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微 靳仔囡 高菲
绿树阴浓夏日长,满架蔷薇一院香。在北京市朝阳区西大望路一处幽静的小区里,笔者慕名采访了一位老人。
图1 笔者在何洪元家中采访
他曾经是一位上山下乡的知青。他拥抱青春,将足迹延伸至祖国最需要的边疆;他忘我拼搏,在拖拉机上奋战7天7夜赶齐工期;他无畏逆行,于烈焰滚滚的森林大火前挽救出一个个鲜活生命;他慷慨解囊,向唐山地震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他以诗为矛,晚年不顾身患帕金森疾病勇战疫情。他说自己唯一的亏欠就是亲情,疏于照顾家人是他无法偿清的欠账。
当笔者提议用一句话概括他充满“深情、激情、温情”的回望历程时,他陷入了沉思。窗外美景尽收眼底,面前的一撂撂影集、一册册荣誉证书再次触动了他,他充满深情地说出了两个字——“感恩”。
他就是何洪元老人。
人生中最困难的事,莫过于选择。在何老的记忆里,有三次选择,定格了他无愧、无悔而又为之欣慰的生命价值高度。
第一次人生选择是在1964年,年仅15岁的他退学报名赴边陲当知青,迈出立志报国的第一步。当时他正就读于北京市文汇中学初中二年级,听闻北京市政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后,坐在课堂里的何洪元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不顾老师和家人的好言劝慰,软磨硬泡终究是把学退了,来到崇文区街道办事处报了名。何老回忆说:“当时记得有个电影叫《老兵新传》,我看了那个电影后触动很大,仿佛一夜间长大了。后来得知,整个崇文区和朝阳区一共去了128人。这算是我立志报国迈出的人生第一步。”
何洪元的第一次人生选择就这样做出了。他没有把目光停留在北京优渥的物质世界里,他把时间罗盘指向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上,把自己的青春页码插入到国家最需要、最艰苦的边疆建设史册里。人生没有涂改液,选择一经作出,就改变了人的道路、命运和生命价值。他在支援边疆的路上走了46年,直到2010年退休以后,才随儿女回到北京。
有忧患处乃有进步和快乐。15 岁的何洪元做出这样超越年龄的重要选择,是他鲜为人知的童年艰苦经历,磨砺了他的钢铁般意志和坚强信念,是苦难的土壤催生了他这颗顽强成长的“种子”。何洪元是个孤儿,很小时就没了父母,妹妹与他相依为命。兄妹靠政府、街道发的救济金活了下来,穿的是亲戚送的旧衣服,上课用的铅笔头儿都是同学送的。虽然童年对他而言,是一段无奈又略显伤感的记忆,藏着不敢触碰的贫穷隐痛,但他把这一点一滴的帮助都铭记在了心里,努力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并且在寻找机会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所以当祖国发出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时,他毅然报名。
他的第二次人生选择是在参军后。1968年,19岁的知青何洪元应征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这是他记忆中的荣耀篇章。
图2 何洪元在开荒支队当拖拉机手
部队首长鉴于他表现优异,点名让他到俱乐部当电影放映员兼广播员,但这样一份被众人羡慕的差事,竟被何洪元嫌弃了!他嫌这份差事太清闲、不够锻炼人。于是强烈要求到部队开荒支队,位于黑龙江克山的农场开拖拉机开垦荒地。
巴金说过:“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索取。”他作出的这个选择生动地诠释了这句话,自己给自己找苦头吃,自己给自己压重担子。当18、19岁的同龄人正在念高中、走着“两点一线”,过着安逸生活时,何洪元却主动选择到人迹罕至的边疆去开荒;在北京,他的同学们在胡同里骑自行车嬉戏时,何洪元却在茫茫荒地的拖拉机里挥汗如雨;毕业后,当大部分同学的选择是哪里清闲去哪里工作时,何洪元的选择是哪里最艰苦就奋战在哪里。
“五好战士”是指努力学习好、爱护武器装备和一切公物好、消灭事故好、生产节约好、锻炼身体好,是革命年代军队里对积极工作者的崇高表彰。“自找苦吃”的何洪元因开荒业绩突出,连续3年被评为“五好战士”。现在的何老,虽然身患帕金森病多年,但每每谈到“五好战士”这份荣誉时,他依然会笑容满面地像个灿烂天真的孩子,沉浸在那段热火朝天建设边疆的岁月里……
图3 何洪元众多奖状中的“五好战士”证书
他的第三次人生选择是1971年面临复员时,部队领导考虑到他亲人在北京,决定把何洪元分配回北京,而他再一次地选择了“逆流而行”,谢绝了领导好意毅然选择留在北大荒!他要扎根在边疆,把一辈子年轮刻到北大荒这片热土上。而很多其他知青由于思乡或很早就咽不下北大荒的粗粮,迫不及待地选择回京发展,甚至为了争取返京名额而挤破头。何洪元不仅选择回到北大荒,还主动报名到条件更为艰苦的阿木尔林业局育英林场,这一干就是37年,直到2008年退休。
事业家庭两难全。何洪元对边疆事业的倾注之多,使他对家庭总是怀着亏欠之感。
何洪元有个外号叫“拼命三郎”。在开荒支队工作时,曾为了完成一次紧急任务,他7天7夜没有回过家,在拖拉机上吃住睡。他把拖拉机当成了自己的家,把拖拉机座椅当成了自己的床,这对从小就以天为盖以地为庐的何洪元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但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忘记了还有家人需要陪伴照顾。
“国家有难我伸援手,没有国家哪有我何洪元的小家。”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何洪元为受灾地区人民慷慨解囊,拿出家里的100元钱和500斤粮票,捐给受灾群众。要知道,那时的普通人家一个月都挣不了几十元,何况他家境本不宽裕,还要养活两个孩子。
采访中,何洪元老人在谈到1987年的那场森林大火时潸然泪下。时针走到5月6日这一天,正在阿木尔贮木场值班的工段长何洪元,遭遇了一场从天而降的森林火灾。浓烟夹杂着火苗铺天盖地扑来,他顾不得个人安危,逆行于前,边跑边挨家挨户敲门,救出了6位老人和一帮职工家属。面对突如其来的火情,他一心想着挽救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和国家财产,没顾得上自己的安危,更别说为妻子和孩子着想。
其实,何洪元并非不爱自己的家人。但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他懂得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那场大火中,他践行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彰显了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突发事件过后,他所在的机关党组织评选他为“优秀共产党员”,选拔他为木场总支部书记。后来,他常常不无感触、喃喃自语地说:“荣誉的背后,最对不住在身后默默支持自己的家庭。”对亲人亏欠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我们全家都支持老何的工作。就是担心他睡在拖拉机上着凉生病,担心他救火时冲在前面有生命危险,担心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时间教育女儿……”何老的妻子是个外向、乐观、豁达的河北人,她笑着说:“我这辈子没有看错人,嫁对了这个‘拼命三郎’!他的政治坚定,在我看来就是对我对孩子的感情专一;他的公道正派,就是他对家庭的责任担当;他的廉洁奉公,就是他在家风上的严正公明。”
7天7夜在拖拉机上过,为唐山大地震灾民慷慨解囊,逆行于森林火灾……何洪元对党的边陲开荒事业倾注了所有,可谓是献了青春献终身。谈到这些,何老的妻子淡然说到:“老何就是这样一个人!”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最为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篇章。何老年轻时就抓紧点滴时间学习有关党史书籍,从思想上靠近、了解了党。而一份政府发放的救济金,让他进一步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说起何洪元的入党经历,也是一波三折。从入伍时起,他就向党组织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直到16年后,他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前后共交过9次入党申请书,虽然历经挫折,但他百折不回,始终认为这是党的考验。
如今的何洪元老人虽身患帕金森病十多年了,很多事已经淡忘,但他对自己的入党介绍人和政治生日记忆犹新。当我们问及何老:“您的党龄是从哪天开始的?”何老虽然吐字困难,却铿锵有力地说出了“1980年11月5日”这几个字。
当我们再问:“您还记得入党介绍人是谁吗?”何老毫不犹豫地答道:“孙加兴书记!”
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何老说到这些时,目光是那样炯炯有神。采访中,他吃力地吐出几句不成句的、寄语当下青年党员的话:“我奋斗了一辈子,始终热爱党和人民。青年一代,要有科学技术,要有精神追求,要能吃苦奉献,热爱自己的事业,还要孝敬老人……这些都是党员的本分。”
何老年轻时担任着贮木场的党总支书记,同时还是阿木尔林业局的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地区先进工作者。倏忽间,在何老对年轻人寄予厚望时,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当年在阿木尔贮木场履职尽责、扎根边疆无怨无悔的优秀领导干部的伟岸形象。
图4 何洪元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年轻时的何老在北大荒与荒地较量,退休后的何老在北京与帕金森病较量。2020年,当疫情来袭时,他以诗为矛勇战疫魔,在《奉天诗刊》上发表长诗,为抗疫贡献一己之力。北大荒没有困住意志坚如钢铁的何老,我们也同样相信帕金森病困不住何老。
图5 退休后的何洪元以诗为矛战疫情
最伤心的回忆是“一场森林大火”,最开心的回忆是三年连当“五好战士”,最愧疚的回忆是对身边亲人的万般亏欠,最无怨无悔的回忆是职业生涯扎根边疆,最清晰笃定的回忆是政治生日……这就是贯穿于我们采访全程的何老的起起伏伏情感线。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老报的恩是什么?不妨回到采访的原点。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在党和人民温暖帮助下长大并将恩情铭记在心的孤儿,听到了一名年轻党员的铮铮入党誓言,看到了一位老党员用责任呵护精神家园,坚持服务社会、造福大众。追溯这条感情主线,于是我们理解了何老坚守的把一切献给党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