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纵览近几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这场选拔性考试直击青年使命和担当,青年选择与追求,青年理想与未来……青年的力量,毋庸置疑。青年的风采,直击人心。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
有鉴于此,我们特设“青年方阵”专栏,让作为高中生的你,看人、看事、看景、看物,同时认识自己,写好属于自己的青年篇章。
本期,我们精选“十三五”期间,三组人物的成长历程,看看身为青年的他们,有着怎样的风采。
“十三五”这五年,见证了两位上下铺兄弟的奋斗足迹——
他们一个叫韩东成,一个叫范超。2015年,一同步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一个学光学,一个学等离子体物理。在学期间,创业、创新的梦想,开始在两人心中萌芽……
2017年,他们一人四处奔波挣钱投入研发,一人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搞研究,只为做出能够实现“空中成像”的神奇玻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他们的“黑科技”派上了用场——不用接触医院自助服务机的屏幕,用手指在空气中“比画比画”就能完成操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与对方‘志趣相投’,于是主动申请住同一间宿舍的上下铺。”韩东成说,两人都出身农村普通家庭,都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而且都思维活跃,最重要的是对“空中成像”技术都很感兴趣。
一天晚上,他们在有“科学岛”之称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上课,下课后边走边聊:
“你毕业后有什么打算?”
“还没想好,找个公司打工吧。”
“现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都对‘空中成像’感兴趣,不如去创业吧!”
“是呀,我们背后还有学校丰富的研发资源,创业条件挺好的。”
……
联手创业的火苗由此点燃。
“我们在资料研究阶段发现,‘空中成像’技术国外有,但国内还没有,为国家做点事情的想法油然而生。”
着手组建攻关团队、尽快做出样品……2016年8月,两人从各自的名字中取一个字,成立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
之后一年多时间里,擅长对外开拓和商务合作的韩东成主动承担起“找钱”的任务,他利用自己的软件开发能力,承接传媒公司的技术保障项目,陆续把挣到的150万元投入研发。
东超科技创始人韩东成(右)与范超
沉稳内敛的范超则带着团队整日泡在实验室里研究“玻璃”,什么样的玻璃、如何折射才能把像清晰地投在空气中?……有段时间,他因劳累头发掉得厉害,但从未放弃。
在范超的办公桌上,有一个装满了各式各样玻璃的盒子。范超说:“一块玻璃,代表一次失败,也代表又一次新尝试的开始。”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底,第一块能够实现“空中成像”的玻璃样品生产出来了。
此后,融资、保护专利、建生产线、扩产能……
“我们创业看上去似乎很顺利,但实际上历经了无数坎坷。”韩东成说。现在,他们依旧不敢有丝毫懈怠,技术和市场每天都在变化,只有保持领先才能不被淘汰。
在抗疫期间,东超科技依托“空中成像”技术,研发了多款“无接触”产品,在医院、地铁等场所广泛应用,为疫情防控贡献了科技力量。其中,部分产品已走出国门,远销海外。
从不到10人的创业团队发展到100多人;自2020年2月正式销售产品到现在实现销售额数千万元;公司成立四年多时间,市场估值达数亿元……“东超兄弟”交出了像“空中成像”一样酷炫的创业“成绩单”。
▲素材解读:
未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应该更令两位年轻人感到振奋和鼓舞。正如韩东成所说,“未来,我们会继续勇于创新,不断攀登‘空中成像’技术的高峰,开拓更多无接触应用场景,为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更多前沿领域赋能”。
“很庆幸能在20多岁时来中国留学,让我对自己的青春不迷茫。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并不断追寻,毕业后从事金融行业或将成为我的首选。”26岁的杜凯康是一名老挝留学生,留学期间对中国—东盟金融合作有着较多关注。他所留学的广西是中国与东盟唯一陆海相连的省区,当下正积极打造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发展,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将为资金融通打开绿色通道。”杜凯康说,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至关重要。他期盼,未来中国能更多地实施跨境结算、货币交易、投融资等方面的创新措施,推动金融创新试点在两国间“多点开花”。
2020年的“双11”购物狂欢节中,22岁的老挝留学生普娜在网上下了10多个订单。“来到中国后,我迷恋上了网购。”她感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了诸多便捷。
普娜对网购的浓厚兴趣推动自己专注数字经济发展研究。“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老挝国内基础设施的改善,电商未来也会在老挝得到广泛应用。在这个行业发光发热是我的梦想,我相信它可以变成现实。”普娜说。
“相信中国将进一步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就读广西民族大学应用经济学专业的普娜认为,数字经济将会成为东盟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全新引擎。
普娜说,未来5年,期待更多“一带一路”项目继续在老挝开工建设,“2022年硕士毕业时,我希望能通过中老铁路回国”。
▲素材解读:
老挝留学生用眼睛看,用行动做,见证中国与老挝各自的发展,从而规划自我发展。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国家“十三五”期间的巨大成就,尤其是数字经济发展,“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成果显著。
过去几年中,“90后”吴凡的许多快乐时光,都与一种“小星星”有关——
吴凡与自己参与研制的“龙江二号”微卫星合影
2013年,吴凡和一群小伙伴组队参加欧盟面向全球高校征集50颗立方体卫星的QB50项目;
2015年,吴凡参与设计的“紫丁香二号”纳卫星发射升空;
2018年,由吴凡担任卫星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设计师的“龙江二号”微卫星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1993年出生的吴凡从小对航天知识有着浓厚兴趣,现在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一名博士研究生。他所在的哈工大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被称为“中国最年轻的航天力量”。
相比于普通卫星动辄上百公斤甚至上吨重的“大身板”,微纳卫星尺寸小、重量轻,适合执行试验性航天任务,应用广泛。
“十三五”时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也有吴凡的身影。
卫星姿态控制,是吴凡的专长。他最常做的实验,就是在电脑前屏息凝视微纳卫星的运行轨迹——在漆黑的实验室里,小卫星模型缓缓前行、优雅旋转,每一丝变化都牵动着他的心。
2019年2月4日,在与荷兰、德国无线电爱好者的共同接收下,一张由“龙江二号”拍摄的地月合影传输到团队电脑上。银闪闪的月球,伴着蓝莹莹的地球,在深邃星空的映衬下格外迷人……这张照片被《科学》杂志刊登,英国媒体称“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棒的地月合影之一”。
“这张地月合影是我们逐梦深空、探索未知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自己有幸成为其中一名小小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吴凡说。
追寻吴凡背后的足迹,是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寂寞时光。赶往自习室的匆匆脚步,假期泡在实验室的身影,熬夜等待的实验结果……都记录着吴凡的追梦之路。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不要在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是吴凡在追梦途中领悟最深刻的道理。
如今,吴凡即将博士毕业,他的选择是留校任教,继续耕耘自己的航天梦。
▲素材解读:
“看到浩瀚无垠的风景,得益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身处最好的时代,最大的珍惜就是尽己所能,为这个时代做出应有的贡献。”相信吴凡将努力在小卫星领域提出更多原创性理论,让小卫星性能更优、研制更快捷,带领更多年轻人在逐梦航天的路上唱响“青春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