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尘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如何根据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的发展特点,运用相关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为当下重要的课题。为此,本文将用真实的案例、科学的讲解,讲述青春期心理知识,让青少年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那天上午,杜先生走进咨询室,人还没坐下,就叹着气说:“儿子为一双鞋离家出走,找回来后不仅不理我和他妈妈,还拒绝上学!”我还没来得及接话,杜先生自顾自说了下去:“儿子16岁了,个头跟我一样高,打不得,也骂不得,弄得我焦头烂额!”
杜先生发了通牢骚,我微笑着,没有发问。杜先生见我认真倾听的模样,索性讲起了自己和儿子之间的事情——
杜先生说,儿子晓凯(化名)升入高中前,吃穿方面没有过多要求,进入高中后,学校统一订制了校服,杜先生夫妇非常开心,觉得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就可以避免攀比了。没想到的是,校服统一了,鞋子却无法统一,这让孩子们攀比的“主场”从身上转移到了脚下。平时,晓凯穿的都是国内运动品牌的鞋子,他也很喜欢这些鞋子。
然而,高一下学期开始,晓凯就不断在饭桌上吹嘘,说班里某同学穿了某品牌的鞋,同桌刚买了某品牌限量版鞋子之类的话,言语之间满是羡慕。杜先生训斥儿子:不要在服饰上攀比,要比就比学习。鞋子穿得“高级”,就能考上重点大学吗?
然而,晓凯根本听不进他们的话。有一天,晓凯在饭桌上说:班里不少男生穿上了某国际知名品牌系列的球鞋,还有两个男生穿上了限量版的,配色很好看,太酷了!杜先生上网一搜才知道,该系列球鞋是以某“篮球明星”名字命名的鞋,不但价格高,不少还是限量款,一双鞋零售价就要上千元。
儿子想要的鞋子太贵,家庭经济收入不高,但为了不让儿子失望,夫妻俩就在家附近的专卖店,给儿子买了双800多元的篮球专用鞋。鞋子看上去很时尚,晓凯总算安静了一段时间。但是,2021年元旦前一天,晓凯回到家说,打篮球的小伙伴都穿着那款“篮球明星”名字命名的鞋,再不给他买,他连篮球都没脸打了。
杜先生和妻子没有答应儿子,而是承诺,如果期末考试考进年级前50名,就给他买双和同学一样的鞋子。晓凯答应了,此后学习也很用功,期末考试取得班级第6、年级第45名的成绩。看到儿子的成绩,杜先生和妻子也很开心,答应寒假开学后一定让儿子穿上梦寐以求的鞋。
2021年春节后的一天,杜先生的妻子下班回到家,从精致的鞋盒里拿出了一双漂亮、时尚的篮球鞋。杜先生诧异地看着妻子,妻子笑着说,单位同事上高中的儿子,前段时间也闹着要名牌鞋,她就索性买了双“高仿鞋”。妻子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让同事按儿子的尺码也买了一双。杜先生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毕竟孩子也分不清真假,就没阻止妻子。
晓凯回家后,看到老妈给他买的鞋,眼睛顿时亮了,穿上后舍不得脱掉。寒假开学后的第二天,晓凯就穿上新鞋上学去了。儿子开心,杜先生和妻子也很欣慰。没想到,穿上鞋子后的第三天,晓凯放学回到家,气呼呼地质问妈妈,他的鞋子是不是假货。杜先生的妻子看儿子似乎知道了什么,没有否认,晓凯吼道:“知不知道,这双鞋穿了两天,胶都开了,同学都讥笑我穿的是‘高仿鞋’,我的脸都被你们丢尽了!”说完,晓凯饭也不吃了,钻进卧室再也没出来。第二天早上,晓凯没吃早饭就背着书包走了,杜先生以为儿子去上学了,结果班主任打电话来,说晓凯旷课没来上学。杜先生找了一天,傍晚才在一家电子游戏厅找到他。杜先生和妻子说了不少好话,才把他哄回了家。
然而,晓凯一连三天都不愿和父母说话,杜先生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才过来向我求助。
中学生迷恋名牌鞋子,在时下的校园成了一种潮流,一双鞋子的意义已经超出了鞋子本身。我决定通过晓凯这个案例解剖“麻雀”,对这种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进行探究。
我选择了上门走访,去见见这个痴迷运动鞋的少年。第二天恰逢周末,我来到了杜先生家里。当我坐到晓凯面前时,这个看上去有些腼腆的大男孩愣了一下,我笑着说自己是校外辅导员,想和他聊聊中学生与鞋子的故事。
为了让晓凯打开心扉,我抛砖引玉,说起自己中学时代也有鞋子、衣服方面的烦恼,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现在的中学生钟情名牌运动鞋,这方面肯定有不少故事。经过我诱导性的开场白,晓凯放下了内心的警觉,说起进入高中后有关鞋子的喜怒哀乐。
晓凯说,进入高中后,大家都穿一样的校服,自以为感觉不出家境的好坏,没想到刚入学,他就被一件事情颠覆了认知。
那是高一上学期的一个上午,一个男生不慎把颜料打翻,他同桌的鞋子也被溅上了颜料,他同桌当场叫了起来,斥责这个男生弄脏了他的鞋子。男生不以为然地说:“大不了赔你,有啥了不起的?!”没想到男生的同桌吼道:“鞋子是限量版的,好几千元呢,你赔得起吗?”
那个男生的话,让晓凯吃了一惊。从小到大,他穿的鞋子最贵不过几百元,那个男生的鞋子竟值几千元。他有些不信,就悄悄问身边的同桌,同桌白了他一眼,不屑地说:“少见多怪,我脚上的鞋子1 500多元买的呢!这个品牌的鞋都这个价,不信你上网去查。”
晓凯震惊了,回到家上网查了下,同桌穿的鞋子网上售价果然是1 500多元,再看看自己脚上的运动鞋,突然感觉很寒酸。
晓凯说他自此多了个习惯,平时总会有意无意地往男生脚上看几眼,他发现班里10多个男生穿的都是名牌鞋,外形很时尚。有几个穿限量版鞋的男生喜欢打篮球,晓凯自从注意到他们的名牌鞋后,穿着普通运动鞋打篮球的他,感觉三步起跳都跳不起来了。那几个男生打完球,聊的也是鞋子的话题,有个男生甚至放言:“穿普通运动鞋的男孩没资格打篮球!”一来二去,晓凯不再去打篮球了。
渐渐地,晓凯发现,班里不少男生都是“名鞋控”。从那以后,晓凯的心态变了,他也想要名牌鞋,想体会那种“足下生辉”的快乐。可磨破嘴皮,父母仅给他买了双800多元的运动鞋,穿上后快乐并没有维持几天,便被其他男生各种大牌运动鞋的光芒遮住了。
晓凯班里同学建有QQ群,有几个男生爱“晒”自己的名牌鞋子,一个男生称低于2 000元的鞋子他看都不看;另一个男生则说,他宁愿一周不吃肉,也得买鞋子。无形中,班里形成了鞋子鄙视链:穿国际大品牌的看不起穿小众品牌的,穿限量款的看不起穿普通款的,穿名牌鞋的看不上买不起名牌鞋的。
问起晓凯离家出走及与父母冷战的原因。晓凯说,原以为父母给他买了双最流行的限量版名牌鞋,没想到被懂鞋子的男生判定为“高仿鞋”,他无地自容。用他的话说就是:“事不大,伤害性极大。”遂对父母产生了怨恨,才有了离家出走,找回后与父母冷战的行为。
听了晓凯进入高中以来有关鞋子的故事,我和杜先生夫妻谈了我的看法及建议。我说,中学生脚下的这双鞋子,已不再单纯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它最大的价值是引发全社会,尤其是父母对孩子攀比问题的深度思考。每个孩子都期待拥有美好,但这种期待如果超出一定的范围,或沉迷其中,就会出现心理学上的“心理偏盲”情况,是家长需要警惕的。
每个人都有攀比心,而孩子的攀比心与其成长阶段有关系。孩子好奇心比较强,喜欢观察、模仿,更容易看到自己没有的东西,并想得到它。青春期的孩子价值观模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目标是什么,就开始向外对比,越比越容易产生攀比心理。正向攀比,会激发孩子积极的竞争欲望,战胜困难;负向攀比,则容易让孩子陷入思维死角,产生极端的自我肯定或否定。因此,对于孩子的攀比心理,父母一定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说到这儿,我看向杜先生,继续说:孩子“攀比什么”与父母“重视什么”有很大关系,当父母过于重视成绩,或过于看重事情的结果时,孩子的价值感来源就会十分单一。而这种价值感的影响很大,孩子一旦受到打击,就容易自我否定。生活中,尽量少以“别人家的孩子”为标准教育孩子,这样容易让孩子以别人的行事标准和价值观来评价自己。
听了我的分析,杜先生和妻子若有所思。我对他们说:家是讲爱的地方,也是心灵停靠的港湾,当孩子感受到了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就会降低孩子通过物质载体获得爱的行为意愿。同时,父母给予的肯定和鼓励会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他的自我认同感,进而减轻孩子攀比的心理状态。为此,我给了杜先生夫妻以下建议: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学生虽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但他们对消费没什么概念,总觉得自己喜欢的就要买。面对这种情况,父母要先做好引导工作,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要被一些不良行为误导。要让孩子明白,做事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不盲目跟风,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一定要告诉孩子,如果今天的你因为别人穿名牌而穿名牌,以后的你就可能会各个方面都遵从别人的习惯,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态度。
教孩子正确做自己、不盲从。青春期的孩子最在意的就是别人怎么看自己,很容易因别人的目光对自己产生怀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对他们来说很难。所以,父母一定要引导孩子正确做自己,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判断,不要因为别人的“异样”而违背自己的内心去追随。
告知孩子父母挣钱的艰辛。未成年的孩子还不懂挣钱的辛苦,对金钱没什么概念,只知道父母会挣钱满足他们。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家里的经济状况,让孩子懂得挣钱的艰辛与不易,培养其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杜先生和妻子表示会按我的建议去做。我提醒他们,高中正是孩子“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一定要给孩子积极正向的引导,错过这个时期,孩子的“三观”可能会走偏,这会对其一生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
与晓凯见面后,我继续给杜先生夫妇相关建议,帮助晓凯矫正不良的攀比心态。不久后,杜先生打来电话,说晓凯有了很大变化,并表示会继续努力,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其实,晓凯只是时下千万中学生的缩影,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做出正向引导,还需要全社会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