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以矿区的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深入地了解矿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的方法,针对性的对矿区的地表修复、湿地系统的生态恢复等问题深入学习。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与生态修复的原则与景观重建的模式,对不同的破坏程度与损毁类型进行针对性的恢复途径。土地复垦,植被群落的恢复、水体的利用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再利用,使得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同时进行。在当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的前提下,还满足了矿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关键词:矿区;生态修复;景观重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自 然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近些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修复 与建设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对于以传统开采作为经济发展主要产业模式的地区, 因矿区开采引发的环境与社会问题急需解决。[1]
一、分布及危害
依矿而建城市的必备因素都是因为当地矿产资源的储量丰厚,分布的范围较广,可供开采的时间较长,但是随着在矿区生活生产的比重逐渐加大,随之而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就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
矿区开采对地质结构造成了破坏,打乱了原有的岩层秩序,造成了地表的下陷,破坏了地表形态,致使土壤的养分与有机物大量流失,农业生产环境的不断恶化,对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而煤炭塌陷区产生大量的废弃土地、 遗弃建筑等废弃遗留物,不仅会对人居安全产生影响,也是对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的浪费。
因此,研究矿区的生态景观修复是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改善礦区的经济结构、加大民生保障有重要意义。只有脚踏实地的落实好当地的生态修复、恢复土地的复垦工作,解除生产环境、人居安全等各方面的隐患,才会更好的推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环境的修复及意义
城市并非是独立存在,而是由一系列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景观生态系统组成,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密度的不断汇集、经济结构的转化、外部竞争压力的加大,推动着环境背景及其组成元素的结构不断的朝着多元化与专业化的趋势推进,关系的协调与空间结构则会在功能定位与区域协调的演进历程中,衍生出不同的结构搭配。
总体而言,和谐性、高效性、可持续性、结构合理与关系协 调等是理想城市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所以在目前已经产生塌陷的区域内实施 的管理办法不仅要在满足城市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还应通过对土地的合 理利用、物质能量的高效运转、改善环境质量等办法,在寻求生态环境、经济效 益与社会发展的举措中有更高的突破。
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以煤炭为依托发展 而成的淮南市来说,其中必然涉及到矿区的生态景观的修复。对于城市区域内,这不仅具有维持生态稳定,提升环境质量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加强其空间结构的联系,提升整体的生态功能。
三、上海辰山矿坑花园案例分析
背景:上海辰山矿坑花园位于上海辰山植物园的中心区域,整座植物园位于上海市松江佘山国家风景旅游度假区内,场内地势平坦,溪流环绕,风景优美,环境宜人。[2]
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辰山作为矿山开采, 山体破坏严重,并以辰山山体为分界线,划分出东西两个采矿区,西矿区的开采破坏更为严重,形成一个深潭矿坑。因破坏严重,难以对其进行再开发建设而多被改造成公共休憩场所,上海的辰山矿坑花园就是针对西矿区设计建造的一个具有特色的矿坑花园。
前期规划:从废弃采石场的成功转变,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不仅成为上海辰山植物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还成为上海市在对旧工业遗址进行成功改造的一张新名片,整个项目展现了对其生态修复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其矿区的特质的设计理念。 将原本危险丛生的矿坑山体进行加固修葺,设计成一个人们可以亲近自然的场所,感受原始采矿工作的体验,这样一个感受自然,寓教于乐的景观设计,也是在旧工业遗址进行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中对原有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矿区独特的地理结构与地貌特征,需要设计师在设计前期进行大量的考察测量和资料收集。山体陡峭,大量风化和即将要松散剥落的岩石的山体,植被稀疏, 这些都需要进行生态修复,此外,还需要在这贫瘠的环境中寻找它作为景观设计的价值,在人与矿区间寻找能相互呼应的联系,与之相互融合。
修复重建:在对辰山矿坑花园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可以知道设计师在设计时将整块区域分成了 3 个部分,分别是:镜湖区、台地区与深潭区。形成一种可观、可游的“进入式”山水体验感受。
镜湖区:面对深潭北侧斑驳的山体悬崖,设计师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爆破整合 与山体的垂直绿化,则是根据人们视觉审美的需求将镜湖设计成一个景点,利用水面的镜像作用以削弱山体的颓败质感,二者相互呼应。镜湖与其南侧上的望花台在设计上重新赋予了矿坑花园在入口区域的生命力,扫走了单调乏味之感。然而其中的多条路径,不仅是崖壁台与深潭区的过度与衔接更加顺畅,也为游览者 提供更多的游览路线。
台地区:为了进一步使空间布局合理化,出入口采用包裹式的遮挡方式,包裹住原有的挡土墙,重新对其立面加以设计,使其富有变化,层次有序。设计师 还设计了多条道路引导人们到达最顶端的秘密花园,而矿坑原有的通风井为设计 原型建造的水塔,则成了北部崖壁的视觉景观点。
深潭区:采用崖壁栈道、浮桥构成的一个游览路径,衔接东西两矿。虽然深潭区的岩石风化不是很严重,但考虑到游人的安全,仍用防护网加以防护,修葺的栈道可供游人直达观 赏台的底部与水面平齐。底部的浮桥以钢板搭建的整体框架和木材进行整合的一座木浮桥。在蜿蜒的水面上,游客可以近距离的感受与多角度的欣赏矿坑花园的别具一格。
四、总结
这是对矿区这种旧工业遗迹重生的一次大胆实践,在不断克服的一个又一个难题的同时,可以看到设计者对于旧矿区生态的保护与尊重。因严重破坏地表结构导致的水土流失,和因植被破坏导致生物群落衰败问题上,设计师在尊重原有特质的前提下恢复土壤基质,增加植被覆盖,修复生态系统,建立生物群落。在设计的同时使东方文化自然的融入到景观建造当中,营造远近相宜的观赏体验。
参考文献
[1] 赵英伟.矿区转型中的沟通式规划研究[M]中国矿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阚丽艳,陈伟良,李婷婷,汤雨琴等.上海辰山植物园雨水花园营建技术浅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2-09
[3]刘江宜.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政策创新[J].中国矿业.2008-11
[4] 刘海龙.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景观设计[J]. 生态学报,2004,(2).
作者简介:
龚毅,1990.03,女,安徽新华学院,艺术学院专职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
(安徽新华学院 艺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