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利,贾叶红
(淄博市淄川区医院心血管内科,山东淄博 255100)
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心室充盈、心室射血能力低下而诱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等,病程漫长,且易反复发作,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其中沙库巴曲缬沙坦是常用药物,主要成分为缬沙坦,可阻断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阻断交感神经递质释放,发挥降血压、逆转心室的作用,降低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有研究显示,抗阻训练作为慢性心力衰竭重要的运动干预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2]。但临床对于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抗阻训练干预慢性心力衰竭的报道较少。鉴于此,该研究选择该院2019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8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抗阻训练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8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3];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级为Ⅱ~Ⅳ级[4];经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1个月后,仍有心力衰竭症状;对该文研究药物无过敏反应。排除标准:合并精神障碍者;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全身系统性感染者。该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审2018年(065)号]。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交替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1 对照组
患者入组后,均行强心、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告知患者采用低盐、低钠饮食,保证充足休息。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国药准字J20190001),50 mg/次,2次/d,于饭后温水服用。干预中及时调整药物用量,目标剂量为200 mg/次,2次/d,治疗1个月内调整至最大剂量。连续干预3个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抗阻训练干预,具体方法如下:训练前,检测患者最大运动负荷情况,训练动作包含上下肢训练、肌群训练等。第1个月,进行抬高小腿、伸展肱三头肌与股四头肌、屈曲肩关节、缩紧腹部、推举肩上、伸展与下拉背阔肌、推胸动作训练,10次/组,1组/d。 第2个月,上述动作重复15次/组,1组/d。第3个月,进行伸展肱三头肌、屈曲肱二头肌、伸展下背部、推胸动作训练,10次/组,2组/d,组间休息1 min。此外,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指导患者借助运动器械,行负重、举哑铃、拉弹簧等运动,运动强度方面,上肢由30%~40%1-RM逐渐增加至60%1-RM,下肢由50%1-RM逐渐增加至70%1-RM,根据患者耐受度调节运动时间。注意训练期间运动强度应由弱至强,密切关注患者血压、心电图等指征,若出现头晕、气促、心绞痛等不良症状,立即停止训练。连续干预3个月。
(1)心功能: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应用彩色超声诊断系统[型号:ClearVue 350,飞利浦医疗(苏州)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72230053]检测两组患者的左心 室 射 血 分 数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
(2)运动耐力: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应用6 min步行试验(6 min walk test,6 MWT)[5]评估患者的运动耐力,选择一段约50 m的平坦走廊,测试患者在6 min内可达到的距离,步行距离越远,表示机体运动耐力越好。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的LVEF、LVEDD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的LVEF高于各组干预前,LVEDD低于各组干预前,且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心功能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LVEF(%) LVEDD(mm)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n=41)对照组(n=41)t值P值观察组(n=41)对照组(n=41)t值P值42.06±4.62 42.13±4.54 0.011 0.992 53.19±3.67*50.06±3.72*3.835 0.000 51.63±3.24 51.76±3.37 0.178 0.859 45.13±3.05*49.02±3.14*5.690 0.000
干预前,两组6的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的6 MWT长于各组干预前,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6 MWT比较[(±s),m]
表2 两组6 MWT比较[(±s),m]
组别 干预前 干预3个月后t值 P值观察组(n=41)对照组(n=41)t值P值310.55±23.80 311.64±24.06 0.206 0.837 406.81±31.72 389.54±31.65 2.468 0.016 15.543 12.546 0.000 0.000
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较复杂,可引发多器官功能紊乱、血流动力学障碍等症状,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死的重要原因。目前,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该病,其中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有效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降低特异性受体兴奋性,发挥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力衰竭症状的作用;其中含有的沙库巴曲还可水解机体利钠肽,逆转心肌重塑,有效降低心脏负荷,发挥降压、维持水钠平衡的作用[6-7]。但临床发现单纯药物治疗不利于长期控制病情,且无法有效提升患者的机体运动耐力。因此,寻找其他适宜的辅助干预措施对改善患者的活动耐力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症状为活动后乏力、气喘、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会选择卧床、不活动,导致机体运动耐力下降,不利于心肌功能恢复。抗阻训练是通过适量的有氧运动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机体的通气功能及血管内皮舒张能力,提高心肌的适应性。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的LVEF高于对照组,LVDD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抗阻训练干预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水平。究其原因在于,抗阻训练通过指导患者行肢体、腹部、肩背等部位的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机体的舒张压水平,增加冠脉血流量,进而调节心肌血供。抗阻训练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干预可进一步延缓心功能下降,改善呼吸困难、气促、乏力等临床症状,促进心功能的恢复[8-9]。该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的6 MWT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抗阻训练干预可提升患者的运动耐力。究其原因在于,通过指导患者进行举哑铃、负重等渐进性抗阻训练,可表现较好的外周效应,有效减慢心率,提升骨骼对氧的摄取量,增加肌肉力量与耐力,减少心肌对血液灌注的需求,调节心肌血供;同时联合药物治疗,可发挥协同作用,增加冠脉血流量,进一步改善心功能,最终可提升机体运动耐力[10]。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抗阻训练干预,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提升患者的运动耐力,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