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农垦精神的特点及时代价值

2021-07-14 02:15郭启才
党的生活·青海 2021年7期
关键词:柴达木农垦农场

郭启才

《西域同文志》卷十六中,对“柴达木”有清晰的说明:“蒙古语,柴达木,宽广之谓。滨河境,地宽敞,故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面对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柴达木,用青春、心血、智慧,建成了青海省建国后最早、最大的垦区。农垦人创业维艰、奋斗有成,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诠释了凝聚中华民族磅礴伟力的伟大精神,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行业特点的柴达木农垦精神,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柴达木农垦精神的特点

柴达木农垦人用他们的坚毅、顽强和奉献践行使命,为资源勘探开发、发展农垦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就了一段传奇与辉煌,孕育了永载史册并具有鲜明特点的柴达木农垦精神。

1、忠诚性。柴达木盆地的农垦人面对自己从事的农垦事业,展现出了对事业的无限忠诚。他们在开天辟地拓荒中,以超人的毅力,吃大苦、耐大劳,夏战三伏、冬战三九,实现“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跟着共产党走,为伟大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他们不顾风吹日晒、风餐露宿、条件艰苦、忍饥挨饿,硬是一镢一镢地挖,一锹一锹地铲,肩挑车拉移土造田。几十年来,农垦人用信仰坚守着这块他们呕心沥血、播撒希望的土地,形成了柴达木开发建设实践中一支敢于创造、善于创新的产业大军。

2、创新性。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一种创造性实践行为,这种实践为的是增加利益总量。柴达木农垦事业就是对事物和发现的利用和再创造,它从事的是改造自然和改造人,也就是担负着从事开荒造田,发展农业生产和监管改造罪犯,使他们重新做人的两项任务。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尊重科学,在盐碱戈壁滩上创造了小麦亩产超千公斤的世界纪录。西北农学院的专家实地考察后说;“小麦高产在中国,中国高产在青海柴达木”。成功创建劳改农场是柴达木农垦的有益尝试。创办劳改农场初期,动员劳动改造的犯人积极参与农场创建工作,讲明艰苦环境是改造人的最好地方,也是把自己改造成新人和立功赎罪的极好机会,增强他们开发柴达木农业的信心。1954年2月,在修建西宁到德令哈简易公路时,他们不怕风吹日晒,不怕天寒地冻,没有发生逃脱犯人的事件。1958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参观劳动改造工作成就展览时,对时任青海省劳改局长张贵德说,建农场,办劳改是一件新鲜事,既要改造人,又要改造自然。实践证明,柴达木农垦事业是改造犯人的极好地方,也是创建柴达木绿洲的最好办法。

3、时代性。柴达木农垦诞生于伟大的历史机遇中,在艰苦的创业实践中,面对烈日当头、高寒缺氧、盐碱干旱、风沙扑面,他们住地窖、啃冷馍、喝凉水,吃苦流汗,无所畏惧,激发了斗争精神,拿出了坚决斗争到底的气魄。进入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下,历史机遇与风险并存,农垦人积极进行改革,不断开拓创新发展模式,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机械化水平。在生产上,高产小麦品种76--338走出盆地,推向全省并迈出青海,在实践中不断赋予柴达木农垦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

4、广泛性。在柴达木农垦精神的形成与不断发展中,不论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支边的青年学生和脱下军装转业复员的官兵以及蒙古族群众都轮流参加劳动,积极参加基本农田建设,展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在农场建设中,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解放军武警官兵、支边青年和干部,积极配合农场工作人员进行场区各项建设,时刻以集体利益为重,热心为农场建设出谋划策,并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他们为增产增收出力,从不喊苦叫累,总是情绪饱满,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这就是农垦人的精神风貌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坦荡胸怀。

5、团结性。1956年春天,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在察汗乌苏群众大会上说:“柴达木是个很好的地方,开发建设柴达木是很光荣的!”他要求农垦开发建设者,“你们要配合当地少数民族同志,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把柴达木建设好,争做建设柴达木的英雄!”柴达木农垦事业中,始终致力于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密切群众关系,帮助各族人民改变落后面貌,互助团结,平等友爱,共同前进,对少数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予以帮助。德令哈农场创建时拜访蒙古族上层人士,征求他们对创办农场的意见和要求,吸收蒙古族同志担任农场领导干部,主动帮助牧民建立定居点,造田5500多亩,教牧民学种地。牧民群众主动帮助农场驮运口粮、籽种等。在格尔木小灶火的农业开发中,为乌图美仁草原上培养了第一批蒙古族青年拖拉机手。

二、柴达木农垦精神的时代价值

柴达木农垦人为了开发柴达木,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将自己的青春和鲜血洒在了荒山野岭、瀚海戈壁,用自身的意志和作风谱写了具有更高的政治觉悟、更严的组织纪律、更大的奉献精神、更强的意志品格的柴达木农垦精神,彰显了时代价值。

(一)厚植爱党爱国情怀的导向作用

柴达木农垦人自进入柴达木盆地起就形成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意志品格,柴达木农垦精神不仅是农垦人的精神旗帜,也是柴达木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流淌着中国共产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党号召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干事创业”。农垦人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放弃内地优越条件,立志为开发柴达木作贡献,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颂歌。他们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己任,克服艰难恶劣的环境,以宽广的胸怀和坚毅的品质为家国兴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爱党爱国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基因深深植根于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展示了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执着的政治追求。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海西新篇章的伟大征程上,以农垦人为榜样,胸怀大局,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之中,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执着的政治追求,把爱党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进之中,在爱党爱国的情怀中勇担使命。

(二)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否,关系到社会秩序稳定和社会正常运转。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目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冲击着一些人的思想,这无形中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学习党史、柴达木开发史,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谱系中的柴达木农垦精神,是认同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党史、柴达木开发史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对柴达木农垦精神的传承和创新,让大众牢记农垦精神的价值理念,有利于传承民族精神,有利于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感悟党的领导,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高度认同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是新时代赋于柴达木农垦精神的内在要求。

(三)厚植实现中国梦的领航作用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一致的梦想。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需要以革命精神为支撑,需要秉承民族精神。柴达木农垦精神本身就是革命精神、民族精神的应有之义。在柴达木开发和建设实践中,农垦人坚持奋斗,托起了个人的梦想、民族的梦想和国家的梦想。新时代,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同样需要农垦精神进行“造血”。在柴达木特定的空间,依托农垦精神,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统筹推进城乡融合,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高质量打通“两山”转换通道,大力推进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绿色成为柴达木最动人的色彩,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海西结出更多硕果。勇于开拓是农垦人的精神品质和行为方式。现阶段,要着眼于新征程,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越是艰险越向前、越是负重越担当。变“路径依赖”为“模式创新”,转“事事找惯例”为“大胆创先例”,改“不可能”为“可能”,把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海西力量。

(作者单位:海西州委党校)

猜你喜欢
柴达木农垦农场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快乐农场
农场
柴达木映画
开心农场(1)
柴达木映画
农垦国有土地直接纳入不动产登记明年底将基本完成确权发证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