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运动训练对胸腰节段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

2021-07-14 06:53赖瑞明王志军孟曼曼罗淑燕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上肢研究组康复

赖瑞明,王志军,孟曼曼,罗淑燕

(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四科,广东佛山 528200)

脊髓损伤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高,尤其是外伤致胸腰段脊髓损伤[1]。该病好发于30岁左右的青壮年人群,严重制约了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2]。经过常规康复治疗患者病情可有所改善,但其平衡和协调能力降低、姿势稳定性差、步行速度减慢,功能康复效果欠佳[3-4]。近年来,针对该病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法较多,但无“金标准”方法。悬吊运动是一种将部分身体悬吊在绳索上,在不稳定状态下对核心肌群进行训练的治疗方法,主要应用于康复治疗和体能训练[5]。该研究将2019年1月—2020年11月该院收治的胸腰节段脊髓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悬吊运动训练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胸腰节段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临床诊断为胸腰节段脊髓损伤患者;依从性较高可配合完成干预疗程。排除标准:既往下肢手术史;脑卒中后遗症致双下肢活动障碍;肢体缺失、行动不便;韧带损伤;关节先天发育不良及畸形;认知及沟通障碍、精神异常者。采用悬吊运动训练进行康复治疗的30例患者为研究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4~43岁,平均(32.6±2.1)岁。 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进行康复治疗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5~45岁,平均(31.7±2.2)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高压氧辅助治疗、呼吸训练、体位训练、关节被动练习等。初期训练强度较小,后期逐步增加,并开展站立步行练习、上下楼梯训练和耐力训练等,进一步增强肌力。共训练4周。

研究组采用悬吊运动训练,方法如下:选用SET悬吊康复系统[型号:BR-SET180A,山东博然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鲁食药监械 (准)字2015第2261458号],并在训练开始前行弱链测试,判断肌群情况,并评估左右侧差异。每个动作训练6次,训练负荷逐渐增加。动作如下:(1)仰卧位,双腿悬挂并维持。(2)俯卧位,双腿悬挂并维持,然后双腿做屈髋屈膝动作。(3)侧卧位,用左下肢向下压位于膝关节处的窄悬吊带,同时抬起骨盆,维持10 s。(4)仰卧位,右下肢向下压悬吊带,同时抬高左下肢及骨盆并保持骨盆水平位。均左、右腿交替训练。每周训练2次,共训练4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康复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上肢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N波、P波潜伏期。(1)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进行评估,上肢66分,下肢34分,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说明运动功能越好。(2)感觉功能:对身体两侧28对皮区感觉关键点的针刺觉和轻触觉进行评价,其中0分表示感觉缺失,1分表示感觉障碍,2分表示感觉正常,总分112分。(3)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进行评估,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4)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日本光电工业株式会社,MEB-9200K型,国食药监械(进)字2009第2211074号(更)]进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查,刺激参数设置为直流电脉冲方波,波宽为0.2 ms,频率为2 Hz,测量并记录上肢和下肢的体感诱发电位N波、P波潜伏期。

1.4 统计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运动功能与感觉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的运动功能与感觉功能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与感觉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各组康复治疗前,且研究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运动功能与感觉功能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运动功能与感觉功能比较[(±s),分]

组别研究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感觉功能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64.34±4.24 63.75±4.09 0.549 0.585 86.38±3.14 80.16±4.95 5.812 0.000 22.880 13.998 0.000 0.000 65.69±3.52 66.25±4.43 0.542 0.590 87.61±2.83 79.97±4.11 8.386 0.000 26.582 12.436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康复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研究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47.69±4.52 48.55±5.43 0.667 0.508 82.61±4.63 66.97±6.51 10.723 0.000 29.560 11.901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上肢和下肢的体感诱发电位N波、P波潜伏期比较

两组康复治疗前的上肢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N波、P波潜伏期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两组的上肢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N波、P波潜伏期均明显短于各组康复治疗前,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上肢和下肢的体感诱发电位N波、P波潜伏期比较[(±s),ms]

表3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上肢和下肢的体感诱发电位N波、P波潜伏期比较[(±s),ms]

组别研究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 组别研究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上肢N波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上肢P波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38.38±5.56 38.93±5.38 0.389 0.698 30.25±2.38 34.76±1.66 8.513 0.000 7.363 4.057 0.000 0.000 41.35±4.15 42.75±5.31 1.138 0.260 33.61±3.71 36.97±4.53 3.143 0.003 7.616 4.536 0.000 0.000下肢N波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下肢P波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38.52±4.52 39.15±4.35 0.550 0.584 29.21±3.24 33.37±4.25 4.263 0.000 9.169 5.206 0.000 0.000 42.85±3.99 43.28±4.85 0.375 0.709 31.15±2.77 35.74±3.14 6.004 0.000 13.193 7.148 0.000 0.000

3 讨 论

悬吊运动训练最早是由Rdecord公司开发的一个独立诊断系统,是用来诊断“弱链”的一种方法[6]。所谓“弱链”是指在完成某一个动作的过程中,某块肌肉力量太弱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7]。开展相关的闭链运动,逐渐增大负荷,直至感到疼痛为止,治疗师密切观察,找出一处或多处“弱链”,减少其他肌肉代偿“弱链”的机会[8-9],然后采用开链运动,突出了运动感觉综合训练,达到对感觉运动器官的最佳诱发效果[10-12]。悬吊运动训练强调针对人的整体功能,并非针对某个问题,该方法的特点是肢体与躯干螺旋形和对角线的被动、主动及抗阻力运动,促进了功能性运动的产生,患者躯干部位的深层肌肉力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改善了各大肌群本体感觉,增强了感觉和运动协调的功能,最终可以提高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控制能力和稳定状态,并增加其核心区力量,不断加强力量在运动链上的传导,有效减少了机体的耗氧量,起到保护肌肉、减轻肌肉疲劳程度的作用,并可增强肌肉强度[13-15]。

该研究中,康复治疗后,两组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评分均高于各组治疗前,且研究组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康复治疗前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两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各组治疗前,且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两组的上肢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N波、P波潜伏期均明显短于各组康复治疗前,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胸腰节段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采用悬吊运动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与感觉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缩短上肢和下肢的体感诱发电位N波、P波潜伏期,临床效果理想。

猜你喜欢
上肢研究组康复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