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
当今的教育,犹如一面湖水。课堂革命,治理创新,教育转型,有劲风阵阵吹来,波澜迭起,拍岸声声。许多学校乘风踏浪而来,各显神通,竞相争锋。特色化创建,便是其中的一个热点。
办学办出特色,当是水到渠成。只是,一些学校唱走了调,踩错了点,生生将诸多创新变成了几番折腾——
创特色文化:理念、校训,教风、学风,都要有超凡脱俗、独树一帜的标榜,或搜肠刮肚引经据典,或礼聘公司专业打造,抓发展千头万绪唯此为大。创特色课程:凭借一些零散的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地方风情,东拼西凑敷衍速成校本教材多多益善。创特色活动:层层选拔人才,集中优质资源,只为夺牌而战。创特色景观:大兴土木,不惜重金,打造最美环境,以雕塑长廊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装点公园花园乐园。……
琳琅满目,妙趣横生。殊不知,多少弊端正是假汝而生!
形式主义盛行,污染的是校园的风气。
许多高大上专精深流光溢彩的口号式“理念”“校训”,有多少能够落地生根,与学校的文化积淀地域特色相契合,与教育的治理变革教学探索相对接?缺少广大师生主体参与和价值实现的“顶层设计”,又能给他们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说穿了,许多学校精心打造的就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值此教育向着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变革期,理念的创新、文化的引领,于学校的品质提升全面进步不可或缺。但如果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只为博得一个虚名,一道光环,那它就无异于墙上的一张纸,纸上的几行字,而已。
放松警惕,一任形式主义风潮侵袭,难免会蛀蚀立德树人的教育根基,污染清新刚健的校园文化。倘如此,对于以学校文化建设为使命的校长们来说,岂不是一个嘲讽?
舍本逐末之举,带偏的是办学的取向。
创建“美丽校园”是时下不少校长们着力的又一亮点。在愈演愈烈的攀比竞争中,精致的、典雅的、豪华的校园景观流派纷呈,层出不穷,令人惊叹。但对许多地方而言,这还是奢侈了。著名教育家梅贻琦讲过:“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诚哉斯言!切不可以大楼之大遮蔽大师之大,否则,就真的是舍本逐末。
义务教育尤应警醒。当下的国家投入不断增长,但还不能算是丰裕。走进中西部地区,尽管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早已实施,但不少基层村小和教學点还在为校舍陈旧、功能教室不足、缺少教学设备尤其是音体美设备、信息化教学设备等问题困扰不堪,不少地方的政府官员,还在为如何让每一个家庭不出村也能享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而夙兴夜寐。罔顾城市乡村教育发展水平的巨大鸿沟和不同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明显失衡,站到一个制高点上去颂扬“如诗如画”,去责难“千校一面”,令人不免回想起那遥远的“何不食肉糜”的诘问。倘若不能跳脱这一特色化校园景观建设的思维窠臼,就很难杜绝类似刚脱贫的陕西镇安县“7.1亿元豪华学校”那样的新闻再次发生。
随意折腾师生,干扰的是教学的秩序。
翻开报刊,浏览网络,吐槽教师工作如牛负重的话题密集,经久不息。症结何在?媒体锋芒所向,直指各种督导评估、达标验收、检查评比。无疑,政府部门难辞其咎,也多已出台种种严厉整治的政策举措。但是,人们常常忽略,教师承担的许多额外事项,恰恰源自学校的随意折腾。每一项特色创建活动,从项目的创意策划,到方案的组织实施,到结果的总结评价,每一环演进,每一个细节,都要由老师去推动,去落实,都要由学生去践行,去呈现,相互缠绕,欲罢不能。折腾不止,减负不息。教育功能错位,教学秩序紊乱,教师如何集中精力去钻研教学方式,去投入学生成长?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当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校长们的责任担当,还是要更多地聚焦于推进教育的普及、均衡、优质,聚焦于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聚焦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增进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提升家长的教育满意度。离开这些根本去追求花样翻新的特色化创建,即使轰轰烈烈,但又有多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