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枪印象(8)

2021-07-13 16:44晓枪老王
兵器知识 2021年6期
关键词:瞄准镜扳机枪械

晓枪老王

我一直认为,完美的枪械是不存在的。随着“入坑”时间的增长,接触枪械的日益增多,我逐渐形成了一种判断:一款枪械,无论多么著名、优秀、有多少粉丝、得到了多少夸赞,它身上一定有一些让人疑惑的设计。比如GLOCK手枪油滑的套筒、M16步枪匪夷所思的零部件寿命、AKM步枪的唯心主义表尺等等。人无完人,枪无完枪。在我看来,95式也有很多让人疑惑的设计,本节中我们就来好好吐槽一下。但请注意,这些吐槽是我的一家之言,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并不说明这个设计一定是失败的。

瞄准镜座

95式的瞄准镜座可能是全枪最不靠谱的设计了。在射击时,枪械会产生较大的振动,瞄准镜必然会随着枪械一起“摇摆”。瞄准镜的体积不小、重量不轻,对定位精度要求很高。为了防止瞄准镜被振松、振歪,瞄准镜和枪械的连接必然要稳定、可靠。在这一点上,95式设计不够理想,尤其是95式使用的燕尾槽镜座,受到了诸多批评。

很多人批评95式的燕尾槽镜座通用性不高、连接不稳定。但实际上,燕尾槽是一种靠谱设计,连接强度和稳定性相当好。至于通用性,燕尾槽确实无法和皮卡汀尼导轨相比。但只要燕尾槽规格统一、型制一致,通用性也不会太差。95式燕尾槽镜座真正的BUG在于,它本身设计成了一个“L”形,是一个典型的悬臂,刚度很差。

95式步枪的瞄准镜座特写。对于设计人员而言,悬臂刚度差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95式步枪的“L”形瞄准镜座是个未解之谜

AK步枪的瞄准镜燕尾槽安装在机匣侧壁,强度、刚度十分好。但AK、SVD的燕尾槽规格各不相同.通用性很成问题

著名的皮卡汀尼导轨其实也是一种变形的燕尾槽。所谓燕尾槽不够结实的说法是一个伪命题,燕尾槽往往是钢制的,比铝制的皮轨结实多了

88式狙击步枪的瞄准镜座特写。作为狙击步枪,88式的瞄准镜座就要合理得多了。注意88狙的扳机转轴位于枪管下方

95式上护盖与导气箍特写。上护盖左右各有限位,只有拆下上护盖,导气箍才能转到拆卸位置,射手才能拆下活塞进行维护

日本新推出的20式步枪。可调节高度的贴腮板已经是新一代步枪的标准配置了

空军某部队的95-1步枪。该枪的上护盖是民间某公司设计的,采用金属制作并自带皮轨,瞄准镜也是另配的。果然是有钱什么都好解决

我上小學时经常把尺子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手去拨动尺子,看尺子振动、听振动的声音,觉得其乐无穷。后来我才知道,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尺子就是典型的悬臂梁,是一个较容易振动的机构。95式的瞄准镜座为“L”形,本身也是一个悬臂梁,刚度不会太好。在射击时强烈的振动下,夹在悬臂梁上的瞄准镜会随着悬臂梁共同“摇摆”,最终震松锁紧机构、导致瞄准镜意外掉落,甚至造成一些不可逆的永久变形,使得锁紧机构锁不紧、瞄准镜装不牢、瞄准镜失准等。

换而言之,就算把95式的燕尾槽改成了皮轨,只要依然采用“L”形镜座,相关的问题依然存在,相关的BUG就不会解决。而那些批评燕尾槽通用性不高、连接不稳定的军迷,没有抓住95式瞄准镜座的核心缺陷,完全批判错了方向。

此外,95式瞄准镜的BUG不止于此。一般而言,瞄准镜一旦和枪械结合,最好就不要拆卸。瞄准镜是一个精密零部件,重复拆装后难免会和枪械产生一定的零点漂移,还可能需要重新校准。据说,一些美国狙击手还会在皮卡汀尼导轨上撤水,让瞄准镜底座轻微生锈,从而保证连接牢固。

95式偏偏采用了一个让人疑惑的组合:95式的瞄准镜安装在“L”形镜座上,位于上护盖的上方。如果不拆瞄准镜,就无法拆下上护盖。然而,95式的上护盖做了专门设计,射手必须拆下上护盖,才能取下导气箍、活塞进行维护保养。说白了,射手想要维护活塞,就必须拆下瞄准镜。

活塞是一个需要勤加维护的部件,毕竟它经常“沾染”火药燃气,而瞄准镜又非常不宜常拆装。95式先拆上护盖才能拆活塞的设计也是有苦衷的。据传在早期的试用中,部队在越野时发生过导气箍丢失的情况。这样枪械就彻底报废了。于是,设计人员就在上护盖做文章,用上护盖限制导气箍转动,避免在运动中导气箍受到振动,转动到拆卸位置自行“逃跑”。

此外,关于瞄准镜还有一个BUG,但这个BUG不是95式独有的,而是2000年前“出生”步枪的共有BUG。一般而言,机械瞄具和瞄准镜的基线高度很难重合,瞄准镜的基线高度往往略高一些。绝大多数枪械的贴腮高度都是根据机械瞄具高度优化设计的,但并不適用于瞄准镜,特别是体积大、高度大的夜视瞄具。新一代的00后、10后步枪普遍采用了可调高度的贴腮板,无论射手使用什么瞄具,都能找到一个相对合适的贴腮高度。95式作为千禧年前的“老古董”,自然也没有可调贴腮板。

最后,还有一个关于瞄准镜的趣闻。我一直很好奇,95式明明可以安装瞄准镜,但在训练中为何很少使用呢?尤其是在官方媒体发布的照片中,瞄准镜更是罕见。我个人没有当过兵,但几个师弟都在部队中服役过,根据他们的分析,95式瞄准镜“出镜率”低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瞄准镜是一个稀罕货,并非所有部队都能做到“一枪一镜”。

第二,瞄准镜本身不够结实,大家需要小心使用,忌讳较多,更何况95式的瞄准镜座又有上文提到的一些BUG,使用中并不方便。

第三,目前的训练大纲并没有规定考核成绩时是否使用瞄准镜。尽管所有人都知道瞄准镜对射击精度有好处,但在规定不明朗的情况下,是否使用瞄准镜就成了谁也说不清的问题。

最终在执行层面,各个部队表现出的差异非常大。观念新颖、经费充足的部队普遍都会使用瞄准镜,甚至还会购买一些改装套件,或者换装一些民间开发的瞄准镜。而一些经费不足、观念也比较保守的部队,瞄准镜就相当罕见了。

AKM步枪的泄气孔。如今的长活塞步枪上依然延续了这种设计。我个人觉得短活塞步枪应该也可以做类似的设计

81式步枪拆活塞的动作特写。通条可以插入导气箍下方,拆解相对容易

95式步枪的上护盖内部特写,注意内部有明显火药残渣,无法清理得很干净

活塞

上文中提到,95式的超短活塞是一种非常优秀、超前的设计理念。理念虽好,95式的活塞却也有一些小BUG。

首先是活塞的泄气设计。采用长活塞导气式自动方式的枪械往往设计有泄气孔,让已经膨胀过的火药燃气半途跑路,避免进入机匣,污染枪械。采用短活塞导气式自动方式的枪械往往不设计泄气孔。从理论上说,短活塞有非常优秀的封闭能力,能把膨胀后的燃气强行推回枪管,不必太考虑泄气。

但实际上,短活塞的封闭性远没有理论上那么好,很多燃气会从活塞和导气箍的间隙中漏出。就我的经验而言,在一次性射击较多发枪弹,比如150发连续射击后,95式的上护盖会变得非常脏,上护盖内部有很多类似于油烟机里的油腻污垢,甚至会把上护盖内部熏变色。我曾经清理过一次这样的污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对于95式、81式而言,在经过一定数量射击后,如果不立刻进行擦拭,活塞几乎一定会被火药残渣粘死在导气箍里。这是短活塞导气式枪械的通病,国内外皆是如此。相比之下,长活塞的枪械,比如56冲,活塞和自动机一体,只要射手能拉动拉机柄,活塞就能灵活运动,不存在卡死问题。

为了方便拆卸活塞,81式在导气箍下方设计了专用孔,射手可以插入顶杆或者通条,敲击顶杆,把活塞从前向后推出来。而95式的活塞从后向前取出,没法像81式这样设计专用孔。相应的,95式的小导杆基座有专门优化,活塞恰恰可以露出一个“屁股”,射手可以用工具顶一下活塞屁股,把活塞强行向前挤出。但活塞屁股上方是小导杆,后方是瞄准镜座,操作并不方便。

95式的活塞“屁股”特写。射手拆活塞时可以用通条顶住活塞屁股,同时略微歪斜,避开瞄准镜座,轻轻捶击即可取出,但并不如81式那么方便

HK416的活塞特写,红色箭头处是堵头,堵头前方是泄气孔。我觉得我们可以借鉴

“光荣牺牲”的活塞簧。我当时看着这张照片发惜

不完全分解后的AUG步枪,握把、机匣/枪身后部为一体(箭头处),体积很大

不完全分解后的95式步枪,扳机位于下护手上,红色箭头处是连杆和扳机的“搭扣”。白色箭头处是95式的可拆下护手销

在各国枪械中,我认为德国G36/HK416的活塞设计要相对好一些。HK416的活塞孔设计有专用泄气孔,当活塞后坐一定距离后,活塞堵头会离开泄气孔,火药燃气向前喷出,能够大幅度减小燃气从导气箍漏出的现象。95式所用枪弹的发射药比较“脏”、导气系统需要勤加维护,可以参考G36的活塞做一定的改进。

最后,还有一个关于95式活塞的花边新闻。2019年的时候,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吐槽他们单位的一位新兵,在装95式的活塞时装错了方向,把活塞头朝里强行装进去了。我听到这个故事时,感觉有点懵。虽说新手总会做出一些令人疑惑的操作,但装反了活塞这件事还是超出了我的想像。活塞装反之后,活塞头强行挤进了活塞簧,导致了活塞卡死。在一通操作之后,活塞倒是取出来了,活塞簧却光荣牺牲了。装反活塞的事情确实匪夷所思,但没有防反装措施,姑且也算是95式活塞的BUG之一吧。

“零散”扳机与可拆的销子

无托步枪的扳机位于枪械中部,而发射机位于全枪后方,两者通过长长的连杆“牵线搭桥”。在不完全分解时,枪械要“脱”得干干净净,横跨了半个枪身的扳机和连杆就会显得非常碍事,这也是无托步枪设计中的一大难题。

针对这个难题,各国的无托步枪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设计。AUG的“下半身”采用一体设计,握把、机匣/枪身后部为一体,体积非常大,扳机、连杆、发射机都位于其上。不完全分解时,整个“下半身”一体拆下,不需要打散,勤务性很好,以色列的塔沃尔步枪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当然,巨大的“下半身”意味着较高的塑料加工水平——这么一大坨塑料可不是好做的!

95式的“下半身”则是分散的,下护手是单独的模块,体积较小,和机匣/枪身后部(铝合金制成)并非一体。95式的扳机转轴位于下护手上。在拆卸时,扳机必然和连杆分离。然而这种设计易拆不易装。安装时,下护手要以一个特殊的姿势转入,让扳机“搭”上连杆,安装才算成功。

在第一次拆装95式时,我失败了多次,下护手倒是装上了,扳机却一直无法“搭”上连杆,最后不得不再次拆下,反復安装。我的师弟们在第一次拆装95式时也常常遇到类似的问题。在我看来,95式完全可以参考88狙的设计,把扳机转轴转移到枪管上,使下护手成为一个纯粹的“壳子”。如此一来,在拆下护手时,扳机并不会和连杆分离,拆装难度就会直线下降。

在95式上,我国第一次采用了不可完全拆卸的防丢销,这是一项巨大的进步。不可拆销子本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设计,在捷克的ZH29、美国的M16步枪上都有应用。这种销子自带定位机构,射手可以拔出销子,但不可拆下,彻底杜绝了丢销子的可能,是一种新手友好型设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95式(上)与95-1式步枪的附件筒卡扣。白色箭头处是95式的卡扣触点

95式的击锤待击状态示意。白色箭头处为击锤,击锤要前冲到红色箭头处才能打击击针,行程很长

95式的平动击锤特写。白色箭头处为击锤的撞击点。用我师弟的话说,95式的击锤是全枪唯一一个“一看就不结实”的零部件了

95式的机匣销就采用了不可拆设计,这点进步让人欣喜。但让人疑惑的是,95式的下护手销却偏偏采用了可拆设计。一般而言,枪械的销子往往是统一的,要么都是不可拆的,要么都是可拆的。而95式的两个销子却一个可拆,一个不可拆,非常奇怪。

反人类的附件筒

刚刚接触95式时,我对这款枪非常好奇,总是东抠一下,西戳一下,看看哪个部件能拆下来。然而我迅速被一个设计震惊到了:95式的附件筒简直是太难拆了。

95式的附件筒位于握把中间,想要取下附件筒,就必须按下握把底部的附件筒卡扣。然而95式的附件筒卡扣简直不像是卡扣:在握把底部,你只能看到一个触点,使劲按下触点,才能拆下或者装上握把底盖,进而取出或者装上附件筒。然而卡扣的簧力非常硬,你得使出吃奶的劲才能把它按下。且卡扣触点又小又滑,使劲按压时,很容易就会按跑偏了,甚至有可能伤到手指。我接触了这么多枪械,从来没见过这么难拆装的附件筒,相关的设计不能说是不走心,简直像是开玩笑。所幸,03式步枪、95-1式步枪都没有再采用这个设计。

平动式击锤

按照常见的分类方法,步枪的击锤可以分为平动式与回转式两大类。话虽这么说,但在实际应用中,步枪大多采用回转式击锤,平动式击锤非常罕见,甚至可以说是濒临淘汰了。

平动式击锤的缺陷很多。首先,平动式击锤执行平移动作,需要专用导轨。而回转式击锤往往只需要一个转轴——转轴的体积小得多,设计难度也比导轨小得多。其次,回转式击锤的击锤簧可以设计为扭簧,扭簧可以见缝插针地布置在击锤两端,空间利用率非常高,而平动式击锤往往需要一根专用的圆柱击锤簧,占用的体积很大。从拆卸的角度看,在不完全分解时,回转式击锤往往不需要拆下,平动式击锤却需要拆下,额外增加了拆装难度。从总体积看,回转式击锤体积小,和扳机、阻铁等其它发射机构的融合度较高,整个发射机的体积也比较小。而平动式击锤的平移距离较长,很难和发射机构做到融合。至于击发的可靠性,回转式击锤和平动式击锤同样优秀。

总之,相比于平动式击锤,回转式击锤几乎是处处占优,没有什么明显缺陷,至少我至今还没发现什么缺陷。也正因如此,我看不懂95式摒弃我国惯用的回转式击锤,采用平动式击锤的动机。有说法认为,平动式击锤的行程较长、击发过程较为缓慢,有利于降低射速。这个说法我并不认可。想要降低射速,设计人员应该从导气系统下手,而不是去研究击锤——能降低的幅度实在太小了。

一种改进版的AR15/M4/M16发射机。回转式击锤占用空间很小,整个发射机可以设计得十分紧凑。平移式击锤很难做到如此紧凑

95式的自动机并没有重到离谱,FN SCAR(5.56毫米版本)的自动机重达580克,才是真的离谱

我后来想了很久,平动击锤可能确实有一个优势:由于击发行程长、过程慢,平动击锤能够错开自动机的反跳过程,避免反跳时击发枪弹,造成不击发等故障。在复进到位时,自动机撞击节套/机匣,会像皮球撞击地面一样弹起,造成枪机框后坐,甚至是轻度开锁。回转式击锤击发过程过快,有可能在反跳时和枪机框发生撞击,却根本撞不到击针,造成不击发故障。相比之下,95式的平动击锤足够慢、行程足够长,完全可以避开反跳过程,从而可靠击发。

从56半、56冲以来,我国自动步枪一直采用回转式击锤,并未听说过有严重的反跳不击发故障。95式突然改用平动式击锤让人难以理解。雪上加霜的是,95式的击锤部件设计过于薄弱。95式的平动式击锤内部有击锤簧、击锤簧导杆,击锤前端套接复进簧,尾端套接擊锤簧和导杆,空间利用率很高。但层层套娃的机构,结构强度一般不会好。95式的击锤撞击点位于最下方,离击锤的重心(大致位于击锤簧、复进簧轴线)较远,撞击时存在较大的翻转力矩,同样不利于击锤的零部件寿命。

自动机重量过大

一般而言,现代步枪的射速往往在600发/分到800发/分之间,且使用的弹药长度类似,自动机行程也高度趋同。如果说枪械是一场赛车比赛,那么比赛的车速(射速)、赛道长度(自动机行程)差异不大,真正有差异的是车重,也就是自动机质量。

自动机的重量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自动机太轻、惯性不够,枪械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一定会受到影Ⅱ向。但如果自动机太重,射击时,枪械内部就会有非常大的重心移动,且自动机后坐到位撞击猛烈,对枪械的稳定性、精度有不利影Ⅱ向。

受到56冲的影响,国内的枪械自动机质量往往偏大,能量也非常充沛,这样的设计固然保证了可靠性,但也有一些明显的恶果。从基本规律来看,自动机重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提高自动机质量,所换取的可靠性提升会大幅度下降。

因此,当自动机的重量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就应该从别的角度增加可靠性,比如更为合理的机构动作、摩擦更小的表处理技术、更好的封闭性等等。我个人认为,AK步枪的可靠性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但精度也受到了较大影响。如果能够适度降低一下自动机质量,加之一些其它的优化,一定能够在精度、可靠性上做出更好的平衡。我国的81式步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自动机质量有所减轻,精度有了大幅度提升,可靠性却没有下降。

然而在95式上,我国又走回了加重自动机的老路。大家可能很难想像,95式的自动机重量重达490克左右,是M16/M4的1.5倍,超过了81式,接近于56冲的重量。一般而言,枪弹越重,自动机也会越重。5.8毫米枪弹的重量要低于7.62×39毫米枪弹,95式的自动机却比81式还要重。

在前文中,我们对95式的结构设计做出了大量的分析,在精度方面,95式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三凸笋闭锁、优秀的重心、低矮的活塞轴线等等。然而这些优化根本无法抵消95式沉重自动机的负面影响——自动机质量几乎直接关系到枪械的后坐感。

从95式和M4的射击反馈来看,得益于优秀的设计,95式射击时的上跳并不明显,但沉重的自动机却导致了更强的撞肩感。M4的重心并没有95式优秀,上跳更明显一些,圆胖胖的护木也不好抓握,但得益于超轻的自动机,撞肩感就要小得多,点射/连发的可控性也更好。

我经常感慨,如果95式的自动机能够更轻一些,它完全可以得到更小的撞击感、更小的后坐力,以及更好的精度,同时还能兼有不错的可靠性。对于这一切,我国的设计人员大概是心知肚明的。在讲解81式步枪时我感慨,我国对可靠性的过度追求,可能已经部分带偏了枪械设计的方向,这一点在95式上也体现得较明显。如果说自动机重量是一场“内卷”的话,在可靠性的过度追求下,95式已经卷到顶尖了。

(未完待续)

[编辑/何懿]

猜你喜欢
瞄准镜扳机枪械
闲话“二道火”之惑
俄罗斯推出首款重机枪用红点瞄准镜
红点瞄准镜PK全总瞄准镜
FAMAS步枪?Kel-Tec RDB步枪?
如何延长汽车装配单元风扳机的使用寿命
脉冲星迹XP38热成像瞄准镜
中国05式5.8毫米冲锋枪
东风二慢射运动手枪
形形色色的轻武器瞄准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