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晚期创作中抒情性与英雄性的体现

2021-07-15 16:12张盾
锦绣·上旬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抒情性奏鸣曲

摘要: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创作将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风格的转变呈现出来,对全世界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晚期的奏鸣曲作品,开始从“英雄”性的表达转向哲学的思考,且加入了浪漫的抒情风格。本文以奏鸣曲op.109为例,分析贝多芬在晚期创作中对音乐中抒情性与英雄性的具体表现,以更好的把握其晚期创作的风格与特点。

关键词:贝多芬晚期创作;抒情性;英雄性;奏鸣曲

前言

贝多芬早期的音乐作品多以大小调的调式结构为主,在中晚期的创作中,结构功能关系减弱,情感色彩得到加强,对于调性的处理上运用了很多色彩化的处理手法。尤其是晚期奏鸣曲的创作,会在展开部中大胆运用赋格手法,结合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使作品的结构可以更好地为情感表达服务。通过对贝多芬晚期作品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的演绎作品。

一、奏鸣曲op.109的抒情性体现

奏鸣曲op.109中饱含了贝多芬对帮助自己的布伦塔塔家的感激之情,带有鲜明的抒情性特点,这作品的第一乐章、第三乐章中,作曲家都通过不同的手法进行了表达。在第一乐章中,作曲家的处理方式相对自由,在音乐发展中,对节奏与速度都做了相应改变,增强了整个乐章音乐氛围的表达,极具浪漫色彩。旋律后续的发展也在层层推进,高潮之后,速度再次回归,最后尾声部分的情感表达又带有一定的梦幻色彩,整个旋律发展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也增强了音乐整体的氛围表达。

第三乐章在结构上属于变奏曲式,采用E大调,运用了歌唱性较强的行板,整个乐章的主题在开始就已经呈示,之后围绕主题采用不同的创作手法进行发展,创作了六个变奏,主题的呈示相对柔和,音乐主题的抒情性较强,营造一种浪漫的氛围感。第一变奏采用了E大调,表现力较强,上方声部为主旋律,舒缓优美,与下方声部的和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带有夜曲的情境感,也体现了乐曲的抒情性表达;第二伴奏同样为柔板乐段,但因运用了大量的十六分音符,因此在情绪表达上更为活泼,在旋律发展上与第一乐章主题相似;第三乐章为快板乐段,左右两手采用十六分音符交替跑动的形式展开,还加入了跳音,与前两个乐章相比更为活泼,增强了旋律的流动性,也增强了音乐的活力;第四伴奏在速度上稍快于行板,主题呈示多以三连音进行,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点,后半部分的和弦也变为卡农式进行,前后的对比,增强了变奏的情绪表达;第五变奏中,作曲家采用了赋格手法,速度也在第六变奏中回归,主题发展中融入了大量的颤音,是音乐的呈示变得更加悠扬,主题在低声部回归,同时体现了贝多芬创作中显示出的哲学思辨性。

二、奏鸣曲op.109的英雄性表达

奏鸣曲op.109中同样有力的表现了英雄性,整首作品采用诙谐创作手法的同时,也在旋律部分保留了优雅的“小步舞曲”的特点。从第一乐章中的展开部,就突出了情感的表达,发展至副部,又采用对比手法体现英雄的不折不挠。第二乐章中,主要是作曲家对以往所承受遭遇且不断奋斗的回忆,因此,乐章开始便采用了切分节奏,增强了音乐发展的动力性因素,旋律在扩张中也彰显了强烈的情绪表达。随着力度的不断推进,整个乐章的情感得到强化,英雄性的表达也更为鲜明。在乐章的尾声部分,两个声部和弦以强奏的方式进行,最后以强大的气势结束,将作曲家以往的“英雄”现象进行了再现。第三乐章中运用了大量的颤音,极大地丰富了音响效果,加上音区的跨越,增强了英雄性的表达。

其实,贝多芬从第一钢琴奏鸣曲开始,就带有鲜明的英雄性,之后的很多作品也有显示出积极向上的“英雄”风格。如《悲怆》、《热情》等早期、中期的奏鸣曲中。对于自身立项与现实之间存在的激烈的冲突,以戏剧化的呈现方式表达出来,在情感表达上与革命或命运有一定的关联性,整首作品贯穿着强大的气势,也彰显了作曲家饱满的创作激情,作品的旋律织体错综复杂,但动机较为单纯,乐章之间以对比的方式展开,在融入情感的表达的基础上塑造了很多完美的“英雄”形象。

在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英雄性与之前作品相比发生了一些改变,创作中不再简单延续古典主义曲式,而更为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贝多芬在继承前代作曲家的基础上,汲取自身力量,使情感的表达更为集中化。如作品op.109中第一乐章,虽然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却多次采用强弱对比展现贝多芬的英雄形象。前两个乐章存在鲜明的对比,在主题呈示中一改浪漫的表达方式,采用了高低声部八度和弦的交替进行,增强了旋律的力量感,加上大量三连音的跑动,增强了旋律氛围的紧张感;第三乐章在表达上更為宽阔,这时的英雄形象不但充满感情,而且融入了浪漫主义的灵动与思辩,整体塑造上更为完美。

三、如何更好体现作品的抒情性与英雄性

贝多芬晚期创作中对英雄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改变,会通过力度色彩的对比代替单纯的力度感表达,这样的演绎方式更加柔美且具有艺术表现力。同时作品中对音乐表情的运用也较为频繁,多数乐句中都有力度记号,这些标记体现了贝多芬独有的抒情性表达,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时需要把握好力度之间的对比,更好的体现音色的层次感。

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不仅是一种精神特征的体现,还包含了一种美感因素,这也是贝多芬晚期创作中所带有的英雄性特征。贝多芬创作晚期,随着钢琴性能的不断增强,音域变大,使得创作中的音色具备更丰富的创作基础。在创作作品op.109时,贝多芬已经失聪,此时他内心对明亮音色的渴望更为强烈。因此,非常注重作品主题的表达,从力度对比、音区等不同当面强调对比,在乐章与乐段之间,通过材料联系在一起,达到一种气势恢宏的英雄性效果。此外,演奏时需演奏者还需注意触键的方式,从情感上理解作曲家的表达,才能更好的完成作品的演绎。

结语

通过对作品op.109的分析,了解到了贝多芬晚期奏鸣曲创作在风格上的变化,在了解作品的同时,加深了笔者对贝多芬创作分期转变的认识,也清楚的认识到,也想更完美的演绎贝多芬作品的抒情性与英雄性,仅依靠演奏技巧很难实现,还需要结合理论层面的分析。通过本文的研究,帮助笔者更准确的把握作品的表达与演奏,也丰富了自身理论层面的积累。

参考文献

[1]李康燕.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初探[J].美与时代.2005(01)

[2]廖乃雄.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看贝多芬思想、艺术的发展[J].人民音乐.1978(02)

[3]马里.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点及其独创性[J].音乐创作.2013(04)

作者简介:张盾(1991-),女,湖北宜昌人,硕士,高校教师,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教学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  广州)

猜你喜欢
抒情性奏鸣曲
探讨音乐艺术的抒情性与表现性
手机上的奏鸣曲
什么是奏鸣曲
月光奏鸣曲
饥饿奏鸣曲
“臆断”所指非李渤
特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分析
纪实摄影的抒情性
呼噜奏鸣曲
《牡丹亭》的文本语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