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北斗, 张荣国, 杨永生, 朱 林, 周 然, 王福臣, 徐剑波
(1.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第一地质勘查院,燕郊 065201; 2.中冶一局 城市安全与地下空间研究院有限公司,燕郊 065201)
哈巴特盖银多金属矿位于内蒙古—兴安岭地槽褶皱系(Ⅰ),东乌旗—二连浩特复背斜(Ⅲ2)东部的东乌旗褶皱束内。在成矿区带上处于内蒙古—兴安岭晚古生代—中生代铜、铅、锌、金、银、锡、铬(钼)成矿区,锡林浩特—东乌旗多金属成矿带东段[1-3]。该区域是我国北部重要的银、铅、锌、铜、铁、钨、锡成矿带之一[4]。
以NE向的查干敖包—东乌旗深断裂为界,北侧为东乌旗褶皱束,东乌旗多金属成矿带沿褶皱束分布,南侧为断陷盆地和锡林浩特地块。东乌旗褶皱束由一系列以古生界地层为主,轴向NE、NEE向紧密线型褶皱以及倒转褶皱和岩浆岩带组成,NEE—NE向主干构造带,控制了成矿带的基本特征,成矿带总体走向NE60°,延长约300 km,宽为50 km~80 km,面积为20 000 km2。地层以古生界为主,上古生界出露较广,下古生界仅零星出露。中生界为本区的盖层,出露面积大,第四系广泛分布。与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的岩体有:阿钦楚鲁J1ηγ、查干敖包J3—K1γ、敖包特J1γ、朝不楞J3—K1γ。
根据区域地层研究结果,区内主要赋矿地层为泥盆系,其次为二叠系、奥陶系[5]。泥盆系和二叠系地层中的成矿元素Cu、Pb、Zn含量较高,其元素丰度值远大于区域背景值。
燕山期岩体的成矿元素Ag、Cu、Pb、Zn含量普遍高于地壳的克拉克值,其中Zn的含量普遍较高。岩石类型以花岗斑岩中造矿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其他岩石类型含量较低。
哈巴特盖银多金属矿从去区域地质测量看,位于塔日根敖包幅(L—50—ⅩⅥ)中阿钦楚鲁Cu、Pb、Zn组合金属量Ⅰ级异常区。该异常长轴呈NEE—SWW向,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另外,花脑特铅锌矿位于阿钦楚鲁Cu、Pb、Zn组合金属量Ⅰ级异常区的西南边部,吉林宝力格银矿床位于此异常区的东南外缘[6]。
哈巴特盖矿区主要出露地层为古生界上泥盆统安格尔音乌拉组(D3a)[7],主要岩性为黄绿色、灰色粉砂岩、长石石英细砂岩、局部夹少量板岩、细砂质层凝灰岩、变泥岩等组成,为海陆交互相的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变泥岩沉积建造。
主要出露岩体为早侏罗世形成的查干楚鲁特岩体,岩体岩石类型主要为斑状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岩体内脉岩较发育,主要有石英脉、辉绿玢岩脉、闪长岩脉,一般沿原生横节理贯入,大部分呈NW向及NEE向,个别近EW向。
斑状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形成于碰撞造山带背景,表现为高硅高碱、低铝特征,偏铝—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为“Ⅰ”型花岗岩。
哈巴特盖银多金属矿位于查干敖包—朝不愣早古生代构造岩浆岩带中段[8],沿着该断裂两侧分布有多处中型、大型、特大型矿床,其西部有沙麦钨矿,南西部发现花脑特大型银多金属矿床,南东部有都林格尔中型铅锌矿床,吉林宝力格大型银多金属矿床,额尔登陶勒盖铜铅锌大型多金属矿床,迪彦钦阿木特大型钼多金属矿床,东部、北东部有查干敖包大型铁锌矿床,达赛脱中型铅锌矿床,阿尔哈达大型铅多金属矿床,朝不楞大型铁锌矿床等。这些矿床多位于区域化探异常的内、边部或外缘。
开展了1:50 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扫面工作,网度为500 m×100 m,视矿化情况及采样难易程度进行了适当调整,测线方位近似垂直于区域构造线方向即南北向。测区采用独立坐标系统,使用手持GPS定点采样。
哈巴特盖矿区和阿尔哈达铅锌矿具有相同的地球化学景观。采样层位、粒度依据2002年在阿尔哈达矿区TC13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试验结果,采取B层或C层样品,粒度取20网目以细(+20目以下)的全样分析[9]。采样深度以能采集到B或C层为准。因为只有这两个层位才能真正代表本地或附近的物质,而A层不能完全代表本地或附近的物质,尤其是风积沙层。采样介质、重量:采样介质为混合介质(B层土壤),在野外采样,将过20网目筛的物质装入样袋,过筛后样品重量大于300 g。异常下限的确定是以75%累频值做为计算的异常下限值,根据情况适当取整做为实际使用的异常下限,异常浓度分带分为外、中、内带,按异常下限的2、4、8倍来划分。
从表1可以看出:按浓集克拉克值从大到小顺序,强浓集的元素依次为As(19.4)、Sb(17.2)、Bi(9.80)、Pb(4.42)、Ag(3.54),有利于成矿;弱浓集的元素为Zn(1.34)、W(1.22),较有利于成矿;背景元素依次为Mo(1.04)、Sn(0.83),低背景元素为Mn(0.70)、Cu(0.52),贫乏元素为Co(0.30),不利于成矿。按变化系数从大到小顺序,极不均匀分布的元素分别为Sb(7.20)、Bi(4.01)、Mo(3.81)、Ag(3.59)、Pb(3.53)、As(1.86)、Cu(1.68)、W(1.72)、Zn(1.32)、Sn(1.24)、Mn(1.01),有利于成矿;均匀分布的元素为Co(0.70)不利于成矿。
表1 哈巴特盖矿区1:50 000土壤样品原始数据各元素统计参数表(×10-6)
综合来看,As、Sb、Bi、Pb、Ag、Mo有利于成矿,Zn、W、Cu、Sn较有利于成矿。
1)银元素的低值区、低背景区主要分布在矿区第四系及东部D3a、J1ηγβzxb中,高背景区、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矿区中北部沿北东向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安格尔音乌拉组地层的内外接触带上,浓集中心和峰值明显,最高值大于18×10-6。全区平均值为0.18×10-6,变化系数为3.59;第四系平均值为0.17×10-6,变化系数为5.68;D3a平均值为0.16×10-6,变化系数为1.91;J1ηγβzxb平均值为0.20×10-6,变化系数为3.32。
2)砷元素的低值区、低背景区主要分布在矿区第四系中及东部D3a、J1ηγβzxb中,高背景区、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矿区南东部及中北部沿北东向分布的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安格尔音乌拉组地层的内外接触带上,浓集中心和峰值明显,最高值为1 746×10-6。全区平均值为36.9×10-6,变化系数为1.86;第四系平均值为24×10-6,变化系数为1.28;D3a平均值为41×10-6,变化系数为2.08;J1ηγβzxb平均值为39×10-6,变化系数为1.61。
3)铋元素的低值区、低背景区主要分布在矿区南西部J1ηγβzxb中,高背景区、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矿区中北部沿北东向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安格尔音乌拉组地层的内外接触带上,浓集中心和峰值明显,最高值大于127×10-6。全区平均值为1.25×10-6,变化系数为4.01;第四系平均值为0.88×10-6,变化系数为3.97;D3a平均值为1.41×10-6,变化系数为2.45;J1ηγβzxb平均值为1.27×10-6,变化系数为5.30。
4)铜元素的低值区、低背景区主要分布在矿区第四系中及J1ηγβzxb中,高背景区、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矿区中北部沿北东向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安格尔音乌拉组地层的内外接触带上,浓集中心和峰值较明显,最高值大于907×10-6。全区平均值为19.3×10-6,变化系数为1.68;第四系平均值为13×10-6,变化系数为1.24;D3a平均值为24×10-6,变化系数为1.78;J1ηγβzxb平均值为18×10-6,变化系数为2.61。
5)钼低背景区主要分布在矿区第四系中及J1ηγβzxb中,高背景区、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矿区中北部沿北东向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安格尔音乌拉组地层的内外接触带上,浓集中心和峰值较明显,最高值大于29.8×10-6。全区平均值为2.02×10-6,变化系数为3.81;第四系平均值为2.12×10-6,变化系数为2.71;D3a平均值为2.86×10-6,变化系数为3.87;J1ηγβzxb平均值为1.10×10-6,变化系数为2.20。
6)铅元素的低值区、低背景区主要分布在矿区第四系中及东部D3a、J1ηγβzxb中,高背景区、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矿区中北部沿北东向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安格尔音乌拉组地层的内外接触带上,浓集中心和峰值明显,最高值大于5 000×10-6。全区平均值为66×10-6,变化系数为3.53;第四系平均值为57×10-6,变化系数为3.41;D3a平均值为49×10-6,变化系数为2.64;J1ηγβzxb平均值为89×10-6,变化系数为3.61。
7)锑元素的低值区、低背景区主要分布在矿区第四系中及东部D3a、J1ηγβzxb中,高背景区、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矿区南东部及中北部沿北东向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安格尔音乌拉组地层的内外接触带上,浓集中心和峰值明显,最高值大于653×10-6。全区平均值为2.60×10-6,变化系数为1.86;第四系平均值为24×10-6,变化系数为7.20;D3a平均值为41×10-6,变化系数为2.08;J1ηγβzxb平均值为39×10-6,变化系数为1.61。
8)锡元素的低值区、低背景区主要分布在矿区第四系中及东部、南部D3a、J1ηγβzxb中,高背景区、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矿区中北部沿北东向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安格尔音乌拉组地层的内外接触带上,浓集中心和峰值明显,最高值大于51.7×10-6。全区平均值为3.28×10-6,变化系数为1.79;第四系平均值为2.79×10-6,变化系数为1.19;D3a平均值为3.50×10-6,变化系数为0.90;J1ηγβzxb平均值为3.33×10-6,变化系数为1.20。
9)钨元素的低值区、低背景区主要分布在矿区第四系中及东部D3a、J1ηγβzxb中,高背景区、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矿区中北部沿北东向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安格尔音乌拉组地层的内外接触带上,浓集中心和峰值明显,最高值大于70×10-6。全区平均值为2.81×10-6,变化系数为1.72;第四系平均值为2.19×10-6,变化系数为1.24;D3a平均值为3.56×10-6,变化系数为1.74;J1ηγβzxb平均值为2.36×10-6,变化系数为1.66。
10)锌元素的低值区、低背景区主要分布在矿区第四系中及东部D3a、J1ηγβzxb中,高背景区、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矿区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安格尔音乌拉组地层的内外接触带上,浓集中心和峰值较明显,最高值大于1 282×10-6。全区平均值为108×10-6,变化系数为1.32;第四系平均值为61×10-6,变化系数为1.26;D3a平均值为121×10-6,变化系数为1.28;J1ηγβzxb平均值为118×10-6,变化系数为1.29。
总体来看,各元素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矿区J1ηγβzxb岩体与D3a地层内外接触带附近,其总体展布方向为近似北东向。W、Sn、Mo、Bi北西高—南东低,As、Sb北西低—南东高,Cu、Pb、Zn、Ag中部高—北西低、南东低,Cu、Pb、Zn、Ag最高值分布在中部。
从表2可知,哈巴特盖矿区全区因子分析,F01:Cu、Ag、W、Sn、Bi,反映为Cu、Ag、W、Sn、Bi成矿作用元素组合;F02:Zn、Mn,反映为Zn、Mn的叠加成矿作用元素组合;F03:As、Sn,反映为As、Sn的叠加成矿作用元素组合;F04:Cu、Pb、Zn、Ag、Sn,反映为:Cu、Pb、Zn、Ag、Sn主成矿作用元素组合;F05:Cu、Mn、(Co),反映为:Cu、Mn、(Co)叠加成矿作用元素组合;F06:Mo,反映为Mo叠加成矿作用元素组合;F07:Sb,反映为热液成矿作用元素组合。
表2 哈巴特盖矿区全区斜交因子模型矩阵
从图1可知,哈巴特盖矿区在全区中12个元素大致可以分为四组,第一组:Pb、Ag,相关系数达到0.677;第二组Cu、W、Sn、Bi,组内相关系数达到0.464,与第一组相关系数达到0.458;第三组:Zn、Mn、Mo,与第一组、第二组的相关系数达到0.285;第四组:As、Sb,组内相关系数为0.313,与前三组相关系数为0.241。
图1 全区R型聚类分析谱系图Fig.1 Whole region R—type cluster analysis pedigree
综上所述,因子分析和R型聚类分析结果反映了本区具有至少四期成矿作用。二者吻合较好,相互验证了方法的可信性。
根据分析结果,哈巴特盖矿区背景值、异常下限、异常分带值表见表3。
表3 哈巴特盖矿区背景值、异常下限、异常分带值表(×10-6)
通过1:50 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共圈出Ag、As、Bi、Cu、Mn、Mo、Pb、Sb、Sn、W、Zn11种元素异常111个,其中Ag异常13个,均具有三级浓度分带;As异常12个,10个具有三级浓度分带,2个二级浓度分带;Bi异常8个,7个具有三级浓度分带,1个一级浓度分带;Cu异常7个,5个具有三级浓度分带,2个二级浓度分带;Mn异常12个,7个具有三级浓度分带,5个二级浓度分带;Mo异常7个,均具有三级浓度分带;Pb异常13个,均具有三级浓度分带;Sb异常10个,均具有三级浓度分带;Sn异常10个,5个具有三级浓度分带,5个二级浓度分带;W异常11个,9个具有三级浓度分带,2个二级浓度分带;Zn异常8个,4个具有三级浓度分带,4个二级浓度分带。Co在本区无异常显示。
相对高温的成矿元素Mo、W、Sn、Bi,由北西往南东异常值变小;而相对低温的成矿元素As、Sb,由北西往南东异常值变大;主成矿元素Cu、Pb、Zn、Ag异常最大值中部在综合—1异常内,北西部、南东部变小,反映本区成矿是多期次的,由北西—南东剥蚀程度高—低。
综合来看,哈巴特盖矿区各元素异常具有分带性。异常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哈巴特盖矿区圈出8个综合异常,编号分别为综合—1、综合—2、综合—3、综合—4、综合—5、综合—6、综合—7、综合—8。哈巴特盖工区综合异常排序见表4。
表4 哈巴特盖工区综合异常排序表
5.2.1 异常地质特征
综合—1异常,分布于哈巴特盖矿区北部,为矿区主要异常。异常分布于D3a、第四系与J1ηγβzxb的内外接触带上。
出露地层以上泥盆统安格尔音乌拉组为主,岩性主要为斑点状变泥岩夹板岩、粉砂岩等;受燕山晚期黑云二长花岗岩侵入影响,岩石普遍角岩化;侵入岩在北部较为发育,主要为早侏罗世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呈岩基产出。黑云二长花岗岩受不同程度动力作用的影响,普遍具有压碎现象或糜棱岩化。
测区南东部已经发现都林格尔中型铅锌矿床位于综合—8异常内,北西部发现查干陶勒盖铅锌矿点位于综合—4异常内,北东部发现土素达巴铅锌矿点位于综合—2异常外缘。
5.2.2 异常特征
综合—1异常由38个单元素异常组成,异常∑NAP 333.73,平均衬度为4.579,平均规模为254.24;呈不规则状展布,面积为25.943 km2,在哈巴特盖矿区综合异常排序第一。
综合—1异常主要主成矿元素为Mo—Ag—W—Bi—Cu—Pb—Zn,组合元素齐全,伴生元素有Sn—Sb—Mn。
Mo3—Ag8—W1—Bi5—Cu2—Pb7—Zn5异常明显,具有明显的浓集中心及三级浓度分带。
Mo3异常极大值为154×10-6,衬度值为7.938,NAP为50.812。
Ag8异常极大值为16×10-6,衬度值为9.855,NAP为48.966。
W1异常极大值为70×10-6,衬度值为3.56,NAP为32.256。
Bi5异常极大值为66.7×10-6,衬度值为6.81,NAP为27.693。
Bi3异常极大值为48.9×10-6,衬度值为3.927,NAP为22.188。
Cu2异常极大值为907×10-6,衬度值为2.205,NAP为16.324。
Pb7异常极大值为2439×10-6,衬度值为10.021,NAP为15.906。
Zn5异常极大值为1097×10-6,衬度值为2.342,NAP为10.802。
伴生异常为Ag7—Mo5—Sn2—Sb6—W5—Sn6—Sb7—Pb3—Mn2—Sn1—Ag2—Sn4—Pb2—Zn1等,异常较明显,各元素异常极大值分别为3.7×10-6、25.9×10-6、17.9×10-6、39.3×10-6、58.1×10-6、48.6×10-6、22.9×10-6、1 026×10-6、2.632×10-6、13.7×10-6、3×10-6、23.5×10-6、757×10-6、837×10-6异常浓度分带清晰,均具有二级浓度分带以上,异常强度较高。
Ag、Pb、Zn、Mn异常套合很好,Bi、Cu、Mo、W、Sn异常套合很好, As、Sb异常套合较好。
图2 综合—1异常剖析图Fig.2 Comprehensive—1 abnormal analysis chart(a)地质图;(b)Cu元素;(c)Sb元素;(d)Ag元素;(e)Mn元素;(f)Sn元素; (g)As元素;(h)Mo元素;(i)W元素;(j)Bi元素;(k)Pb元素;(l)Zn元素
5.2.3 异常解释推断
异常位于东乌旗复背斜的次一级褶皱构造阿钦楚鲁复背斜的近核部,呈北东向一单斜构造产出,受北东向区域构造的影响,断裂构造发育,构造线方向以派生的北西向及北东向两组次一级构造为主,其中近北西向及北东向构造均为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
异常位于岩体与地层的内外接触带上,地层以上古生界上泥盆统为主。岩性主要为灰黄绿色、斑点状绢云母绿泥石板岩夹变质钠质晶屑岩屑凝灰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及砂岩等。
岩体为早侏罗世的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局部球状风化发育,且原生流动构造及节理也较清楚。岩体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受其影响安格尔音乌拉组地层形成了较宽的热力变质程度较大的蚀变带。岩体内发育一条褐铁矿化蚀变带,花岗岩具片理化,其内石英颗粒具拉长现象,矿化主要为红褐色褐铁矿化,为多期次岩体侵入所致。
从主成矿元素异常规模、元素含量、异常元素组合和成矿地质环境看,区内矿化标志明显,在空间分布上,Ag、Pb、Zn、Mn异常套合很好,Bi、Cu、Mo、W、Sn异常套合很好, As、Sb异常套合较好。
综合说明哈巴特盖矿区综合—1异常为Mo、Ag、W、Bi、Cu、Pb、Zn等多金属矿致异常。
5.2.4 异常查证结果
经地表追索、槽探工程揭露,地表共发现Ⅰ、Ⅱ、Ⅲ、Ⅳ等多条蚀变带,蚀变带均位于综合—1异常内,走向为北东或北西向,带中可见工业铅锌矿体,但矿体规模均较小。对其查证情况进行阐明。
Ⅰ号蚀变带:位于综合—1异常中南部,地表由四条近于平行的蚀变带组成,其中Ⅰ—1蚀变带,地表出露长约500 m,宽约6 m~12 m,分布于泥盆系安格尔音乌拉组(D3asb)硅质板岩和早侏罗世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J1ηγ(1))中,走向由近南北转向北西,呈弧状,倾向东—北东,倾角65°左右,地表铁锰矿化较强,以紫红色钾化花岗岩为标志。由TC9、TC11槽探控制;其中TC9探槽揭露出10.50m的破碎蚀变岩,铅品位在0.12%~0.32%之间,锌品位在0.12%~0.19%之间;TC11揭露2.30 m破碎蚀变岩,呈紫红色,Pb品位为0.21%、Zn品位为0.12%。总体来看,铅锌矿化较弱。Ⅰ—2矿化体:地表出露长约400 m,宽为6 m~15 m,与Ⅰ—1平行产出,分布于二长花岗岩体中,分别由TC9、TC12、TC13、TC14号探槽控制,以铅矿化为主,其中在TC9揭露出6.0 m破碎蚀变岩,Pb品位在0.13%~0.39%之间,Zn品位在0.072%~0.14%之间。
图3 Ⅰ、Ⅱ、Ⅲ、Ⅳ矿化蚀变带地质图Fig.3 Geological map of I, II, III and IV mineralized alteration zone
主矿体位于Ⅰ—2矿化蚀变带中,由TC12、TC13、TC14探槽控制,长约220 m,宽为1.20 m~2.40 m倾向东、倾角为65°左右,其中在TC12槽探中见2.40 m铅矿体,铅平均品位为1.04%,最高品位为1.06%,在其附近捡块取样1件(HB131)Pb品位为2.70%、Zn品位为0.25%、银品位为5.6×10-6;在TC13槽探中揭露出2.40 m铅矿体,Pb平均品位为1.04%,Ag品位最高为34.1×10—6;TC14槽探中揭露出1.20m铅矿体,铅品位为1.20%。Ⅰ—3号蚀变带,地表可见长约120 m、宽为6 m~8m,展布于二长花岗岩体中;Ⅰ—4号蚀变带,长约120 m,宽约10 m,走向北东,分布在二长花岗岩体中,均未进行槽探揭露,但在钻孔深部验证中均见到了铅锌矿(化)体。
2007年度在Ⅰ号矿化蚀变带0线布设了ZK001、ZK002两个钻孔,4线布设了ZK401钻孔,对Ⅰ号矿化蚀变带深部延伸情况进行验证。3个钻孔均见到了铅锌矿(化)体,呈薄层状与地表蚀变矿化体基本对应。其中0线ZK001及ZK002钻孔内见4层矿(化)体,其中达到工业品位的矿体2条,第一层矿体:穿矿厚度为3.0 m,真厚度为1.36 m,Pb平均品位为1.59%、Zn平均品位为2.53%、Cu平均品位为0.046%、Ag平均品位为19.6×10-6。第二层矿体:穿矿厚度为1.5 m,真厚度为0.68 m,Pb平均品位为2.40%、Zn平均品位为7.86%、Cu平均品位为0.14%、Ag平均品位为129×10-6。4线ZK401钻孔内见1层矿体,穿矿厚度1.2 m,真厚度为0. 62 m,Pb平均品位为1.73%、Zn平均品位为3.00%、Cu平均品位为0.052%、Ag平均品位为26.1×10-6。
2013年在0线ZK002东40 m施工ZK003,也见到了三层薄铅锌矿体,第一层矿体穿矿厚度为3.0 m,Pb平均品位为0.53%、Zn平均品位为2.77%、Ag平均品位为5.35×10-6。第二层矿体穿矿厚度为1.50 m,Pb平均品位为0.58%、Zn平均品位为2.09%、Ag平均品位为6.70×10-6。第三层矿体穿矿厚度3.0 m,Pb平均品位为0.12%、Zn平均品位为3.28%、Ag平均品位为4.07×10-6。
Ⅱ号蚀变带位于综合—1异常中南部偏西,由Ⅱ—1、Ⅱ—2、Ⅱ—3、Ⅱ—4蚀变带组成;分布于二长花岗岩体中,长约80 m~360 m不等,宽为8 m~10 m,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为65°左右。仅Ⅱ—4号蚀变带分别由TC5、TC6、TC7槽探控制,控矿长约80 m其中TC5揭露出水平厚度为2.30 m铅矿体,铅品位分别为0.76%、1.22%,银最高品位为42.5×10-6;TC6探槽揭露出2.00 m铅矿化体,铅品位分别为0.82%、0.84%。
Ⅲ号矿化蚀变带:位于综合—1异常南部,长约450 m、宽15 m~20 m,分布于泥盆系安格尔音乌拉组(D3asb)地层中,围岩为绢云母化粉砂质板岩,蚀变主要为硅化、铁锰矿化;仅单槽探工程(TC15)揭露,铅锌矿体水平宽为1.20 m,Pb品位为1.14%,Zn品位为0.72%,Ag品位为9.10×10-6。2011年度施工钻孔ZK2401对Ⅲ号矿化蚀变带深部延伸情况进行验证,该孔56.5 m~57.8 m处为石英脉及硅化砂岩,呈乳白色及烟灰色,沿裂隙面发育细脉状及星点状黄铁矿化,中轴夹角60°。该石英脉与地表Ⅲ号矿化体相对应,经采样测试分析,Pb、Zn、Ag均未达到边界品位,故Ⅲ号矿化体深部延伸不大。
Ⅳ号矿化蚀变带:位于综合—1异常中南偏西部,长约530 m、宽约27 m,分布于泥盆系安格尔音乌拉组(D3asb)地层及二长花岗岩体中,围岩安格尔音乌拉组(D3asb)地层为绢云母化粉砂质板岩,蚀变主要为硅化、铁锰矿化;仅单槽探工程(TC3)揭露,铅锌矿体长约100 m,水平宽约2.0 m,Pb品位为1.66%,Zn品位为0.11%。
1)土壤地球化学调查结果数据表明,矿区范围内As、Sb、Bi、Pb、Ag、Mo有利于成矿,Zn、W、Cu、Sn较有利于成矿。
2)测区通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共圈出11种元素异常111个,多具有三级浓度分带;圈出8个综合异常,并对异常进行了排序。
3)测区内异常多分布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上,其中综合—1异常验证为矿致异常。
4)因子分析和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本区具有至少四期成矿作用。
5)槽探、钻探等地质工作对土壤地球化学异常进行了相应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