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
摘 要:地理实践力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一。本文剖析了当前地理实践力教学中存在的实践不实、认知偏颇、解构浅薄等问题,认为需从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认知中查找根源。并依据知行意和谐统一的地理教学价值追求、地理实践力进阶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学习支架把控教学规律,构建由课堂实践打基础、校园实践锻炼能力、基地实践综合提升、生活实践解决真问题、实践竞赛激发创新潜能组成的地理实践力培养层级路径。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实践力;实践支架;层级路径
地理学科是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学科,有其独特的观察世界的视角和学科价值,地理实践力是其应用价值的显性表现。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最终要通过地理实践力实现,因而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支柱之一。但细察新课标颁布以来的素养落地情况,地理实践力培养仍是最薄弱的一环,应予以重视。
一、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剖析
1.实践不实,地理实践力培养之殇
地理实践力培养不足,是高中地理教学的“痼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地理学习与学生生活脱节,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回归生活后却鲜有生态道德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低下,实践力教育“悬空化”;二是自主、主动进行地理实践的期望在许多学校仍是“镜花水月”,没有形成具体可行的引导路径,课堂中讲实践而不是做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实践场所、实践设备、实践环境、实践课程、实践评价诸方面缺口较大,实践力培养“虚化”;三是高中地理教学没有突破精英教育的藩篱,没有实现向公民素养教育的转型,培养对象“小众化”;四是地理实践选择去难存易、删繁就简,实践实施主要沿袭地理爱好者的自发活动、课外活动等传统形式,将地理实践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少见,校内实践偶见,在野外、社会、家园等真实环境中实施的实践极少,实践设计“浅陋化”。
2.认知偏颇,地理实践力培养困境之源
调查发现,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和教师对实践力素养认识不到位导致实施不力,普遍存在四个方面的误区:一是对地理实践力认知不清,认为地理实践力就是地理实践能力,或认为是实践智力,仍有人认为地理实践力仅是验证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二是地理实践力培养目标偏离,不以学生的真实需求为基础,应试教育思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三是地理实践力培养过程粗放,没有认识到意志品质在地理实践力构成中的重大作用和实践经验在地理实践力形成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四是地理实践力评价手段不足,以结果评价为主的标签式评价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低层次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成效。不可否认,课改的推进已让不少一线教师在认识层面上了一个新台阶。对地理实践力的认知逐渐全面化、清晰化,目标定位向需求化、层级化转变,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据学生实践力形成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尝试的案例明显增多,但问题产生的根源犹在,尚需努力改变。
3.深层解构,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应然选择
地理实践力认知由片面化向全面化、功利化向需求化、简单化向多样化、套路化向灵活化的转变,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对标地理实践应具备的素养要求和素养形成机制,仍显不足。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并不是割裂的,意志是行动中的意志,且在行动中养成,行动中体现品质,品质影响着行动结果,因而地理实践力要求“知行合一”、动态进阶,应从变化的角度、立体的角度去理解地理实践素养的内涵。需求是学生实践动机的外在表现,其背后隐藏着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认知心理学的核心,针对学生地理实践的需求,不仅要把目标定位于“表”的满足,更需要“里”的满足,应把人性的唤醒和潜力的激活作为高层次的地理实践力培养目标追求,实现“人本化”的实践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培养获得,但不同学生之间素养的形成过程有所不同,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对于整体而言是教学组织权衡的结果,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则不具有完全适切的特质,地理实践力需要关注生成化的过程特征。地理实践力的评价,必须解决为何评价的问题,地理实践力培养不应停留在高中阶段,而应终生持续学习,因而“标签化”评价只是学生某一时段的素养水平,评价要促进自主学习的发生,更需要自主写实和自我反思的主体性评价,地理实践力培养需要评价自主化。综上所述,现阶段需推动地理实践力培养向认知立体化、目标人本化、过程生成化和评价自主化的高层次攀登。
二、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实践机制探索
1.知行意和谐统一是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价值追求
在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时期,掌握全部地理知识已变得不必要和不可能,我们难以预测学生未来需要哪些地理知识,但至少知道学生必须具备获取、分析和应用地理信息,掌握考察、实验、调查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辨识、推理、决策和执行,勇于探索、创新,善于合作交流等地理实践力。纯粹的地理知识灌输与训练是无益于核心素养形成的,只有将地理知识融入地理实践中,成为地理探究过程的对象,才能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1]。传统教学强调认知经验的学习,导致认知、行动和情感经验的分离,而知、行、意的时空分离不能适应智能化时代持续学习的社会需要,知行的人群分离也不符合未来的人才标准。从学习的角度讲,让人真正受用终生的不是那些符号知识本身,而是其背后所隐含的内在价值,是其内具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2]。通过实践培养实践力,在具身环境中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唤醒并发展“缄默知识”。叔本华指出:“知识只有被充分融会贯通后,才能算是真正被掌握,才能真正为我所用[3]。”分散的知识整合成知识系统,只有在实践中才可能完成,让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有序实现,应是地理教学的新常态。
2. 进阶发展是地理实践力形成的本质要求
地理实践力是实践知识、实践能力和实践精神的综合体现,其关键构成具有螺旋进阶的特征,因而地理实践力形成的过程同样是进阶式发展的。从学科素养本位的角度来看,实践知识除学科知识外,还包括伴生于学科知识基础上的条件知识,如策略知识、程序知识、工具知识等,它们在知识结构中起到联络、整合、内化的作用。实践知识的学习遵循主干知识—分支知识—节点知识—边缘知识的认知程序,对知识掌握的精细程度体现了不同的认知水平,节点知识是实践知识层级划分的明显阶梯。实践能力为地理信息获取与分析、观察测量、考察调查、地理模型与图表、地理实验、地理决策等能力的综合,是地理实践力的直观表现,其形成遵循一般能力—专项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轨迹,具有逐层向上的特征。实践精神涵盖了在实践力形成过程中的实践意识、实践需要、实践兴趣等学习内驱力以及实践态度、实践审美、实践品德等学习品质,实践精神具有实践需要—实践意志—实践选择—实践行为的层级演化规律。实践力素养和其他素养一样可以分级,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等特点[1]。因此,地理实践力的提升过程,不仅是经历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应用过程,还应是在实践中获得和丰富知识的过程;不仅是操作、操演形式中的能力训练过程,还应是在实践中能力的创新和生成的过程;不仅是兴趣需要驱动下的体验和感知过程,还是在实践中克服困难和接受挑战的过程。地理實践力的进阶发展特征,是进行层级培养的依据。
3.去支架是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关键过程
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是由教师支持学习逐渐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从师生关系角度看,学生实践力素养在教师的帮助下向高阶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由全面帮助者到有限帮助者再到欣赏者不断变化的。这正契合了Jeffrey Wilhelm等人总结的支架帮助学习者通过“最近发展区”的作用原理,即当学生能力增加时,教师所提供的支持减少[4]。据此得出,实践设计是在充分掌握学生实践力基础的前提下,在环境选择与营造、交流组织与施行、资源提供与保障、教师介入时机与程度等方面,遵循搭支架—半支架—去支架的变化过程(图1)。
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目标,在于“使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各种挑战下,面对复杂问题情境时做出合理而富有创造性的判断、决策与行动” [5]。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帮助学生高效率通过最近发展区是提高实践力的关键,也是实现教师主导实践向学生自主实践过渡的关键过程。熟悉学情,清晰掌握学生实践的基础、面临的困难,搭建实践支架,随着学生实践力提升,逐步减弱支架并最终撤除,促进学生自主实践能力的生成和内化,是解决当前学生实践力素养提升问题的重要步骤。
三、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层级路径探寻
基于学生生活世界,遵从于学生好奇和想象的心理机制,定标于层级提升的创新思维发展,是构建层层递进的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的依据。
1.设计课堂实践,构筑实践基础
实践课堂通过激活学生实践经验、设置体验情境、开展地理实验等方式构筑实践知识和能力基础,遵循主体性、科学性、体验性和开放性原则[6],应需将地理实践力素养与其他素养融合培养,进行整体化设计与实施。在课堂实践教学中,特别要充分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创设逼真实境以接近真实的体验,如在认识地貌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指导虚拟实践(表1)。
课堂实践受时空限制大,要研究学生的生活经验背景,利用问题探究学习、任务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形式组织教学,要侧重于激发兴趣、提高实践意识、掌握基础知识、指导实践方法。
2.开发校园实践,锻炼实践能力
校园实践重在培养各类专项能力,校园地理实践活动利于相同志趣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活动的开展,易于教师统一组织与指导。活动目标要各有侧重,如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工具选择、仪器使用和特征概括能力,通过测量培养文字、数字、符号、拍摄等活动科学规范记录能力,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培养准确性、时效性、地域性等判断识别能力,通过小论文写作、演讲交流活动、展板制作培养地理科学术语使用能力,通过运用、绘制地理图表提高读取、解析、制作图表以及图文转换能力,通过制作活动提高模型制作能力等。開发利用校内自然资源和学生生活环境资源,如开展“校园垃圾分类调查”任务型活动(表2)。
利用校园实践时间和空间弹性大的特征,采用任务型、问题探究型实践活动形式,解决课堂有限时间不能解决的问题,为走向自然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中参与实践奠定意识和能力基础。有些实践活动可以连续进行或常态化进行,如星相或月相观察、气象观测等,使学习走向深入,有些可短期进行或主题化进行,根据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专项内容组织实施。
3.基地主题实践,提升综合素养
校外地理实践基地的选择和建设,对实现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整体提升至关重要。利用校园周边资源,选择适合自然地理野外观察、测量、实验的地点建立自然地理实践基地;根据周边人文地理资源特征,建设集调查、观察、分析、模拟决策为一体的人文地理实践基地;选择具有典型性区域特征和便于学生考察的线路,利用假期进行区域实践活动。校外实践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围绕主题进行开发和实施,可提高实践效能。主题的设计在突出综合性的同时,充分考虑学情,融合课程标准的素养培养目标,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如河流探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表3)。
基地活动受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较大,活动前需要精心准备,并做好协调工作。活动重点集中在收集主题信息、获取关键材料、体验真实环境上,并及时进行活动总结。
4.生活自主实践,解决真实问题
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通过自主实践实现地理实践力的自我培养与提高,是理想的学习样态,也是终身学习所必须,“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7]。生活中的地理实践,是学生发挥主体潜能、展示自我的舞台。适切的任务驱动,真实的问题解决,多样的信息获取形式,全过程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教师适度的激励促进,有利于提高实践成效。如以低碳生活为主题开展自主实践,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表4)。
生活情境是智慧萌芽和思维发展的土壤,生活中的问题大多为非良构问题,需要创造性地解决。利用学生熟知的街道、社区、城市、乡村等周边环境资源,在解决真实问题中丰富地理认知、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现实环境中经历情感体验、形成地理观念,利于行动力的提升。
5.开展实践竞赛,激发创新潜能
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阶追求在于创新,创新的根基在于思维能力提高,思维能力提高的关键是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地理实践竞赛在问题解决和思维激活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毅力。通过实践知识竞赛、实践技能竞赛、实践成果竞赛,将地理实践力构成中的知识、经验、智力、意志和行为习惯、品格特征融入不同层级的竞赛活动中,引导学生接受挑战,促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实践竞赛的设计,首先要富有挑战性,如陌生环境下运用北斗系统进行定位、测速、测距等应用竞赛和通过回忆绘制野外考察地图竞赛等;其次要鼓励创新,如学校地理园Logo设计竞赛、商业街规划设计竞赛等;再次,强调品格与能力综合提升,如环境保护宣传竞赛、资源节约型班级建设竞赛等;最后,重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运用百度地图进行某产业区位分析竞赛、虚拟星空观察竞赛等。同时,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利于学生展示才能、施展智慧、表达才情的竞赛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实践竞赛,对学生各类创新实践活动给予必要的支持,让学生在竞争中实现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大幅度提升,完成自我超越。
四、结语
地理实践力是未来公民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之一,已成为当前改革高中地理学习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对地理实践力培养问题的反思和剖析,有助于厘清其丰富内涵、提升地理教学水平。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要在地理实践中完成,在遵循学生个体成长内在规律的前提下,探索地理实践活动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演化特征,精准设计由基础到高阶的发展路径,有助于解决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践力培养不足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 段玉山,姚泽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性质[J].地理教育,2017(02):4-5.
[2] 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05):12-17.
[3] 叔本华.叔本华美学随笔[M].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 Jeffrey Wilhelm, Tanya Baker&Julie Dube. Scaffolding Learning [DB/OL].(2005-02-15)[2021-01-20]http://www.myread.org/ Scaffolding.htm.
[5] 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4):10-24.
[6] 陈达.地理实践力培养:原则与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0(02):78-80.
[7]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北京:文汇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