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韩文东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人民医院,内蒙古 乌拉特前 0144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急症,具有起病突然、进展较快等特点,一旦发病,患者可表现为眩晕、耳鸣、说话不清等症状,严重者还可昏迷不醒,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对于该类患者需要尽早进行有效治疗挽救其生命[1]。神经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方式,可取得一定治疗效果,但是,临床实践发现,单纯进行介入治疗整体效果不是非常理想,有研究指出,在介入治疗期间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可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2]。本次研究抽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7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不同治疗方案的真实效果、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7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治疗方案差异性分组,35 例归入对比组,35 例归入研究组,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行。
纳入标准:(1)病例样本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指南与标准[3];(2)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真实,具有良好配合性;(3)本人或者家属知情研究内容、目的,签订协议书;(4)经过医院相关部门(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排除标准:(1)参与其他试验、研究者;(2)对研究选择用药存在既往过敏史、禁忌证者;(3)潜在出血风险及凝血功能障碍者;(4)中途脱落或者退出观察者。
对比组(神经介入治疗):单次取0.9mg/kg 阿替普酶,其中,10%进行静脉注射,90%进行静脉滴注,在1h 内完成输注,治疗后24h 复查无出血等不良情况,继续给予拜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等药物治疗,共治疗3 个月。
研究组(替罗非班结合神经介入治疗):神经介入治疗后检查无异常情况,取0.4mg 替罗非班进行静脉推注,后予以持续泵入,速度为6-8ml/h,时间为24-48h,继续给予拜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等药物治疗,共治疗3 个月。
观察分析临床效果、神经功能、并发症发生率。
综合有效率为显效率(显效例数在总例数中的占比)和有效率(有效例数在总例数中的占比)之和,显效:各项症状消退,脑梗死面积减少超过70%(包括70%),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超过90%(包括90%);有效:各项症状缓解明显,脑梗死面积减少在30%-69%,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在46%-89%;无效:不符合显效、有效判定标准[4]。
神经功能采取NIHSS 量表进行评价,共11 个项目,评分范围0-42 分,得分低示神经功能好,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 个月、治疗3 个月时进行测评[5]。
并发症主要包括出血、胃肠道反应、血小板计数下降等,发生率根据实际发生类型进行统计计算。
研究组综合有效率高于对比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n(%)]
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个月、治疗3 个月时,研究组NIHSS 评分均较对比组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对比[(),分]
表2 两组神经功能对比[(),分]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比组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最常见脑血管疾病类型,其所占比例在70%-80%,病因、发病机制均极为复杂,主要病因包括血管、血液以及血液动力学的异常,危险因素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以及吸烟和饮酒等[6]。近年来,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呈现持续上升状态,因此,临床需探寻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以期提高临床效果,改善预后结局[7]。有报道指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尽早采取有效药物介入治疗被认为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促使梗塞脑血管再通,恢复组织血供和改善组织代谢,挽救缺血半暗带,控制脑组织继发性损伤。
此次研究结果说明,替罗非班结合神经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确切,分析原因在于替罗非班为非肽类血小板糖蛋白受体可逆性拮抗剂,当其进入机体,可结合血小板凝集过程相关的表面抗体,从而阻断其交联、聚集,防止发生血管远端阻塞情况,同时,替罗非班在避免神经介入后再出血、抑制坏死脑组织炎性因子活性等方面也具有良好效果,因此,神经介入治疗联合替罗非班可发挥协同作用,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神经功能尽快恢复[8]。
综上,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期间,采取替罗非班结合神经介入治疗方案,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更好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替罗非班结合神经介入可作为推荐治疗方案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期间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