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怡,顾敏琴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江苏 苏州 215006)
近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加速,老年人口比重增加,继发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骨性关节炎患者比例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受到临床学者高度关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作为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坏死、骨性关节炎首选治疗手段,能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缓解关节疼痛、活动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考虑老年患者机体功能减退,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术后康复周期较长,对患者生理、心理考验较大,开展有效的康复护理对策具有重要课题探讨价值[2]。传统康复护理针对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多以促进术后修复、降低术后并发症为主要目的。随着康复医学快速发展,临床学者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中发现,老年康复进展有效性与康复时机具有高度关联性,早期康复护理理念被确立起来,本研究笔者为提高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开展有效性,促使术后早期转归,特引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以传统康复模式为参照。
选取医院骨外科收治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为观察对象,共计88 例,研究开展时间为2020 年3 月至2020 年7 月,依据手术开展时间划分两组各44 例,参照组男23 例,女21 例,年龄区间62-84 岁,平均值(68.25±1.57)岁,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4 例,股骨颈骨折患者2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4 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3 例;观察组男22 例,女22 例,年龄区间61-85 岁,平均值(68.27±1.60)岁,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5 例,股骨颈骨折患者25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 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 例;统计比对两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照组患者开展常规康复护理,遵医嘱给予患者用药,考虑老年患者年龄较大,用药依从性较低,需详细记录药物使用方式、使用剂量,指导老年患者术后体位,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观察组患者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1)强化基础护理:于术后加强老年患者生命体征监测,主要监测指标包括血压、心率、脉搏、体温,加强引流液管理,确保引流通畅,详细记录液体性状,若发现异常,及时联系主治医师,辅助患者清理呼吸道、口腔内的分泌物,提高患者舒适度,针对排痰困难患者,可采用雾化吸入的方式,有效稀释痰液,有效避免误吸导致的吸入性肺炎;开展抗感染对策,考虑老年患者术后机体免疫力低下,继发术后感染概率较高,可遵医嘱给予患者敏感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3,4];(2)心理护理:重视老年患者主观能动性对患者预后康复进展的影响,因老年患者受教育水平、认知能力等相关因素影响,对手术表现出恐惧情绪,护理人员需坚持人文关怀理念,针对手术开展重要性、必要性等相关情况对患者进行讲解,适当分享临床成功治疗案例,帮助患者提高对手术治疗的信心,树立术后期待,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手术治疗;由专业人员借助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手术注意事项,借助自身专业知识,以提高老年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5];(3)饮食管理:依据老年患者机体状况开展个体化饮食管理,提高老年患者机体免疫机制,日常饮食以维生素丰富、优质蛋白食物为主,禁食易胀气、油腻、高油脂等食物,于患者术后2h 可适当给予患者流质食物,加速机体新陈代谢,利于术后康复工作的开展[6];(4)早期康复锻炼:待患者病情平稳后,客观评估患者机体状况,采用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的康复锻炼方式,以促使肢体及胃肠道功能的修复,于术后第1d 给予患者髋关节被动运动,缓解长时间卧床导致的不适感受,加速机体循环代谢,有效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的压力性损伤或下肢深静脉血栓;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患者取平卧位,叮嘱患者下肢伸展,大腿放松,主动勾起脚尖,使脚尖朝向自己,至最大限度,保持10s 后下压脚背,保护10s,一组运动重复30 次,每日训练10 次;指导患者呈仰卧位,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群)等长收缩练习:伸膝状态下收缩大腿肌肉5s 然后放松为1 次,在不增加疼痛的情况下,尽量多做,>500 次/日;腘绳肌(大腿后侧肌群)等长收缩练习:微屈膝状态下收缩大腿肌肉5s 然后松为1 次,在不增加疼痛的情况下,尽量多做,>500 次/日。直腿抬高运动:尽量伸直膝关节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cm 处,保持至力竭,慢慢放下为1 次,5-10 次/组,3 组/日;于股四头肌舒缩运动其中进行直腿抬高训练及屈膝屈髋训练;于患者术后次日,可于护理人员辅助下进行床下站立及行走,运动以患者机体耐受度为宜,待患者伤口引流管拔除后,可进行主动运动,于运动时加强防护,避免跌倒[7];(5)并发症护理:依据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给予患者分级疼痛管理对策,依据疼痛耐受度较高、疼痛轻微患者,可采用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提高患者疼痛阈值;同时可引入人文关怀,予以患者肢体按摩,改善疼痛感受,针对疼痛耐受度较低、疼痛强烈患者,可遵医嘱给予患者镇痛药物,以自控镇痛泵为首选,依据疼痛感受自主使用镇痛药物,有效提高临床镇痛有效性。
记录比对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采用数字模拟疼痛量表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呈负相关性;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对患者术后髋关节恢复进行量化评分,呈正相关性;记录比对术后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压力性损伤、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 分析数据,计数资料分布用(%)表达,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分布用()表达,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短于参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转归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转归指标对比()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7%(1/44),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作为老年骨性损伤患者常用治疗手段,可借助有效的外科手段,改善髋关节功能,恢复肢体活动,避免残疾情况发生,有效提高老年患者晚年生活质量;受老年人机体功能的影响,人工髋关节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康复周期较长,康复护理依赖性较大,需明确老年患者机体需求及康复锻炼需求,开展有效的康复对策,促使患者预后转归。快速康复护理理念是基于传统康复基础上,遵循患者机体康复周期,开展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加速髋关节功能修复,降低术后并发症情况发生率,有效提高预后转归质量[8]。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短于参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预后转归效果显著。
综上,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有助于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