺术殿堂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民间艺术的肤浅性、粗鄙性特征较为明显,难以与精英艺术站在同一台阶上进行共同分析。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二者虽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但正是这些差异才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应当雅俗共赏。笔者对此表示认同。因此,只有将北方年画所具备的精英文化内容与民俗文化内容进行融合,才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文化记忆传承的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年画具备了较为明显的农耕气息、文化美学特征。北方年画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形式,深刻彰显出民族文化记忆。加强对北方年画的研究,可以促使现代人对特定历史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形成较为科学、正确的认识。今后,北方年画中的文化记忆若想得到传承,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其所具备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借助现代化信息传播媒介和新型传播方式的积极作用,提升其影响力,实现其文化价值,为中华文化记忆的传承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宋和平.中国年画,中华文化之花[J].中国民族博览,2020(9):62-67.

[2]崔一贤.北方年画与中华文化记忆传承之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9.

[3]刘正.中国年画是中华文化的美丽之花[J].智慧中国,2018(1):92-94.

[4]陈维肖.中国传统年画的文化内涵与美学特征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30):119-120.

[5]唐朝.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符号:年画[J].环境,2008(2):86-87.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

猜你喜欢
年画民间艺术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牛年画牛
年画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缸鱼年画之旅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