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乔
【摘 要】好现场胜过千言万语,现场评论应运而生。现场评论是增强“四力”的“钥匙”、媒体融合的“活水”、提高媒体竞争力的“利器”。但在实践过程中,评论员面临着采访能力不足、新闻敏感匮乏、思想深度不够等问题。只有求新求变,找到动力点、聚焦点、平衡点,才能提高现场评论能力,生产更多有思想力、影响力、引领力的观点产品,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关键词】现场评论 ;求新;求变
评论是媒体的灵魂和旗帜,担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任务。评论的质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媒体的传播价值、宣传效果。好的评论不仅能够反映社情民意、引导正确舆论,也可以弘扬先进思想,凝聚广泛共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受众在掌握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更加渴望对信息的深度认知、深入分析。好现场胜过千言万语,现场评论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的评论形式,评论员不再囿于办公室,而是走进现场通过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让评论散发泥土气息。2018年7月23日起,《人民日报》在评论版推出“现场评论”栏目,进行现场评论的相关探索。《安徽日报》《河南日报》等地方党报也紧随其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力求通过推出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现场评论,拓宽大众认知广度,提升思想高度,当好观点生产的“主力军”,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一、理解现场评论之重
(一)现场评论是增强“四力”的“钥匙”
好的评论,和好的新闻一样,考验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如果坐而论道、视角狭隘、思想浅显、文风僵化,评论就会空洞无力、浮于表面,很难引起读者共鸣。现场评论是践行“四力”的必然要求。先迈开腿,再写评论,找到“源头活水”;身在现场,用眼观察,掌握真情实况;勤于思考,联系实际,发掘本质规律;脚踩泥土,锤炼文风,反映群众心声。只有以现场力量挖掘思想深度,才能更好融合新闻价值与评论价值的优势,让评论有内涵、有温度、有力量。
(二)现场评论是媒体融合的“活水”
评论员走出办公室、奔向一线,找到鲜活的素材,改变了传统评论写作方式,也促进了媒体形态的变革。在形式上,有观察式、采访式、调研式等多种現场评论形式;在采编流程上,整合优化采编资源,追求更快的发布速度,需要更丰富的图片、录音、视频等素材;在传播渠道上,现场评论可以在报纸端和新媒体端同时推出,实现多媒体融合传播。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现场评论以融合创新释放思想力量、不断开拓新的领域。2018年,中宣部组织“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人民日报评论部在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不仅在采访期间每天发布一篇现场评论,还推出H5产品,探索党报评论与新媒体融合之路。
(三)现场评论是提高媒体竞争力的“利器”
受众是媒体服务的对象,谁能赢得受众喜爱,谁就能占领市场。现场评论言之有物、语言鲜活、有人情味、针对性强,展现了新闻评论的魅力和格局,更符合传播规律、更契合现实生活、更满足受众需求,从而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传播力、吸引力。面对风云激荡的思想舆论场,媒体从业者必须提高现场评论能力,以接地气、有灵气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增强媒体的敏锐性、开放度和竞争力,推动媒体可持续发展。
二、探究现场评论之困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媒体融合加快,对现场评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评论员主要面临着以下困境:
(一)采访能力不足
一些评论员身临新闻现场,但由于前期准备不足、知识储备不够、对采访对象不了解,要么走马观花,收集的素材不完善,写作时候捉襟见肘;要么只会盲目堆砌材料、简单陈列内容,千文一面,老生常谈,只有事实、没有阐释,只触及皮毛、没触及“灵魂”。
(二)新闻敏感匮乏
过去,评论员以记者采写的新闻作为议论由头,新闻事实不需要自己获取和筛选,而在撰写现场评论时,评论员既要去当地获取第一手素材,又要从纷繁复杂的素材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些评论员新闻敏感性钝化,缺乏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奉行“拿来主义”,尤其参与大型集体采访时,只会跟着走、不会主动问,无法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对成绩夸夸其谈、对问题避而不谈,写出来的评论干货少、可读性差。
(三)思想深度不够
人到现场,不代表要囿于“现场”。一些现场评论之所以立意不够准、新、深,在于评论员思考浅显、视野狭隘,总在一个“小现场”打转,没能由此及彼、以小见大,拓宽到更大的格局。如果就事论事,评论就会枯燥无味、不鲜活生动;只有跳出具体事情的争议、讨论,把现场放大,把事实作为思考的起点,尽可能地挖掘评论的深度,才不至于落入仄逼甚至偏执的境地,给受众更多启迪。
三、激发现场评论之力
面对现场评论困局,如何攻破瓶颈、变弱为强、困中突围,考验着媒体和评论员。只有求新求变,根据时代发展和公众需求变化,打破传统机制和观念,充分发挥内容优势、思想优势,才能提高现场评论能力,生产更多有思想力、影响力、引领力的观点产品。
(一)找到动力点
评论员采访能力不足,和其长期坐在办公室、缺乏采访机会有关。机制在系统中起着根本性、基础性作用,必须要在培养机制上为评论员搭建成长平台。打破评论部与其他采编部门的“隔阂”,创造评论员参与重大采访的机会,让评论员的“单兵突击”与多人小分队的“联合作战”相结合,让他们深入基层一线,开阔眼界、磨炼意志、增强才干,提高实践能力。
写现场评论,评论员不仅要像记者一样报道事实,还要通过走访调研,及时对事实进行判断和评价,对评论员的知识储备和业务要求更高。如果不给予一定的引导和鼓励,很难激发评论员去现场的积极性,也无法提高他们的思辨力。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和考评机制,鼓励评论员走到田间地头、深入火热生活。一方面,在选题策划、版面安排、栏目设置上,向现场评论倾斜,刊发更多有思辨性又“热情腾腾”的评论。另一方面,用好“指挥棒”,对积极深入实践、创作优秀作品的评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考核作品不唯数量唯质量,提升他们的工作动力,增加他们的职业荣誉感,让他们找到“存在感”。
(二)找到聚焦点
一些评论员有这样的困惑:明明去了现场,采访了很多人,目睹了很多事,写出的评论里有场景、有画面、有讲述,但却没有亮点、缺乏深度。这是因为没能“聚焦”。有了焦点、重点,才能有目的地寻找素材,有针对性引导采访,才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泛泛而谈。进一步说,无法找到聚焦点,不仅因为缺乏前期策划,也由于没能及时思考。在选题策划时,必须对掌握的新闻事实加以筛选和甄别,剔除不适合做现场评论的选题。及时思考不是预设观点,而是尽可能完善采访计划,理清概念,清晰定位,发挥主观能动性。聚焦也不是“固定”思维,评论员要有鲜活的思想、灵动的意识,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把握采访的节奏与重点,捕捉新信息、观察新细节、思考新视角。只有聚焦、聚神、聚力,形成对问题较为全面的思考、认识和判断,才能掌握主动权,往深处挖新闻,带着思考“抓活鱼”,向冲击力要传播力。
基层情况千差万别、采访获取的信息五花八门,不仅采访时要聚焦主题,在梳理素材、撰写评论时也要抓住重点、提炼观点、找准角度,创新文章架构,增强内容说服力,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视野透视社会发展、把握时代脉搏。一要聚焦实际问题。评论员下基层,是为了发现并解决问题,因此,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有的放矢,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推动工作改善。二要聚焦群众需求。现场评论应察人之所未察、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关注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彰显出把群众切身利益放在心上的民生温度。三要回应社会关切。现场评论应紧跟国家大政方针,紧扣社会热点,紧抓典型案例,汇聚共识、凝聚力量,竖起舆论场的鲜明“风向标”。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安徽日报》在“思想周刊·时评”版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系列现场评论,派出评论员深入基层、采访调研,结合安徽各地不同的特点,聚焦就业、收入、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形成了十几篇角度各异、内容充实、独树一帜的现场评论,用思想力彰显影响力和传播力。
(三)找到平衡点
1.“四力”要平衡发展
从旁观转入亲身体验,评论员必须平衡发展“四力”,全面提升能力。评论员对基层不了解、对群众不熟悉,就要俯下身、沉下心、融入情;新闻敏感性不强,就要多观察现场的细节或变化;懒于思索、粗心大意,就要多思考酝酿、多磨炼脑力,主动发掘有时新性、贴近性、趣味性的人物、故事、案例;文风生硬、不接地气,就要与时俱进,学习群众活泼生动的语言,开辟新的写作路径,供给新的观点见识,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迈开双脚丈量大地、睁大双眼洞察时事、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练就妙笔书写时代,才能让评论更加接地气、有温度、有筋骨。
2.在述与评之间寻求平衡
在现场评论写作中,把握“述”與“评”的关系尤为重要。评论的重点是观点和论述,但由于现场评论对采访调研的要求较高,很容易导致述多论少。报道太多,容易削弱思想性,背离评论的初衷;论证片面,只有“我”的眼光,主观性过强,不够冷静克制。评论员不同于记者,必须明确采访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新闻素材,更是要用所看、所问、所思来形成观点、组织观点、带动观点。而对于新闻人物、典型事例的运用不宜太多、太杂,要根据题材和现场的情况灵活使用,提高对素材的归纳、总结能力,把“单角度描述”和“多机位拍摄”结合起来,让论述、分析出新出彩。一篇好的现场评论,既要来源于采访素材,又要超越采访素材;既要发挥现场感强的优势,又不能陷入情绪化的窠臼;既要有感性认识,又要有理性思维。评论员要在采访中体悟、在体悟中实践,从现场发掘细节、从细节里找到观点,将现场见闻转化为思想力量,在事实报道与价值评价中寻求平衡,让评论观点鲜明、合情合理,在舆论场中产生更重的思想分量和更大的传播力量。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评论部)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