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健霞主任从体质论治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的经验总结

2021-07-13 13:12孔德娇顾健霞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血压病

孔德娇 顾健霞

【摘 要】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顾健霞主任在治疗高血压病时从中医体质立论,从“体-证-病”的临床思维方式入手,将“辨体”与“辨证”相结合,将中医“治未病思想”运用于高血压病的防治之中,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 高血压病;痰湿体质;痰湿壅盛

【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0-0091-02

高血压病是我国最主要慢性疾病之一。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高达总人口数的27.9%,但其治疗率及控制率仅为45.8% 和16.8%[1]。高血压病正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死率、以及高致残率严重威胁着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健康。因而积极预防减少发生率,寻求新的治疗途径提高治疗率,是高血压病防治的两大关键环节。目前西药在控制血压上疗效明确,但需长期服药,而长期服药后的副作用不可避免。近年来通过研究[2]发现中医药通过早期对体质的干预,预防,治疗本病,可起到降低血压、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等临床疗效。体质是机体禀于先天,合于后天渐进形成的一个动态的相对稳定的,但又倾向可调的特质。当机体特质出现偏颇,便会影响其对于某些致病因子表现出较为敏感的易感性及倾向性,而通过改善体质,有助于有关疾病的防治[3]。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问题愈显突出,平素饮食失节,脾胃乃伤,脾失健运,湿聚生痰,痰湿内停日久,致使体质出现偏颇,而体质的偏颇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内因。顾健霞主任结合患者临床体证表现,治病求本,辨体为先,将“辨体”与“辨证”相结合,在高血压病的防治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1 从体、证论治高血压病

“体质”与“证候”密切相关二者都是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描述,但体质是对人体未病状态下的倾向性分类,而证候则是对人体已病后某一病理阶段的概括。二者关系密切,但又存在本质差别[4]。

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的病机多因饮食失节,生湿生痰;劳倦思虑伤脾,精微难运,生痰阻中;情志不遂,津液不行,酿痰生湿;或因禀赋素弱,聚湿生痰。水湿内停,津液不归正化,水气上泛或水阻清阳,可致眩晕、头痛等症;若水聚湿凝,秽浊积聚,可造成脾湿酿蕴成痰,痰瘀交阻,血脉不畅,可致脉道失柔,而变生诸症。因此,水湿痰浊之邪与高血压病发病密切相关,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和病理基础,是决定疾病进展、转归和预后的关键因素。证候类型的形成与个体的体质特征、病因性质、病机特点等因素密切相关 ,但个体的体质特征多起决定性作用[5]。因而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辨体”结合“辨证”至关重要。

痰湿体质是因体内津液吸收、输布失常,致使湿聚生痰,表现出一系列以重浊黏腻为特点的偏颇体质。由于痰湿之邪是痰湿体质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础,因而痰湿体质之人多表现有痰湿致病的特点,而痰湿之邪致病多具有重浊黏腻的特点,其“重”,多表现为自觉乏力,轻者头身困重,重者头重如有物裹,昏沉不明。所以痰湿体质者还可出现睡眠时间偏长、神倦乏力等表现。其“浊”,一则指分泌物,如晨起眼眵,二则指排泄物,如小便秽浊不清。其“黏腻”,多表现为口中黏腻不爽,舌苔的厚腻,面部的皮肤油腻不清,汗液的黏腻,及大便的稀溏。如痰湿阻遏清阳上升,则可能会出现面色偏黄、晦暗之象。故该体质之人多有形体肥胖,面黄多油,身重喜卧,嗜食肥甘,舌苔白腻,口黏腻或甜,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等特点。痰湿体质与高血压发病关系密切,有研究[6]显示痰湿体质是对心血管疾病影響最大的体质,其中以肥胖、超重、血脂异常、心血管病家族史、缺乏体育锻炼的人群占比最高。钱岳晟等[7]对24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各类不同临床表现及其与中医体质分类的相关性进行观察后发现,痰湿质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占比率最高达47.6%、阳亢质与平和质则分别占37.4%、15.0%。也就是说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决定着其对于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患性,如痰湿体质与痰湿之邪合而为病其又会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倾向。因而预防健康痰湿体质人群步入高血压病人群的行列,防治高血压人群中痰湿体质可引发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改善偏颇体质,延缓高血压病进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对于高血压病的长期管理意义深远。

2 体证结合,防治同步的治疗思路

一般而言,疾病的发生与否多取决于人体自身的特点,即其体质特点与治病因素两个方面。《黄帝内经》有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指当个体抵抗力下降同时又有与之相合的致病因素作用时则发而为病。而疾病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症状则与其体质基础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正如《医宗金鉴》所言:“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 文中“形藏”即指不同体质而言,而从化即是指因体质的不同而表现出的不同证型。体质制约和影响症候的形成和演变,在体、证二者关系中,体质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体证结合即指将“辨体”与“辨证”相结合。而“辨体”则为辨体论治,即在诊断疾病以及确定疾病治疗方案上都应充分考虑到该人的体质特征,并针对其体质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顾健霞主任从事心脑血管病治疗多年,对于高血压病的防治深入研究,指出中医体质类型与高血压的发病密切相关。顾健霞主任认为痰湿体质是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临证施治在确定治疗方案及遣方用药上多兼顾体证因素。

对于痰湿体质判断明确,有头晕、头痛等临床症状,但尚未达到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人群,顾健霞主任多从改变其不良生活方式入手:嘱戒烟、戒酒;清淡饮食,适当进食有健脾化湿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扁豆等;控制体重,改善调节偏颇体质,防病于萌芽。对于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顾健霞主任结合痰湿体质及痰湿证候特点,自拟苓术天麻汤,组方:茯苓15 g,炒白术 12 g,炒薏苡仁 20 g,黄芪 10 g,葛根15 g,生山楂 12 g,泽泻 10 g,陈皮 10 g,天麻 10 g,石菖蒲 10 g,丹参 15 g,炙甘草 3 g。诸药共奏祛湿健脾、清眩止晕之效。

3 病案举例

患者谢某,男,32 岁,职员,2018年10月8日初诊。主诉:头晕1月余,加重1周。病史:患者1月前于饮酒后出现头晕,未予重视。1周前饮酒后头晕症状再发加重,头若带帽,口中黏腻,面部多油,昏沉不明,遂来就诊,纳寐可,大便溏薄,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西医诊断:高血压病1级;中医诊断:眩晕病(痰湿壅盛证)。顾健霞主任观其形体偏胖,面部油光,苔白腻辨为痰湿体质;湿阻气机,上蒙清窍,结合其舌脉辨为痰湿壅盛证。治以“体”“证”结合,“调”“治”并重。治以苓术天麻汤加减:茯苓 15 g,炒白术 12 g,炒薏苡仁 20 g,黄芪 10 g,葛根15g 、生山楂 12 g,泽泻 10 g,陈皮 10 g,天麻 10 g,石菖蒲 10 g,丹参 15 g,谷芽15 g,麦芽15 g,建曲15 g,炙甘草 3 g。以上药水煎服,每日2次。嘱戒烟酒;清淡饮食,少食油炸、甜腻、辛辣之物,多食健脾助运、祛湿化痰之物,如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紫菜等;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但不宜在阴雨及寒冷天气下运动,恐助湿气;可选常见祛痰湿穴位,如足三里、丰隆两穴位进行指柔按压,诸法并用调其体质。

2018年10月15日二诊:诉头晕明显减轻,口中黏腻,便溏等症状改善,查血压130/80 mmHg,原方续服14剂。

2018年11月2日三诊:诉头晕症状明显好转,因工作压力大,时感心悸,伴小便短赤,查血压125/85 mmHg,舌边尖红,苔薄白,于原方基础上加淡竹叶10 g,续服两周,以固疗效。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自诉头晕症状未再发。

按:该患者青年男性体型偏胖,面部多油,平素多有大便稀溏,辨为痰湿体质,痰湿日久,积聚为痰浊之邪,成为痰湿证发生的基础,患者证见口黏,头身困重,大便溏薄,辨为痰湿壅盛证,舌淡,苔白腻,脉弦滑为其佐证。方中茯苓性味甘淡,性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之效;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之效;天麻味甘平,性润而不燥,归肝经,此三味药共为君药;石菖蒲味辛苦,性微温,归心、肝、脾经,具有化痰开窍,化湿行气,祛风利痹,消肿止痛之效;泽泻味甘寒,性平,归肾、膀胱经,具有利水,渗湿,泄热之效;薏苡仁味甘淡凉,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之效,此三味药共为臣药;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具有消食健胃、活血化瘀之效;谷芽味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消食和胃,健脾开胃之效;麦芽味甘,性平,归脾、胃、肝经,具有消食和胃,回乳消胀之效;建曲味甘辛,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消食,理气化湿之效,此三味药共为佐药;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肝、肾经,具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脱疮生肌之效;丹参味苦,性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止血,消瘀通络,止痛除烦之效;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肺、胃经,具有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之效,此三味药共为使药。三诊患者因工作压力大,心火上炎,舌边尖红,小便短赤,加淡竹叶以泻火除烦,清热利尿。诸药并用,体证兼顾,体病同治。

4 小结

体病相关,体质可调。顾健霞主任基于“体-证-病”临床思维方式,以痰湿体质与高血压发病的密切相关性为切入点,结合痰湿壅盛证与痰湿体质临床特点,将“辨体”与“辨证”相结合,从日常调护中改善痰湿体质,防病于萌芽;于组方用药中调节痰湿体质,兼顾体证,治病于已成。在高血压病的防治中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24(1):24-56.

[2]虞晓含,朱燕波,王琦,等.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综合干预效果分析[ J ] .天津中医药,2015,32 (8):455-458.

[3]王琦.論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 (下)[J].中医杂志,2006,47(5):329-332.

[4]何裕民,刘文龙.新编中医基础理论[ 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6:113.

[5]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3-85.

[6]黄沁,孔燕莹,孙世宁,等.1108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4):598-601.

[7]钱岳晟,张伟忠,周怀发,等.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表型与中医体质分类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49-51.

(收稿日期:2020-12-31 编辑:徐 雯)

作者简介:孔德娇(1993-),女,汉族,硕士,研究方向为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E-mail:1756458753@qq.com

指导老师:顾健霞(1963-),女,汉族,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E-mail:gujianxia@163.com

猜你喜欢
高血压病
全真一气汤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病验案举隅
基于“脾为生痰之源”探讨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藏医药对高血压病的防治特点
我国高血压病的空间分布研究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治法方药研究进展
辨证论治联合西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60例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从兼并症辨治高血压病体会