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水与成都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

2021-07-14 12:18陈娟
地理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开发利用水资源成都

陈娟

摘 要:本文以成都水资源的多与少为主线,分析从古代成都地区对丰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到近现代成都地区的缺水问题,探讨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水资源,并联系社会实际与乡土地理资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形成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成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资源的概念,理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并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加以说明;理解水资源在数量、质量上对经济活动规模、效益的影响,以及科技如何促进水资源利用的进步;能够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因地制宜地解决不同地区和国家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以成都水资源的多和少为主线,针对从古代成都地区丰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到近现代成都地区出现缺水问题,探讨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联系社会实际与乡土地理,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并学会迁移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古代、近现代的“水与成都”为例,探究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地理时空观和因地制宜思想,使其能够进一步关注家乡乃至全国的水资源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形成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能够因地制宜地提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教学难点】分析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采用乡土地理内容,以“水与成都”作为案例,设置成都水资源的多和少的主线,分析从古代成都地区丰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到近现代成都地区缺水的问题并探讨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本节课分为四个篇章开展教学,分别为:因水而生——“水害泽国”;因水而兴——“天府之国、扬一益二”;因水而困——“缺水成都”;因水再兴——“活水成都”。

因水而生——“水害泽国”。通过成都城的建立和古蜀国因洪水而三次迁都的材料感受成都丰富的水资源,自主学习水资源的概念、判断水资源多少的方法以及水资源在中国的分布特点,并明确水源多和水量大对人类不一定都是有利的。

因水而興——“天府之国、扬一益二”。通过思考古代成都地区如何从“水害泽国”发展成为“天府之国”,明确都江堰的修筑是古代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说一说:古代成都地区的人们还有哪些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方式?想一想:成都现在某些地名与水资源的利用方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天府之国、扬一益二,在归纳总结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过程中,体会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因水而困——“缺水成都”。通过设置具有认知冲突的问题,用数据和事实说明现代成都地区的缺水状况。想一想:现代成都缺水的原因,归纳总结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数量、质量不能与需求相适应(供需矛盾)。

因水再兴——“活水成都”。采用角色扮演,议一议:假如你是成都市政府官员,面对上述问题,你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教师针对学生讨论发言的结果进行引导、追问,让学生步步深入地探讨具体措施,体会因地制宜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的分析思路:开源、节流。

归纳提升本节课内容,进行迁移运用。

总体来说,课堂的设计穿插较多乡土资料、图表和探究性问题,通过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兴趣,在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同时,充分调动其创造性和表现欲,挖掘学习潜力,使其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精美图片(河、湖、湿地公园、城市建筑等),猜测图示地区的地理位置,引出成都与水泊密切相关,带出新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水与成都为例”。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图片,识别图示地区在江南水乡还是在上海,最后分析发现是在成都,给学生一种成都水资源很丰富且成都与水密不可分的感觉,由此引出新课。

2.串联“水与成都”,讲授新课

(1)自主学习:水资源及其分布。

师:成都的水资源是多还是少?为何?

师引导:水资源是什么?水体有哪些?明确水资源的概念——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河流、淡水湖泊、浅层地下水。

师追问:如何判断一个地区水资源的多少?

学生自主学习:结合中国水资源分布图(图略),自主阅读教材P61第一至三段,找出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多或少的具体指标,该指标如何计算?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有何特点?

学生自主阅读后回答:①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多少的指标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②多年平均径流总量=降水量-蒸发量;③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夏秋多、冬春少;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读图指导并追问:降水量、蒸发量这两个因素,哪一个是影响水资源多少的主导因素?

生:降水量是主导因素。

师:一般情况下降水量是主导因素,但也有特殊情况。

(2)因水而生——“水害泽国”。

师承转:判断出成都地区的水源很丰富以后,思考丰富的水源对成都是好还是坏?

师:辩证看待,有好有坏,请说说坏处在哪里?

生:洪涝。

材料补充:成都地处岷江冲积平原,早期成都地区河川纵横,沼泽遍布;洪水肆虐,平原低地常为一片泽国;人烟稀少,不为世人重视。以成都为中心的古蜀国都城三次迁址,即郫都——新都——广都,每一次迁都无不伴随着水患横行。

师:成都地区后来号称天府之国,请问古代成都地区是怎样做到“水旱从人”,成为天府之国的?

生:是因为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教师播放都江堰水利工程工作原理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工程是怎样做到分洪和引水的。

(3)因水而兴——“天府之国、扬一益二”。

师承转:都江堰巧夺天工的设计,引内江的水到成都平原,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人民。请问在古代,内江的水引到成都的用途是什么?

预设学生发言:灌溉、航运、生活用水(洗衣、饮用)、养殖……

教师规范学生语言并引导:请读唐宋时期成都地区水道示意图(图1),想一想当时水资源的利用方式有哪些?

生:护城、防御。

师:图中你熟悉的河流有哪些?

生:锦江。

师引导:锦江具有航运作用,运输的对象都有哪些?

生:人(客)、货物,如粮食、木头、蜀锦……

教师展示精美绝伦的蜀锦照片。

师:四川盛产蜀锦,锦江的命名跟蜀锦有密切关系,猜一猜具体有什么关系?

教师展示蜀锦的生产过程(图2),引导学生看图说出两者的关系。

学生据图阐述:蜀锦的生产过程包括煮茧、剥茧、缫丝、漂白、染色,每一步都需要用到水资源,尤其是漂白和染色。

师:说明水资源的一个利用方式——濯锦。

师承转:成都地区有许多地名都与水的利用有关,如图3所示地名,请想一想这些地名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水资源的哪些利用方式?

呈现成都市区图(图3),学生据图思考浣花溪、 薛涛井、 浆洗街、水井坊、水碾河这些地名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水资源的哪些利用方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适当补充:浣花不是洗花,是因为落英缤纷,溪水飘满花瓣美丽异常而得名,浣花溪水主要是用来造纸的,溪水清滑异常,造出的纸张洁白可爱;薛涛井与此类似,因制造薛涛笺而得名,也有泡茶之用;浆洗街,浆洗的不是衣服而是皮革;水井坊是酿酒之用;水碾河的水作为动力碾磨谷物。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①水资源的利用方式有生产用水(灌溉、酿造、濯锦、造纸等)、生活用水、 航运、 养殖、 动力、 防御等……②水资源数量、质量对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正是有了内江水的滋养和灌溉,才造就了成都平原的万亩良田,才有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有锦江为蜀锦提供生产用水和航运,才有了唐宋时期数一数二的经济地位,当时的益州与扬州并称为“扬一益二”,由此可以看出,水资源的数量对成都地区经济规模的影响非常重大。在古代可以直接取用锦江水来酿酒,都知道佳酿需用好水;浣花溪的水造出洁白可爱的纸张,说明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4)因水而困——“缺水成都”。

师承转:不管是“天府之国”还是“扬一益二”,古代成都地区的繁荣都与丰富的水资源密不可分,但现代成都水资源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请说一说可能有哪些问题?

生:污染。

根据学生的认知,不易说到成都缺水的问题,教师呈现成都人均水资源数据(图4)和新闻事实,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成都水资源严重短缺。

新闻材料:2012年5月7日,水利部部长陈雷在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上表示,目前我国水资源问题较严重,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近2/3的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缺水问题。

学生思考:结合生活实例,说一说成都地区为什么从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变成了缺水地区?

生:一方面,农业、工业、生活导致水资源污染严重,使得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另一方面,人口增多,人均水资源量减少,而经济发展又需大量水资源,因此,成都出现水资源严重短缺。

给出文字材料和20世纪70年代成都府南河、80年代沙河的污染照片进行验证。

文字材料:“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水质变坏,70年代鱼虾绝代,80年代洗马桶盖”是对20世纪府南河的真实写照。七八十年代人们调侃府南河为“腐烂河”。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水资源短缺的实质即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数量、质量不能与需求相适应(供需矛盾),水资源短缺也是现代水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对于成都和绝大多数城市而言,水资源问题就是城市发展所致的水环境问题。

(5)因水再兴——“活水成都”。

合作探究:采用角色扮演,议一议:假如你是成都市政府官员,面对上述问题,你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活动要求:①六人一组,开展讨论,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准备发言;②讨论时间为4分钟。

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可采取不同的讨论方式,但学生可能难以因地制宜地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深入的措施,故可先让学生结合教材P65活动二(图5)中不同专家的建议进行讨论。

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追问和引導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所提措施是否具体可行。在追问和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准备以下材料进行引导说明:成都市阶梯水价和生产生活的具体水价;海水淡化的成本(5~8元/吨);海绵城市的构建(想一想:修建湿地公园的目的是什么,对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有何用处);喷灌、滴灌技术的视频。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①解决水少(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的一般思路:开源、节流。②阐明在科技支撑下,现代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更大,强调科技在解决人水矛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③现代水资源的利用方式综合考虑了经济、科技和生态,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

3.归纳总结,厘清思路

师:本节课以“水与成都”为例,探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从古代成都到现代成都,水与成都息息相关,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不同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强度越来越大,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人水矛盾,要解决该矛盾,人类必须综合考虑经济、科技和生态三方面,做到科技上可能、经济上合理、生态影响可控,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方能达到人水和谐的目的。一部成都水利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成都文明史。

专家点评:本节课优点在于立足课标,将教材重新整合,采用乡土地理的案例式教学,有清晰的教学主线,通过学生活动和问题设计层层递进,启发学生思考。课堂流畅连贯,学生既有自主学习也有合作探究,设计的问题形式和思维层次多样。总体来说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生产生活知识地理化,又将地理知识生产生活化。不足之处是学生讨论和发言不够充分。(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地理教研员  周玲)

猜你喜欢
开发利用水资源成都
水资源平衡调度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水资源(部级优课)
浅谈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
成都生活
成都生活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数看成都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