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雪娇
余幼幼,青年诗人,现居成都。2004年开始诗歌创作。出版诗集《7年》《我为诱饵》《不能的风》《半个人》《擦身Against The Body》。2019年7月,第一本英文诗集《My Tenantless body》在伦敦出版。诗歌被翻译为英语、韩语、俄语、法语、日语、瑞典语、阿拉伯语等。2009年荣获《诗选刊》年度先锋诗人奖;诗集《7年》被《羊城晚报》评为2012年华语文学榜年度诗集;获2012年《星星》诗刊年度诗人奖。
诗人余幼幼在诗歌+空间装置艺术作品展——《一个新的盲人》的展览现场。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对于阅读这件事十分怠慢,更别说读诗了。我们可以试问一下,自己到底有多久没有认真读一首诗了?当然,这也是诗人余幼幼的疑问。前不久,她在重庆时代美术馆举办了诗歌+空间装置艺术作品展——《一个新的盲人》,抱有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希望人们能沉下心来阅读诗歌,同时也是对于当下诗歌处境的一次诘问和思考。
《一个新的盲人》展览现场呈现(局部)
余幼幼特别有想法,她属于能将自己的想法快速实施的一个人。比如,《一个新的盲人》从产生想法到落地就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起初,余幼幼抱着纯粹實验的心态试图把诗从文本中解脱出来,异想天开地希望达到去文本化的诗歌表现形式,因为一直以来文字都没有脱离过文本。在她的脑海里,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去表达这个问题。期间,她也尝试过不同的媒介,但都因不够成熟而pass。在这个过程中,余幼幼又在思考中发现,去掉文本的诗还能是纯粹的诗吗?无非是冠以“诗歌”之名的其他艺术形式罢了,那和其他艺术家做的事情没有任何区别,她变成了他们,而不是在做自己的东西。一番深思熟虑后,余幼幼重新立足于诗歌本身,主动地提供一个场域,形成诗歌+空间装置的视觉效果,让观者置身其中,让“阅读”成为主要的目的性,也包含一定的审美性。“现代诗歌对于大家很遥远,作为一个创作者,我的很多灵感都来源于生活,诗歌其实离我们非常近,所以为什么我不把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告诉给大家呢?因此,我结合文本去做了这样一个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传统式空间。”首先,她先将展览现场设置成白色的空间,场景通过诗中的意象提取出的日常物件组成,且均被涂抹成白色,以此隐去所有物件的颜色和形态。比如诗中写到的一个杯子,余幼幼就将杯子抽取出来,这样越抽越多,便组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大家可以看到这个空间如同一个居住的环境、一个家的模样。整个空间整体喻为一张写作的白色稿纸,把白色的纸张换成一个白色空间,如同书页的另一种立体呈现。更有趣的是,余幼幼又将诗歌反过来附着于这些白色物件之上,比如床、枕头、镜子,甚至植物的叶片上,你都能发现诗的痕迹。余幼幼以这样一种趣味性和审美方式的存在,将大家的注意力留下来,让人有想要去寻找诗歌的冲动,发觉生活中处处有诗,使其彻底地投八到一次真正的诗歌阅读中。
诗歌是一座房子,装着你的、我的、他的活着的痕迹。
诗歌是一张白纸,与它相似的有成千上万张白纸;
诗歌是一件衣服,穿与不穿它都是一件衣服;
诗歌是一面镜子,掉在地上,脸也变得四分五裂;
诗歌是一盏吊灯,如果死亡用电线将它悬于天花板上;
诗歌是一瓶子,装不完我们失败的全部;
诗歌是一把椅子,空气坐在上面也会觉得摇晃:
诗歌是一部电话,“喂”不是声音而是物体:
诗歌是一个相框,灰尘是被框住的最永恒的东西;
诗歌是一盆植物,不用于观赏而用于枯萎;
诗歌是一条毛巾,在最孤单的时候紧紧勒住自己;
诗歌是一顶帽子,为了遮住帽子以下所有的存在;
诗歌是一副衣架,挂着被雨淋湿的皮肤:
诗歌是一片安定,像一枚纽扣缝在清醒的身体里;
诗歌是一张书桌,刻着一厘米深的口子,它不知道痛,血从刀子里流出;
诗歌是一张床,吞噬睡梦又把失眠的人吐出来;
诗歌是一杯酒,失重的液体在透明的语言中漂浮;
诗歌是一个人,有时候劈桶半互相反抗和对立,有时候一个人仅仅是他自己……
《一个新的盲人》展览现场呈现(局部)
刚开始冒出做这个展览的想法时,余幼幼心里有些犹疑。除了对形式和所表达的东西比较坚定以外,对于涂什么材料、需要多大的场地去呈现这样一个空间还没有完全确定。说来也巧,这时,余幼幼恰好遇到了策展人宋康,因其策展人独有的专业性,两人一拍即合便促成了它的实现。在筹备的过程中,所有事情余幼幼都参与其中,不仅去二手市场亲自淘家具,还去朋友们的家里“捡”各种对展览有用的,但他们不要的小玩意儿。就连刷漆这样的体力活,她也亲力亲为,完全没有请工人师傅帮忙。虽然余幼幼也直呼刷漆这段经历,感觉自己快“中毒”了,并且朋友也觉得她这种行为特别傻,但她就是想尝试这种笨拙的感觉,如同匠人,细细打磨,特别有成就感。因为空间需要还原生活场景,所以,余幼幼特别选取了与生活气息有关的诗。而《一个新的盲人》的展览名字也缘于她的一首诗《读后感》中的一句话,这首诗描写的是阅读一本书的过程——沉浸地、忘我地。展览期间,余幼幼特别观察了一下,很多网红去打卡,同时大多数人来这里都是先拍照,说没有忽略诗歌本身是假的,但哪怕只有一两个人在认真读诗,她也觉得值了。“阅读这件事不可强迫,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要做的就是慢慢去影响、渗透。”
展览中还有个令人惊喜的互动空间《诗歌占卜室》,来自余幼幼进行了两年的写作项目:占卜诗。这次她把它变为了一个和观众的互动现场,把塔罗占卜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发挥出灵性的最大作用。这是一个实验性的游戏和创作,余幼幼会在每写一首诗之前,对观众进行真实的塔罗占卜,以具体事件为依托。占卜遵从塔罗牌占卜的步骤,根据牌中的元素、神秘学符号、人物、事件等所指,以解决他人的现实疑问和困惑为基础,预测事件的整体状态和发展趋势,最后根据占卜结果完成一首诗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余幼幼觉得自己在创作时是一个趋于理性的状态,缺少一点灵性。于是她尝试以这种灵性的方式,用非理性的手段介入到写作中,看能不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这是一个现实世界与灵性世界交互的过程,可以看作是非理性意识对于艺术创作和人类行为影响的一次探索。”
1
读完他的书
如同与他一起
泡在浴缸
面对面不语
阴天
水模仿水
一直沉一直沉
沉入海底
我们是藻类植物
已经被鱼群
啃食干净
2
蓝色喷嚏
从鼻腔中飞溅出
宇宙碎屑
毛发于温水中
脱离毛孔
我脱离我
成为他身上
冲不干净的泡沫
3
第三个下午
文字从
出水口流进下水道
一本空白的书
浮在水面
我——
一个新的盲人
独自坐在浴缸中
《花非花之三》,纸本油画棒,30×40cm。
14岁时,余幼幼开始与诗结缘。那时,特别流行bbs论坛,有很多文学论坛都可以自由发表作品,无门槛、无限制,在此她慢慢开始接触诗,然后写诗。有写作的冲动,就有了补给的冲动,一边写,一边读,她慢慢也找到了一种自己的表达方式。2006年,余幼幼开始玩博客。从此以后,那里变成了她灵感流泻的秘密基地,一个劲儿地写,然后贴上去,直到被某诗歌刊物的编辑发现。2012年,四川文艺出版社以《7年》之名出版了她的150首精选诗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余幼幼被称为是“国内最具实力的90后诗人之一”。读她的诗,不难感受到她的大胆、直率。以前在她的诗作中,大多围绕着女性意识展开对生命的探讨,记录个人和他人的体验。因为那时正处于懵懂的青春期,对于性别的认知充满探索和好奇。后来有一阵,余幼幼又去性别化写作,站在不以性别为出发点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到了二十七、八岁的年紀,当对女性认知发生改变时,她又对女性身份进行了更具社会性的思考创作。当余幼幼觉得文字有一定局限性,并且诗歌不能完全表达自己时,2015年,她便开始画画。画画对于她来说,是对文字的补充、对局限的扩展,也是对写作的调节。画画在余幼幼眼中是漫无目的的,她不要求自己成为大师或者画家,纯属一种天性的释放。她形容自己在画画时,就像一个小孩,用的也是油画棒,因为她很享受像小孩一样涂抹的感觉。但写诗不同,它如同自己的一个人生愿景,她对它是有“野心”的,希望能够精益求精,写出厉害的作品,就像写到兴奋时手会激动地发抖一样。“写作需要精神高度集中,所以大多时候我都很紧绷,也容易疲惫,失眠更不用说。但画画时,我就是一个放空状态,我会去享受它。”因此,当写诗和画画交织在一起时,能够调节余幼幼的心态,在一松一紧的氛围中,扭转她对于写作有着强烈目标感的紧张,更从容地在创作中不断前进。当然,目标感不是目的性,太强的目的性会让人变得不纯粹,余幼幼最想做的就是,如果喜欢做一件事,就享受彻底投八其中的感觉。写作不能脱离生活,但生活可以脱离写作,余幼幼一向把这两者区分得很清楚。但她很难给写诗做一个明确的定义,说它是工作,但她又不以此谋生,也因为它没法谋生。“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像呼吸一样自然。”
生活中的余幼幼,和同龄人没有什么不同。吃饭、逛街、喝咖啡、聊家长里短组成了她生活的点点滴滴,甚至常常还会被朋友们“捉弄”。抛开写诗,余幼幼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吸猫”,不仅在家“吸”自己的猫,还在网上“吸”别人家的猫,属于一看见猫就会痴痴傻笑的“狂魔”。她从不觉得自己身上有任何光环加持,仅仅是混迹于都市人群之中的普通人,也希望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她不想把生活过得太离谱,过度追求精神上的极致。我想,她向往的生活,也许就是在提笔与落笔之间,有猫、有友,还有可深入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